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陕西提学道、诗人许孙荃(一作许荪荃)来到武威视察,得知武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便写下许多诗歌加以赞美,《武威绝句》就是其中之一。全诗曰:
武威莫道是边城,
文物前贤起后生。
不见古来盛名下,
先于李益有阴铿。
此诗从文物、前贤的列举中,说明武威虽是一个边塞城市,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武威滋养了许多文人墨客,贤人名士承前启后,自古享有盛名。
(武威南城广场 刘忠摄)
诗中提到的李益和阴铿,一位是唐代著名诗人,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两人都是武威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化代表人物。
阴铿(约511—约563),字子坚,籍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其高祖阴袭迁居南平(今湖北荆州一带),其父阴子春在南朝梁任职,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阴铿初仕梁朝,至陈朝时期,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他长于五言诗,是南北朝时期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这首题为《晚出新亭》的五言诗,便出自阴铿之手。
阴铿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五岁就能日诵千言。成年后,广读博览,所撰五言诗名冠当时文坛。阴铿初仕“为梁湘东王法曹行参军”,后于故章做了三年县令,写下《罢故章县诗》后,又结识了新贵侯安都。天嘉四年(563年),位至司空的侯安都被陈文帝赐死后,遭戮的文士不在少数,而独未见阴铿罹难。天嘉年间,阴铿任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后吏部尚书徐陵向陈文帝推荐阴铿,陈文帝召阴铿参加宴会,让大臣们即席赋诗助兴。阴铿提笔当场写了一首五言诗《新成安乐宫》: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檐寒雾宿,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颇受文帝赞赏,但此后不久就去世了。史载,世祖“即日召铿预宴,使赋《新成安乐宫》,铿援笔便就,世祖甚叹赏之,累迁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顷之卒”。
阴铿才名远扬,为人谦和,德行卓伦,不论贵贱均能以礼相待。史书记载了他的一段故事:“天寒,铿尝与宾友宴饮,见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众坐皆笑,铿曰:‘吾侪终日酣饮,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乱,铿尝为贼所擒,或救之获免,铿问其故,乃前所行觞者。”
(如画祁连山 刘忠摄)
阴铿为诗清新自然,质朴本色,擅写山水景物之五言诗。其诗一扫宫体诗艳俗浮华之气,时人颇为称道。山东郯城人何逊写诗风格颇似阴铿,人遂将二人之诗并称为“阴何体”。后世诗人对“阴何体”评价极高,杜甫曾有“颇学阴何苦用心”的赞叹之句。
阴铿五言诗对唐诗发展影响较大,开隋唐格律诗的源头,王维、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不受其影响。杜甫评价李白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而杜甫自己诗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是从阴铿的诗中转化而来的。据历史记载,阴铿的文集有三卷。清代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在《二酉堂丛书》和辑录的《阴常侍诗集》中,共收录了阴铿的三十五首诗。
李益(约750—约830),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李益是唐肃宗朝中宰相李揆同族兄弟的儿子。李益聪明好学,于大历四年(769年)考中进士,又于大历六年(77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
三年满秩后,李益由于不得升迁,便辞去官职,从大历九年至大历十二年(774—777)西游凤翔,投靠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在其幕府任职。期间,他参与了郭子仪、李抱玉、马璘、朱泚分统诸道兵八万的防秋军事行动。大历十二年,节度使李抱玉去世后,李益离开凤翔,前往渭北。建中元年(780年),李益来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塞下曲三首》等名篇就在此期间写下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李益的代表作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全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感情。前两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第三句写闻见芦管的声音,末句写心中的感受。荒凉的边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芦笛声勾起了出征将士悠悠的思乡情。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从军北征》也是李益的名篇之一。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壮阔悲凉的行军场景,写出了诗人对军旅生涯的切身体验。其中的《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有“离别悲伤之意”,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鸣,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景象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
(凉州城区俯瞰 刘忠摄)
建中四年(783年),李益在长安再次参加制科考试,登第。徐松《登科记考》记载:“建中四年,李益、韦绶登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李益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贞元十二年到元和元年(796—806),李益投奔幽州刘济幕府,刘济推荐他任从事,后进为营田副使。他写给刘济的诗多有怨恨之语,如有“不登望京楼”的句子。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至贞元末年,李益名气日增,和皇族子弟李贺的名声差不多。他每写一首诗,都被宫廷乐师用财物换去,创作成供皇帝听的歌曲。他的诗《征人歌》《早行篇》,被有心人画成画屏;他写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诗句,在全国传唱。
元和初,宪宗听闻李益的名气,便召李益回京,任命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不久又任命为秘书监。元和八年(813年)后,转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五年(820年)后,为右散骑常侍。大和初年,在礼部尚书任上退休,大和三年(829年)与世长辞。
作为一位诗人,阴铿与李益的才华让许孙荃羡慕不已,遂发出“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的赞美之语。
许孙荃(1640—1688),字友荪,一字生洲,又字四山,安徽合肥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再转郎中,为翰林院侍讲。历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官至陕西提学道。康熙十八年(1679年)被荐举博学鸿词科,与试未中。勤于考核士子的学业,遇到圣贤名迹,均力为修复。工于诗文,诗歌激昂悲壮,多燕、秦之声,著有《慎墨堂诗集》。
(本文来源:《古诗词中的凉州》)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