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期栏目备份 > 政策法规 >

怎样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精神解读(三)

发布时间:2018-09-03      
 
  建设武威文化旅游名市,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蹄疾步稳、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力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战略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中国旅游标志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构建标杆性的经典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完善旅游要素品质和产业链,努力把武威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名市、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上的明星旅游城市,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产业强市的转变。近期重点实施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规划引领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即将完成的《武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经过反复讨论修改,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是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蓝本。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按规划科学、规范、有序、务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围绕推进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要素向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和交通区位突出的区域聚集,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总体布局上就是着力打造一心、五园、三带、四区。一心,即凉州文化旅游核心,把凉州城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园,即大漠绿洲·国家沙漠公园,天堂藏乡·祁连山国家公园,葡萄酒城·葡萄酒文化体验园,白塔圣寺·民族融合国家纪念公园,古浪红城·红色文化体验园。三带,即中部历史文化体验发展带,以天梯山石窟、白塔寺、古浪红色文化产业园为重点,开发古迹观光、宗教朝拜、文化体验、禅修养生、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产品;北部沙漠体验旅游发展带,着力打造苏武沙漠大景区、石羊河大景区、民勤防沙治沙博物馆、摘星小镇、沙漠雕塑艺术主题公园、沙漠欢乐谷、瑞安堡、黄案滩沙漠公园、青土湖生态旅游区、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红崖山水库、重兴生态特色旅游小镇等沙漠生态旅游产品;南部民俗风情发展带,重点依托天祝独特的藏(土)民族民俗、藏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高原生态等资源,大力发展民族风情体验、休闲避暑、高原生态旅游产品。四区,即凉州历史文化创新示范区、民勤沙漠绿洲生态示范区、古浪丝路驿站文化休闲区、天祝雪域藏乡风情体验区。以上是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架构,具体到各个县区,要进一步细化和突出各自的发展特色,积极开展名城名县名镇名村“四名一体”创建活动,全力推动创建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区、示范乡镇、示范村。要坚持精品化“连线”,以重点景区为依托,加快打造历史文化、乡村休闲、生态观光、民俗风情、红色旅游、新业态等旅游产品,形成精品主题线路。要把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全面提升的创建格局。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及推进“多规合一”中,要充分考虑各类旅游项目发展布局和功能需求;编制各项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中,要兼顾旅游业发展需求。
 
完善旅游要素支撑  促进全产业链开发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要让游客来得了,还要让游客留得下、住得好、吃得香、玩得乐、带得走。只有不断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供给和服务,特别是让游客“吃”有特色、“住”有品质、“购”有商品、“娱”有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一要在“吃”上做文章。武威地方饮食品种多、很有特色,像“三套车”、民勤羊羔肉等等,不一而足,深受游客青睐,现在的关键是打响品牌、提升档次。要深度开发地方饮食文化,培育特色餐饮品牌,提升旅游餐饮品质,努力建设一批风味美食特色街区、农家乐、乡村美食集聚区等上规模、有档次、特色鲜明、相对固定的餐饮服务集聚区。要策划举办特色餐饮节会,开展名菜名店评选活动,评选命名一批旅游餐饮名店和旅游特色小吃,充分展示“舌尖上的武威”,全面提升旅游餐饮服务水平。二要在“住”上提品质。要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在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主题酒店、养生度假酒店、乡村民俗客栈、郊野别墅酒店、葡萄酒庄园酒店等特色旅游住宿。要引导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经济型、家庭型、适合大众游客要求的住宿设施,鼓励开办家庭旅馆,弥补季节性住宿矛盾突出的短板。三要在“购”上下功夫。武威旅游商品比较单一,除了铜奔马外,游客可购可带的东西不多。要切实加大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力度,着力开发精致、有内涵、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要扶持发展文旅商品骨干企业,加大文创产品生产研发力度,整体打造以“凉州印象”为品牌的系列旅游商品。每个县区重点扶持1-2家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新增2-3种旅游商品,4A级景区至少开发出1种标志性旅游商品。要命名一批武威旅游名品馆和旅游商品示范店,推进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进超市,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年内所有4A级以上景区开设旅游商品销售展示实体店。四要在“娱”上求突破。这方面武威应该大有文章可作,要鼓励各类演艺企业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宗教文化等资源,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小品、曲艺等演艺节目,在4A级以上景区常态化演出,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品牌演艺产品。特别是将《西凉乐舞》《凉州会盟》《马踏飞燕》等作为品牌剧目来打造,引进开发大型实景表演+主题光影秀,提升演艺水平和知名度,更好地宣传武威丰富历史文化,厚植文化旅游底蕴内涵。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旅游服务环境
 
