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长廊 > 文学驿站 >

武威人的清明节

发布时间:2023-04-2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一年一度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丝路重镇——武威,对清明节有着独特的情怀。武威人重视清明节具体表现在返乡归家的急切心情。清明节前,大多在外地工作的武威人均会返回家乡,这种牵绊、这种依恋,不局限于距离,也不受限于时空,无论是天南海北,还是千里迢迢,他们都会赶回武威上坟祭祖,因此每到清明节前夕,武威的各种长途客运站、火车站便会变得格外热闹。

 清明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呼朋唤友、成群结伙聚在一起,吆喝着去上坟。在武威古浪农村,一些人口数量比较大的家族,还会坐在一起商议宰羊祭祖的事,他们把这种活动称之为“攒坟”。所谓“攒坟”,就是同一家族亲戚聚在一起,让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出面主持,号召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热热闹闹搞个祭祖活动,一方面显示其家族的团结、和谐和融合,另一方面也是使得奔波在外的亲人们短暂团聚。通常大家会约定一个固定时间,分别携带各种做饭工具聚集祖先坟前,宰羊、焚香、祭祖,待仪式结束后,支起锅灶,各自分工,生火煮肉。等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肉香飘四溢时,人们便在坟前献祭祈祷,最后集体开食享用。

 武威人的清明节,特色吃食也必不可少。过去,生活物资紧缺,人们崇尚节俭的美德,常常会在清明节准备芽面包子。芽面包子就是将发了芽的青稞或小麦磨成粉,用滚水烫熟,团成馅,再将其包成包子,在清明这天用以祭奠祖先和食用。据老人说,清明吃芽面包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粮食发芽之后富含麦芽糖,人们便想出了用芽面代替糖馅。在清明节,农村人家大多会用芽面包子作为主食招待来客。二是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草木发芽,到处生机勃勃的时节,吃芽面可以消食化积、疏通肠胃,象征一切从头开始,“如草木之勃发,似万物之新生”。

 我国古代,清明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提着冷食来到郊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野餐。更有文人骚客,带上酒具,寻一山清水秀之处,三五成群临水而坐,曲水流觞,吟诗作赋。

 现如今,武威人也会和家人朋友在这天相约去“踏青”。此时田郊乡野、公园湿地,春风如剪,已裁出千树新绿鹅黄。特别是凉州植物园、武威海藏湿地公园等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松柏树叶经历了寒冬开始渐渐发绿,垂柳吐出新芽,在春寒料峭中渐次拔节。木板搭就的便道上,散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红红绿绿的人群在夕阳下漫步。有嫌春风姗姗来迟,急着要与春色比美的帅男美女,在春风中快乐地奔跑,将脚下的木板便道敲击出一连串咯吱咯吱声,试图演奏出属于春天的旋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也在公园里互相追逐玩耍,为初春增添了生命的活力,风筝也承载了孩子们对春天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期盼。

 武威人的清明节独具特色,在忙碌的生活中,武威人将慎终追远的哀思情怀与踏青赏春的欢快气氛巧妙融合,在这天不仅是扫墓祭奠、缅怀故去亲人的节日,也是踏青游玩、家人相聚、亲近自然的约定。清明时节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记忆,让我们许下一年期许的美好愿景,一起拥抱春天,感受春日里的柳暗花明。

 作者简介

 俞丹华,女,甘肃武威人,生于1991年8月,毕业于河西学院历史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