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因时局动荡,许多明代旧志散佚于战火。清初,许多地方官辑录散佚旧志修成新志,其中明代所修的《天启凉镇志》也在清初进行“重刊”,顺治十四年(1657)山西山东道监察御史苏铣编撰而成《重刊凉镇志》,是现存记载武威历史最早的一部志书。
一、苏铣其人
苏铣,字泽公,号治如,清代直隶省河间府交河县(今河北交河县)人。苏铣自幼聪颖、天赋异禀,母亲马氏对其深爱有加,亲自教授读书,苏铣每日都会从中获益。其祖父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十分欣喜,认为“是必世吾家学者”。随即教授其《春秋》,并告诉苏铣“《春秋》,圣人之律也”。顺治二年(1645)中举人,顺治三年(1646)连捷丙戌科三甲第六十四名进士。
顺治六年(1649),授河南卫辉府推官,为官三年政绩考列上等。遂擢升任山东道试监察御史,巡视南城,苏铣不畏权贵上奏弹劾官吏。是年六月初九日,上谕:
准山东道御史苏铣之奏,朝廷会议其列名者,俱应注明所议内容,详悉具题,有能破积习,建谠论者,方为尽职;其心持两端,前后游移者,即为溺职,治以不忠之罪。
顺治十年(1653),苏铣任山西巡抚御史,教化百姓、不惧淫威、秉公处事,具有铁面无私之美誉。是年闰六月二十七日,苏铣上书揭贪污官静乐县知县梁道隆、镇西卫右所千总韩镇二员,谨据实列款,为皇上陈之。
顺治十一年(1654),任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西宁道。苏铣为官清廉,时常感念边陲朴陋,学问鲜少,于是督修孔庙,议复祭田,儒学文风随之振兴。后社会动荡,苏铣练土兵数千人,又请禁旅扼守要道来进行防御,河西民众又恢复了安定的生活。苏铣还主持编修郡志、减免差徭、多有善政,颇受舆论称道。
康熙四年(1665),其母马氏年过七旬,苏铣告假回家探望母亲。苏铣性格恬淡、与世无争,回家孝养双亲之后,再无意入仕,在家与兄弟共同研习。卒年七十有二,著有《家训》《通鉴纲目钞》并诗稿若干卷。
顺治十四年(1657),苏铣修撰《重刊凉镇志》七卷,行刊。该志书为孤本方志,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刻本,每页八行、每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四周双栏,白口。现有国家古籍馆制作的胶片可供阅读,甘肃省图书馆也藏有影印本和微缩胶卷。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数字方志”中也收录了《重刊凉镇志》的影印资源。2021年末,甘肃省图书馆将馆藏西北地方文献资料整理成《陇右文库》一百零一册,其中第三十一册收录了“清顺治《重刊凉镇志》”一书。
二、《重刊凉镇志》编撰始末
《重刊凉镇志》首篇凉州卫总舆图,后为作者(苏铣)自序,名为《重刊凉镇志序》,各页版口题“丁酉重刊凉镇志”等字,因此该书名为《重刊凉镇志》。
清朝初年,在时任甘肃巡抚佟延年的主持下,重新整理刊刻了一批地方志书,其中就包括《凉镇志》。《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平番县志》序言中记载,明天启二年、六年,时任分巡道杨俊臣、王顺行二人都曾编修过凉州地方志,但均已散佚不可考。苏铣认为前面二人所编志书距今又“一百五年”,加之“其间治乱兴衰,时移代变,虽山川无改,而古迹淹没,城宇蓁芜,人物出处之迹,仕宦履历之详,既经乱离,漫无稽核,垂此更几十年,将遂不可考矣。”加之清初社会动荡,大多图书散佚毁坏,于是苏铣“夙夜盟心,亟图纂辑”。
起初,苏铣在编撰该志书时,时任巡抚都御史的佟延年“节钺河西,念志为政体,攸关票行,取阅一时,属员悉以抄录呈报”,受其影响,苏铣也对编撰志书极为重视,但又因下达的公文“字义差讹,凋敝残缺,诸事无从而考”,于是苏铣开始收集旧志,但仅得明天启旧志数册,于是又“求遗补阙,掌录舌书,间亦删除不行之疑、虚载之条,存旧者九,新增者三¨¨¨”由此观之,《重刊凉镇志》是在明代旧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三、《重刊凉镇志》史料价值
该书序言中,苏铣认为该志书“二百五年来事迹粗备”,但对编撰该志书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作为现存记录武威地区历史最早的地方志,它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史料价值。
