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长廊 > 有声凉州 >

《人生的忠告——古代家训精华》(七)

发布时间:2019-02-12      
  家训,又称家令、家法、家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智慧和哲理。今天《人生的忠告——古代家训精华》为您分享颜之推的家训译文《颜氏家训·序致第二》。
 
  资质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以成;智力低下的人,即使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教育就不会懂得事理。古时候,圣明的帝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后,就要搬到专门的房间去住,不该看的就不看,不该听的就不听,音乐和饮食都依照礼来加以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书柜里。太子生下来到两三岁时,师保本来就是已经确定好的,就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一般百姓纵然不能做到这一步,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就对他加以教诲,大人让他做他就去做,大人让他停止他就停止。等他长到几岁的时候,就可以省去对他使用打竹板的处罚了。如果父母平时威严而有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而产生孝心。我看到人世间做父母的,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行为,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子女的,反而加以奖励,本应呵责子女的,反而报以笑容,等到子女懂事,就误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又去制止它,把子女鞭抽棍打到死的地步却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信,对子女的愤怒一天天增大,却只会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正是这个道理。俗话说:“教媳妇趁新到家门时,教儿子要赶幼年时。这话说得太对了!
 
  那些未能教育子女的人,也并不是想让子女去陷入罪恶的深渊;只是不忍心呵斥责骂子女,不忍心伤其脸面,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再说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骨肉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将官,年纪已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被父亲所宠爱,没能受到严格的教育:如果他一句话说得好,父亲就恨不得让过往行人都知道,一年到头都称赞他;如果他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心里是希望他自己改正。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日甚一日,最终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抽出肠子,血被拿去涂鼓。
 
  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应该严肃,不该对孩子过份亲昵;亲生骨肉之间的相爱感情,不能不拘礼节。如果不拘礼节,那么慈爱孝敬都谈不上;如果过份亲昵,那么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古书上讲,从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父子之间都是分室居住,这就是不过份亲昵的做法;当晚辈的给父母按摩抓挠驱病,长辈起床后,晚辈应替他们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做法。有人问:“陈亢愿意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的事,这是什么意思呀?”我回答说:“有这样的事,大约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吧。因为诗经》里面有讽刺嘲骂的诗句,《礼记》里面有避开嫌疑的告诫,《尚书》里面有悖礼作乱的记述,《春秋》里面有对奸邪行为的讥刺,《周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适合父子之间直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胞弟弟,他生来就很聪慧,武成帝和明皇后都十分宠爱他,吃的穿的,都让他与太子一个标准。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说:“这可是个聪慧的孩子啊,以后会成大器。”等到太子即位,琅邪王被迁到北宫去住,享受的礼仪优厚得超过了他的本分,与其他诸侯王都不一样;太后还说优待不够,经常挂在嘴上。琅邪王十岁左右时,骄横放肆得没有节制,穿的用的,一律要与皇帝相比。他曾经到南殿朝拜,正碰上典御官、钩盾令向皇上进献新从地窖里取出的冰块及早熟的李子,回府后就派人去索要,未得到,就大骂道:“皇上都有的东西,我凭什么就没有呢?”他不懂得谨守为臣的本份,他的行为大致都是如此。有识之士多指责说这是古代的共叔段、州吁。往后,琅邪王讨厌宰相和士开,就假传圣旨将和士开杀掉又担心有人来相救,竟率领手下军士防守殿门。其实他也不是真心想谋反,受安抚后也就撤兵了,但后来终究因为此事被秘密处死。
 
  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但对子女很少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从古到今,这样做而导致的弊端够多了。聪慧漂亮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怜悯同情。有那偏宠孩子的,虽然想让孩子长大成人反而因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的被杀戮,实际是他父亲导致的。刘表宗族的覆灭,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人们借鉴啊。
 
  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子,已经十七岁了,很会书札之类的事,我教他讲鲜卑语、弹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凭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大人们,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啊!”我当时低下头而没有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真让人惊异啊!假如由于这职业,即使达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让你辈去做。
 
  作者颜之推,字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代表作《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训专著,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之大,难以缕述。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