  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努力实现基础设施便捷化、旅游服务人性化、市场秩序规范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一要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也是最基本的旅游条件。要着力打造“快进”、“慢游”的全域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既要抓好兰张三四线、武威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实施,进一步实现“快进”目标,又要加快推进城市及连接国、省、县、乡公路和重要景区的“慢游”交通体系。要实施旅游景区直通车建设,建立连接全市3A级以上景区的直通车网络,增加旅游观光巴士开行线路,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至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完善夜间公交服务,构建系统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二要全面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从小处着眼、实处着手,下功夫改造提升客服中心、厕所、停车场、观景台、信息网络等服务设施,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特别是要加快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交通集散点、旅游城镇、乡村旅游点等地厕所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命名一批A级旅游厕所。同时,各类政府机关、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免费开放。三要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要加快主城区、旅游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全面开展交通引导标识、旅游解说标识、安全提示标识等各类标识的建设和规范工作。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客运站点建设旅游咨询中心,逐步实现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加快建设武威市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及房车露营地项目,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出入口,客运中心、火车站等地设立旅游咨询中心(点),切实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四要加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依托“智慧武威”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旅游大数据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全市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水平。今年要实现A级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免费WiFi全覆盖,推进3A级以上景区4G-5G高容量宽带建设;2020年完成旅游集散地、车站、酒店等涉旅场所网络化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武威”。
 
拓展产业领域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
 
  立足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要跳出景点景区,大力实施“旅游+”战略,走开放式的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一要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又决定着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要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走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精髓融入景区。要精心办好第二届凉州文化论坛,高质量、常态化举办《凉州讲坛》《凉州文化沙龙》,全力打造凉州文化品牌,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加快编排一批具有武威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剧目,鼓励各类文艺团体、演艺企业、旅游景区开发创作反映武威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文艺剧目,讲好武威历史文化故事。雷台等重点景区要有1-2台量身定做的文艺演出。要充分挖掘武威宝卷、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天祝藏土民俗、华锐藏族民歌、锅庄舞等民间民俗文化,努力开发特色旅游活动项目,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二要加快推进体育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相互融合。要依托体育赛事活动,开发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积极承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家级、省级大型赛事,策划举办登山、徒步跑、沙漠越野等体育活动,培育体育旅游线路,打造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品牌。三要积极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德城”“文城”“绿城”“清城”,实施“三项革命”“三项行动”,着力配套旅游功能,改善城市旅游环境。要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形成布局合理、风格协调、整洁有序、舒适便利的城市新面貌,全面塑造文化旅游名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四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跨界融合。要推进林业、教育、科技、交通、医药等相关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积极发展沙漠生态旅游、自驾和房车露营、低空旅游、保健养生、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业态群。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刚性需求,特别是对促进农民增收、转移就业、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村繁荣稳定等一举多得,是典型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对我市的特殊重要性以及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我市农村农耕文明悠久、乡村文化浓郁、民俗风情多彩、自然环境优美,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等旅游资源价值,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大力开发田园观光、采摘垂钓、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使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一要坚持科学规划。现在乡村旅游普遍缺少规划指导,既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奢华浪费,也偏离了乡村旅游的功能。要按照“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吃好饭”的标准,突出“优”“精”“特”,对田园综合体、农家乐、特色小镇建设等一律由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科学开发建设,正确处理好“土”和“洋”的关系,防止搞不伦不类的“高大上”。要鼓励支持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田园综合体创建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二要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要制定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各类业态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退出机制,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促进乡村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要按照“乡村环境景区化”标准,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实施美化、绿化、亮化、硬化、文化工程,纵深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乡村旅游交通、通信、停车、如厕、供电、饮水等服务设施。三要加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力度。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来抓,集中扶持有条件的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景区辐射、重点城镇和示范村带动、旅游企业吸纳和就地输转等方式,推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将原生态农副产品开发包装成旅游商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到总脱贫人数的20%以上。四要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培训。要实施“乡村旅游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对重点旅游乡镇管理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创业者和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等进行免费培训,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
 
强化宣传营销  提升旅游影响力
 
  旅游是三分景七分推,酒香还要勤吆喝。一要树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标志,是武威拥有的最独特、最强大的品牌优势之一,要在城市景观标志物、武威旅游 LOGO、旅游演艺、影视动漫、特色旅游商品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和应用,全面强化“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品牌形象。要真正叫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旅游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威、走进武威。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积极宣传武威、推介武威,讲好武威故事,传播武威形象,凝聚武威力量。要大力发展节会旅游,在办好葡萄美酒节、沙漠雕塑艺术国际创作营等节会活动的同时,以县区为单位,积极谋划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文化旅游节会,以节会为平台,扩大宣传、促进发展。二要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与西安、成都等旅游重点客源市场的合作对接,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和旅游营销。要围绕沙漠旅游资源,培育打造一些独特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沙漠旅游品牌,切实把沙漠旅游做大做强。要鼓励创作文学、影视、书画摄影等影响力大、震撼性强的作品,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三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要成立旅游标准化评定专门机构,制定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等旅游业态建设和管理标准,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晋等升级行动。要加强旅游市场和安全监管,加大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领域综合整治,规范旅游经营管理,提高导游职业素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为游客营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要持续开展教育培训,分层次对景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示范点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加强对出租车驾驶员、旅游客运从业人员文明礼仪、旅游知识的培训,使人人都成为武威文化旅游的宣传员、解说员。要大力营造文明旅游环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红黑榜”发布制度,大力倡导文明旅游。要把导游人才培养和引进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充实加强导游人才队伍。四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融入全省建设“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的战略格局,依托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要节会和平台,加强与兰州、西宁、银川、阿拉善盟等地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合作,借势发展、借船出海,融入甘青蒙旅游大环线,实现区域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五要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宣传营销。引导文化旅游企业强化宣传营销意识,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展示企业形象,积极拓展市场。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