编者按:
为进一步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文化名片”,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2024年,甘肃省政协启动了“凉州文化”专项研究,确定凉州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性、凉州文化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关系研究等6个研究方向,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立足于凉州文化更好传承创新,着眼于大视野研究凉州文化,提出发挥凉州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积极作用的相关意见建议,力争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供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现推出特邀专家学者的访谈文章,以飨读者。
武威的枢纽地位与历史脉络
赵现海
武威又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交汇处,是河西走廊最大的一块完整的平原地带,石羊河由南向北,穿过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武威农业十分发达,由此成为中原王朝打通河西走廊、经营西北边疆的跳板。
武威拥有众多不同时代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是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沙井文化重要发源地;西汉武帝开拓边疆,设立的河西四郡之一;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南下,先后建立的五凉政权的昔日故都;唐代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一时繁华不夜的凉州府;西夏统治河西走廊,与银川长期并重的辅郡重地;西藏被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的“凉州会盟”的发生地;明清经营河西走廊的起点与核心。佛教东传的早期洞窟遗址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翻译经书的鸠摩罗什寺、武则天颁布《大云经》的佛教名刹大云寺、凉州会盟的发生地白塔寺、明清河西最大的文庙—武威文庙,历经千年的洗礼,仍然巍然矗立。至今仍然流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历史的深层凝结与文化的深沉积淀。
北魏世祖拓拔嗣时期,崔浩上表,指出西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击败匈奴,与在河西走廊的开边屯田具有密切关联。“昔汉武帝患匈奴强盛,故开凉州五郡,通西域,劝农积谷,为灭贼之资,东西迭击,故汉未疲,而匈奴已弊,后遂入朝。” 作为河西走廊最大冲积平原的武威,自然是农业中心。
西汉一直主张将武威作为牧马重地。“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通过牧放马匹、培育骑兵,西汉获得了进击草原的战术基础,实现了“封狼居胥”的巨大成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国开始陷入多政权、多族群争战的混乱局面。韩遂、马腾在凉州依托当地强大的军事力量,相继崛起,成为一代枭雄。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建立者张轨,先后击败前赵王弥、刘聪,当时人形象地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
隋时的河西仍然是精兵所在之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安史之乱”以前,唐朝仅在凉州便牧放30万匹。唐宰相杨炎称焉支山“维人气雄,其畜多马,虏得之以制阴国主天街,周以之兴,秦以之霸,汉得之以断右臂、却南牧”。
与北宋相比,西夏占据了关陇地区、河西走廊这一传统的牧马区域,也是其能够长期生存下来的重要因素。元人修《金史》,便指出西夏占据了河西走廊,获得了马匹牧放的最优草原,“凉州畜牧甲天下。”“其地初有夏、绥、银、宥、灵、盐等州,其后遂取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地,南界横山,东距西河,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
武威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北边疆的战略跳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西北社会的枢纽地区,由此而成为汉文化、边疆文化、异域文化交流交融交萃的中介地区,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多元文化。由此可见,武威既是我国的历史高地,又是我国的文化高地;一部武威史,就是一部中国史。
(赵现海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甘肃省政协“凉州文化”专项研究特邀专家)
本文选自《武威日报》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