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以“听见历史的声音”为主题的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圆满结束。来稿作者从各自的生活、成长经历出发,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搜集整理口头史料,以不同视角落笔,抒发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对历史变迁的体会与感悟。本公众号从即日起陆续刊发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绿水青山的守护
——“八步沙”六老汉的治沙之路
文/李万兰
“六枚鲜红的指印,六个家族的信仰。四万亩贫瘠的荒漠,两代人出征的疆场!三十余年如风而过,一片绿洲已经茁壮。那是生活的顽强,那是不灭的希望!如铁,似钢!”这是2018年9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年度慈善人物盛典“慈善之夜”,写给荣膺“CCTV年度慈善人物”古浪县八步沙治沙六兄弟的颁奖词。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特别喜欢这些话,他说:“八步沙人大多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懂得坚持。”
让我们把时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脆弱的条件下,这里的老百姓用艰辛的汗水,只能让一家老小糊口谋生。
而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漠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周围的农庄田地,“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就是八步沙沙漠地区风沙肆虐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具有“铁肩担道义”、具有愚公精神的八步沙六老汉顶天立地般地站了出来,他们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当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也有40岁。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庄稼汉,在承包沙漠合同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以联产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誓用一生换取八步沙的百草丰茂。
殊不知,自此,他们走上了一条与沙恶斗的漫漫之路;殊不知,自此,他们走上了与自己的毅力与恒心决斗的不归之路 。甚至在未来的路上,儿子,孙子也加入了进来,接续奋斗。生动书写了一个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书写了一个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传奇之路。
当然,六老汉也是借着1981年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这个政策平台走上了治沙之路。
万籁俱寂的一个早晨,东边的地平线泛起了一丝丝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润着浅蓝色的天幕,新的一天从远方渐渐地移了过来。而六老汉却卷起铺盖走进了沙漠,住进沙窝。
这一干就是38年,就再也没有回头。而人生又有多少个38年呢?但他们用人生的一个38年却描绘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的辉煌的人生画卷。用三代人团结一致治沙造林的实际行动创造出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再盖上点柴草,当地人称之为“地窝铺”,夏天犹如在蒸笼里,热得感觉像要窒息一样,冬天沙子冻成冰渣子,摸上去感觉要把人的手扎烂似得。他们白天穿梭在沙漠里种树,夜晚就蜷缩在地窝子里,把地窝子当成了真正的“家”。
当地的百姓生活本来就很拮据,六老汉的家庭也是如此,但不甘服输的六老汉节衣缩食,凑钱买上树苗,凭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锹,开始了他们的治沙造林之路,开始了他们的传奇人生。
没有治沙经验,只能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然而,在沙漠中种一棵树何其容易,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第一年,六老汉造林1万亩,但等到第二年开春,风吹、沙埋、羊啃,百分之六七十的苗子就没了。这时的六个老汉不仅仅是着急了,甚至有点慌,“难道我们真的会被黄沙掩埋,悄无声息地?”哥六个几个闷头在林场四处巡看,满眼都是沙子,叹气道;“难道真的种不活个树了?”不经意转过一个弯,一座沙岭背后,他们发现,一小片林子却长得格外茂盛,还开着花,他们也发现,这些地方都有草,有草的地方栽种的树苗都“站直”了,“挺”过了狂风的洗礼。兴奋之余,他们心里也吃了定心丸:“这事能干,只要肯干,这事还是能干好的!”老哥儿们重拾信心,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经验。慢慢地,树苗的成活率上去了,虽然“草色遥看近却无”,但漫天黄沙中已经显现出了点点滴滴的绿。六老汉看着点点滴滴的绿色,欣慰地笑了……但干下去的尽头也更足了!
十年过去了,4.2万亩沙漠披绿。曾经的黄沙真正变绿了,不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但六老汉的头发却变白了,在绿色的映衬下,白的耀眼。由于劳累过度,风沙的侵袭,再加上生活条件的恶劣,六老汉之中的两位老汉甚至过早走完了人生之路。
薪火相传,让沙漠变绿洲。
就这样,郭朝明老人的儿子郭万刚、贺发林老人的儿子贺中强、石满老人的儿子石银山、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老人的儿子程生学、张润元老人的女婿王志鹏接过承载老人们信仰的铁锹。“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踏着父辈们的足迹,接过父辈们曾经用生命换来的治沙经验,那就是“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第二代治沙人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络化管理。
2003年,“六兄弟”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的黒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三大风沙口是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每年5-10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100天,狂虐的风沙直接侵害着黄花滩4万移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六兄弟”在治沙现场搭建的“地窝子”中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早上天还都黑乎乎的,“六兄弟”就已经走上了巡护之路,一直到暮色四合的时候,他们才拖着疲倦的身躯蜷进“地窝子”,日行30多公里,他们六个人的脚步几乎走遍漠漠黄沙,用坏的铁锹头把一个房间都快要堆满了。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
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走进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林场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吸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林业机械也开始跟随第三代人进入了沙漠,开始在治沙造林中发挥作用。郭万刚场长向记着介绍说,装载机一次可运输5吨稻草或芦苇秆直接进入沙地,铺设至少10亩草方格,这在仅靠人背、毛驴驮的年代,想都不敢想,而且也是绝对完不成的。
第三代治沙人带来的,还有八步沙与网络世界的连接。
2018年,在林场大学生职工陈树君的周旋下,“蚂蚁森林”项目首次在古浪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投入1000万元支持古浪县治沙造林2万亩。今年,项目延续了去年的规模和投入力度。“从网上争取社会力量参与治沙,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场长郭万刚满怀欣慰说道,治沙造林除了政府的工程投入外,社会力量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众人拾柴火焰高”。
38年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扎根沙漠,父死子继,子承父志,世代相传,让沙漠变绿洲,这是六家人发下的誓约。
风霜染华发,树绿八步沙。当年的壮少年的他们现在也一天天变成了满头银发的弱老汉。为了那个绿色的承诺,但他们并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他们仍然起早睡晚地跋涉在沙漠中,仍然风雨无阻地行走在沙漠中,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父辈走的时候留给他们的遗愿——黄沙变绿洲。
经过丈量,八步沙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在林场的涵养下,周围地区草林丰茂了起来,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守护了周围3个乡镇的10万亩农田,驱赶暴虐的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昔日的漫漫黄沙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景观地。确保了干武铁路及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被葱茏清脆,三代人,“六兄弟”的执念和坚守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林场。
站在高空鸟瞰下来,一条固沙防风的生态屏障更像一位刚强的慈母,将黄花滩移民区十多万亩农田紧紧揽在怀里。现在,当地的老百姓把自己居住在八步沙附近当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见人就宣扬。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这样评价:“有了‘活’着的八步沙,才有‘活’着的黄花滩!”
(此文入选时有删减)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