该志书体例承前启后,继承了明代志书的特点也补充了清初凉州府诸县事宜。首先对“卫所志”体例的保留,该志书体例以一卫一所为记述范围,是明代首创。该志书首先是凉州总图,接下来为目录,而后分别记述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古浪所中的地理、建置、官师、兵防、岁计、人物等内容,最后有奏议、前志奏议,前志碑记、前志诗歌。该志书的编撰深受《陕西行都司志》的影响,呈现出清代甘肃志书的鲜明特色,与同时期的其他卫所志相较,该志书还融合增加了清初的部分内容。如在凉州卫中所记载的地理志中的沿革、建置志中的学校、驿传,官师志中的名宦等内容中都增补了清朝的相关内容。
其次,该志书编撰注重清代凉州的军事防御,苏铣在序言中对凉州的地理位置、战略意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方面也是苏铣编撰该志书的初衷。苏铣认为,河西五郡与中原距离较远,但“凉州地居适中,为五道咽喉¨¨¨官民惟中居一线耳”,强调了清代凉州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人口数量较为可观,接下来苏铣还提到自明代以来,凉州就是“边镇要害之地”,对凉州的治理实行“富边则有钱粮之充裕,强边则有兵马之云集,实边则有墩台之联络,即斗悬孤立在我,有备可恃无恐”。由此可见,苏铣在军事防御和战略布置等方面都肯定了凉州的重要性。但在清朝初年,河西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边患常有,苏铣在序言中也谈到凉州当时的军事社会状况是“今日之兵马十裁其八九,今日之粮饷十存其一二,今日之墩台名存实无,而有虚悬之虞”。与此同时,苏铣还谈到清代初年河西地区所面临的边患与之前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将农耕地区占为牧区,豢养的牛马如同蚂蚁一般聚集起来,面对此种情况清朝地方政府是既无力征讨也无计策安抚,于是发出深切感叹“虽有壕堞崇深,寇若宛然在目也;虽有弋耔山川,寇若比屋而居也;虽有墩堡瞭望,实顾彼不能顾此也”,深切地表达了对凉州府县等地边患的担忧。正因如此,苏铣在编撰该志书时,特别注重对兵防志中军制、堡寨、烽墩、隘口、戎器以及岁计志中的户口、地粮、课税、支放等内容的记载,而相应的该志书在风俗、古迹、人物等方面的着墨就略显单薄。
该志书的编修集中体现了清代士人的家国情怀。作为地方官员,无论是时任甘肃巡抚的佟延年,还是时任分守西宁道陕西布政司苏铣,都一致认为编撰地方志是治理地方、教化百姓、预防边患的重要举措之一,深切地反映了清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兼济之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铣在该志书序言中提出了“海防”的理念,并认为该志书的编修不仅是将“以凉州山河形胜,土田财赋,贤人君子,高行卓谊,皆载此书”,而且更重要的该志未雨绸缪,提前将重要的地理、山川、古迹、人物、兵防、艺文等事记载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而苏铣能够在清初就提出“海防”的理念,大多因为其个人为官经历的影响,顺治九年(1652),苏铣擢升任山东道试监察御史,巡视南城时认识到边疆防御还应拓展到“海防”领域。今天看来,不得不感慨苏铣在编撰该志书时的拳拳赤子之心。之后,顺治十六年(1659),苏铣任广东布政使司参政分守岭东道时,因其地多为盐碱地,百姓民不聊生,苏铣实行移民政策并亲自安抚百姓,使得百姓信服。
苏铣所编撰《重刊凉镇志》虽成书仓促,存在不少错讹,部分内容记述过于省略。但该志书是凉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一本地方志书,它对前代史料的保存、对凉州府军事建制的记述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艺文志中收录的“奏疏”“碑记”类内容,均是研究清代治理河西及河西边防建设的重要史料。与此同时,因该志书现存版本仅为一份刻本,历史文物价值也非常高,亟需加大对该志书的研究整理力度,嘉惠学林。
作者简介
杨琴琴,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凉州匾额文化、长城文化研究,参与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专项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市科技局等课题6项,在《发展》《新丝路》《时代人物》等省级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