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
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首先从市级层面做起,切实强化组织协调、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宣传推介,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发展共识逐步形成。全市各级各方面对培育发展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
产业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年)》获省政府批复实施,《武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武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经省旅发委组织评审,《文庙、古钟楼、鸠摩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编制完成,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架构基本搭建。
市场化发展步伐加快。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运营,引进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专业管理团队,采取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方式,对雷台、文庙、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白塔寺4家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市场化运营,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今年1-6月,4家景区共接待游客18.98万人次(不含免费开放人数),实现门票收入38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7%、243%。
引进对接了一批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59亿元的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已立项批复,投资30亿元的武威方特动漫主题公园和投资55亿元的文庙、古钟楼、罗什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6月,全市在建文化旅游项目72个,完成投资13.3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7.97%,是“十二五”期间占比的4.14倍。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各县区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了凉州蜻蜓、民勤红旗谷、天祝天堂村、古浪金水源等特色旅游示范村,凉州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1-6月,全市乡村旅游人数171.3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91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15.62%、19.13%。
武威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举办首届凉州文化论坛,成立凉州文化研究院,常态化举办《凉州讲坛》和《凉州文化沙龙》。中国社科院选派7名干部到我市挂职,切实加大凉州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广泛征集确定了“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形象主题宣传口号,在中央电视台、《读者》、《中国旅游报》等多个平台开展宣传,武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确保在每个环节、每个要素上都有具体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大力弘扬“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努力打造崇德向善的“德城”、崇文尚学的“文城”、绿韵绕城的“绿城”、清新洁净的“清城”,加快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和厕所革命,积极建设“美丽乡村”,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正在全面改善和提升。1-6月,全市旅游人数698.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6%、34.5%。
差距——
面对当前全省全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竞相发展的态势,相对于富集的资源和培育打造支柱产业的要求,当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问题,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资源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大量可开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还处于“沉睡”状态,缺少能够吸引游客、留得住游客的核心景区,仍处于有说头没转头、有看头没玩头、有吃头没买头的尴尬境地。
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不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化、便捷化、通达化程度不高,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星级宾馆总量少,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五星级宾馆。旅游建设用地储备不足,限制了景区、景点的开发。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特色化精细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缺少地域、人文、历史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基本没有旅游衍生品,特别是缺乏体验式、参与式的高品质拳头产品。
产业要素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短板明显,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小、散、弱”,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市旅游人均消费535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661元的80.9%,全国平均水平1100元的48.6%。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对历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民俗文化等系统深入挖掘包装不够,文化的灵魂作用和旅游的承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大部分导游对武威历史、景点故事讲解不精彩,缺乏吸引力。宾馆饭店从业者、出租车司机等窗口人员对武威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大众传播严重不足。
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旅游规划、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景区导游青黄不接、新鲜血液少。
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还不相适应。在抓文化旅游产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谋划站位不高,思路不开阔,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措施办法不够有效,全社会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问题和短板就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