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聚棠

发布时间:2018-09-05      

  郭聚棠(1906- 1961),小名百百,古浪县胡家边乡永丰堡村人。少年丧父母,由舅父何元善抚养,9岁读私塾,记忆力惊人,甚得老师器重。十二三岁时,对学科已不满足,于是便偷读《西相记》 《绿牡丹》 《红楼梦》等文学书籍,还特别喜欢听记民间故事,喜爱装扮社火中的“腊花姐儿”,爱看灯影会戏,爱听民间小曲。15 岁到土门镇振兴周商号当店员。当时的土门商业繁荣,终年有秦腔和眉户两个戏班唱戏。他每晚瞒过掌柜,串通大先生,去偷看仰慕已久的戏剧表演。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就记会了许多戏文,并入了迷。打扫店铺时嘴里哼着戏文,手舞足蹈;走路时把长袍襟提在手里,踢腿甩袖;端上饭碗也要敏捷地兜上几个圈子。这样不足两年,便被商号辞退了。他去找眉户班主郭扁嘴和赵七,发誓要跟他们学艺。郭班主给他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入班子学艺要有保人;二是要听家长的意见。他无奈回家与舅父商量,却遭到反对和毒打。为了拴住他,舅父将养女配他为妻。婚后,他毅然抛下新婚妻子,投奔到郭班主门下,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成了有名的“花旦”演员。他对戏剧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有独特的见解。民国16年(1927),古浪遭受里氏8级大地震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戏班在集镇难以维持,21岁的郭聚堂大胆提出了改革戏班的设想:演职人员要少,只需7至9人;剧目要短小,筛选出精练感人的《三娘教子》 《李亚仙刺目》 等48个折子戏;不苛求舞台,庙台、院落、大屋、廊下均可开场;行头服装,以软轻当先,便于打包携带;加工改造眉户老腔调,把古浪、武威的眉户老调和民勤的白亭小曲,溶解、互补、化合而成有凉州地方特色的眉户调。此举得到了同行们的支持,并推举他为领班和箱主。于是一个新型的有地方特色的眉户戏班,在古城凉州的马神庙里诞生了,并在凉州城乡成功地实践了22个春秋,颇受人民群众欢迎,被誉为“半台戏”。他自己也成了有名的“花旦”,人称“郭旦儿”。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歌舞、戏剧取代了旧有的剧目和表演形式,“半台戏”班随之解体。郭聚堂从武威返回家乡,在繁忙的农事劳动之余,组建了永丰堡农民业余剧团,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逢年过节,登台表演,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群众拍手叫好。1958年,他带领业余剧团到古浪县曹家湖水库工地劳动、演出,被扩建为曹家湖水库工程委员会业余剧团,受到三千多水库民工的拥戴,先后得到水库工委会、县、地区的表彰奖励。

上一篇:陈来基
下一篇:徐高堂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