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族,于范阳起兵。这一年,出生于凉州姑臧的诗人李益还是个孩童。待到广德二年(764年),李益随家迁离了故土,定居洛阳。不久,吐蕃便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对那个时候的李益而言,国家的动乱、家乡的陷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而从大历九年(774年)至贞元末年,三十余年的时光里,他五次参军,“其中虽流落南北,亦多在军戎”。
李益曾被誉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他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诗歌题裁广泛,有边塞诗、闺怨诗、怀古诗等,但他最擅长的还是边塞诗,此类作品占了他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与他生于凉州,长于凉州,之后又五次出塞参军密不可分。
民勤青土湖 刘忠摄
胡应麟《诗薮》中认为:“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其一》就是李益在朔方节度使幕府期间所作的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作中,诗人借景寓情,表达了边塞征人的悲愁情怀。诗曰:
行人夜上西城宿,
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
何处关山无此曲。
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和很多旅人一起登上了西受将城。这是唐朝三座受将城中,军事地位最为重要的一座。在这里,诗人听到了双管吹奏的凉州曲。银色月光之下,诗人眺望远方,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战事所达之地。这哀怨的乐曲回荡在天地之间,仿佛诉说着战事的艰难与思乡的烦闷。此时、此地、此景,不禁令人想到,在月光所能照射之处,在乐曲所能传达之处,有多少人同诗人一样,企盼着战争的胜利,企盼着能和家人团聚。诗人巧妙地将“秋月”“关山”“凉州曲”联系在一起,从视觉、听觉、感受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营造出沉静凄婉的氛围,从而令情感层层渗透,直抵人心。
祁连山色 刘忠摄
不同于盛唐时期激越奔放的边塞诗歌,中唐时期,由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吐蕃的内侵,边塞诗歌具有了苍凉、沉郁的格调。在此背景下,李益的许多边塞诗歌作品,都表达了边关征人的乡愁以及多年征戎的苦闷。这些诗作中,李益频繁地将音乐与景色进行结合,从而创造出诸多极具情感冲击力的意象组合。比如《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中的“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明月之下,胡笳声声,顿时衬托出边塞之地的空旷与辽阔。又比如《从军北征》中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雪后的天山刮着刺骨的寒风,一曲横笛的出现,更烘托出荒凉、悲怆的气氛。可以说,李益的这种描写方式,紧紧抓住了边塞地区的特点,如电影片段般,声画结合,弥散式地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贞元十六年(800年),年过半百的李益离开了幽州幕府,结束了他的军戎生活。十数年的边塞经历,令他成为这一时期在边塞生活最久的诗人,而他写下的边塞诗歌,更是令他成为中唐初期边塞诗人的代表。
(本文来源:《古诗词中的凉州》)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