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丛书 >

林则徐:千里河西

发布时间:2024-08-28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风雨飘摇的政治时局,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 雄健豪迈的报国情怀,林则徐怀揣着复杂的心情,带着三子林聪彝、四子林拱枢,雇佣马车七辆,随带行李“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筐,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颂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每筐标一字,以便检阅”,离开西安, 沿着曾经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进程的丝绸之路,渡渭河、走咸阳、过乾州、跨泾河、经长武、穿平凉、爬六盘、抵会宁。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终于在七月二十九日抵达兰州,并短暂停留八日后,再次踏上西行路,即将迈入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

 

凉州府:关山万里残宵梦 犹听江东战鼓声

作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士子,凉州曾经是林则徐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之一。走进凉州城,就宛如踏入了诗歌的海洋、舞蹈的沃土、文化的胜地。清朝凉州的行政机构为凉州府,府治在武威,辖平番县(今永登)、古浪县、武威 县、永昌县、镇番县(今民勤)五县,林则徐从农历八月八日踏入平番至八月二十五日离开永昌,在凉州大地停留共十八天,其中,在武威驻留八天。期间,林则徐与当地亲朋好友、达官显贵、名门士子、文化名流纵论时局,诗言心声,激情笔墨,度过了忙碌、充实、愉悦的短暂时光。

 

平番:山树皆绿 始有生趣

已是垂暮之年的林则徐,在兰州,遇到了来甘肃七年还未提拔重用的旧友、安定县主簿陈德培(字子茂)。他乡遇故知,对于遣戍边疆内心煎熬的林则徐而言是幸事。陈主簿一路陪着林则徐于八月八日踏入凉州府平番县。快到黄昏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平番县苦水驿,看着山树皆绿,不远处飘来阵阵花香,始有生趣,便倦意顿消。当晚,他们住在了驿站行馆,行馆内栽植的玫瑰长势旺盛,枝多花繁,浓香袭人,吃过县令吴鸿派人准备的晚膳后,林则徐意犹未尽,又与陈德培聊天小酌,之后枕着花香沉沉入睡。

八月初九日,林则徐等人来到平番县红城驿行馆,稍作休息后,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修建规模相对较大的红城驿堡城,并与驻扎的守备兵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军旅生活。同时,他还与附近集市上贩卖毡货的商贩进行了交流,了解到此处生产的毡货由于质量较好,生产成本较大,所以价格比较贵。午后,林则徐又行四十里。据《林文忠公日记》记载:“所行皆平路,道旁山色皆秀,绿柳白杨森森夹道,自入甘以来,惟此地稍有生趣耳。”

八月初十日,林则徐来到距离庄浪城十里的平番县城,县令吴龙光、庄浪同知家桂山、署庄浪协萨炳阿、平番县令吴鸿在城郊俱来迎接。在行馆会面就餐后,又行三十里来到武胜驿。武胜驿历史文化悠远厚重,因境内有明代武胜驿站而得名,是河西走廊的东门户。走到了武胜驿就算是踏上了千里河西走廊。

八月十一日,林则徐等人经岔口驿、打柴沟等处,来到平番县西行第五驿镇羌驿。历史上河西走廊分布地域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民族当数羌族。自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通道玉门,隔绝羌胡”(《后汉书·西羌传》),因此河西地区留下了大量羌语地名,“镇羌驿”便源于此。据《林文忠公日记》载:“是日西北风大,地气阴寒,至驿舍烧炭以待,令撤之,惟须添着皮衣。闻六月未离棉衣,七月已下雪一次矣。” 八月十二日身着皮衣的林则徐,登上了地气甚寒的乌鞘岭。看着奔跑的牛羊、皑皑的马牙雪山,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方面他被西北雄壮的大好河山深深震撼;另一方面英军的坚船利炮停在广东沿海伺机而动,让他深感国事堪忧,前途渺茫。

 

古浪:秉烛夜谈 诗文相交

听到林则徐要来凉州,早已仰慕林则徐大名的古浪县令陈世镕,一大早就来到黑松驿迎候。他望眼欲穿,焦急等待,直到八月十二日下午才将期盼已久的林则徐迎进驿站。由于晚上要赶到县城,所以,他们互致问候后,陈世镕便请林则徐换乘暖车前往县衙。

陈世镕(1787—1872 年),字大冶,一字雪楼,安徽怀宁石镜踏水桥人, 道光十五年(1835 年)进士,二十五年(1845 年)升同知(正五品),历任甘肃陇西知县、岷州知州、古浪知县,晚清著名诗人,在诗歌、经学、地方志等方面建树丰硕,有《求志居集》《周易廓》等存世。

林则徐步入衙署,看到建筑破破烂烂,陈设简单陈旧,唯有一副楹联十分醒目:“明德亲民止至善,定静安虑得大道”。牌匾着色厚重,上书“以德润身”“知行合一”“体认世务”“寓通几于质测”等经史要义。书法功力深厚、刚劲挺拔,内容正统雍穆、德教淳淳,蕴含着经世致用、开悟求变的思想。林则徐望着楹联和匾额,对陈世镕肃然起敬,心生钦佩,感觉彼此间早已心有灵犀,只是相见恨晚。陈世镕更是激动万分,热情接待。席间,二人谈诗论赋,共忧世事。林则徐舟车劳顿之苦,早已在酒逢知己千杯少中淡去。当夜,林则徐读了陈世镕的《求志居诗稿》,对其中登华山诸诗大加赞赏,还让儿子林聪彝誊写了陈世镕的很多诗文,并作诗曰:“夜来将就卧,见子帷帐垂。秉烛拭倦眼,乃是登华诗。录毕鸡已唱,颇觉神疲羸。”(陈世镕:《林制府文忠公》)所抄的这些诗文中,有一句“绝顶五千仞,一笠红衫披”与林则徐少年时写的 “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月十三日,林则徐带着还未读完的陈世镕书稿前来辞行。他从箧箱中拿出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关陇访碑图》和《边城伴月图》,请陈世镕为其题诗, 陈世镕挥毫泼墨,写下了《题林少穆制军关陇访碑图》:

书生足不履万里,路目不睹两都赋。可怜老作书中蠹,峄山之罘不知处。我欲上从相斯溯史皇,人言断碑零碣秦中具。两度咸阳访陵墓,三月陇西寻堠戍。雨淋日炙苔藓多,熊蹲虫螫腾罗布。欧阳集古竞无成,惭愧邯郸马空驻。

福州制府南交徙,斧柯换却双屐齿。碧海鲸波钓犗收,空山鸟篆云根启。万笏参差槐棘班,五都高下琳琅市。搘腰自挟一奚奴,举手还招两公子。陈仓欲补东迁诗,韩陵快封南朝士。像拓应须载万牛,览眺先教图寸纸。君不见东吴顾宁人,搜奇处处揣斧斤。又不见娄东毕开府,购石日日盈堂厅。南方只饱荔枝香,塞外蒲陶却未偿。君集武力勒高昌,裴芩峨绩刊敦煌。公由关陇更西去,天威震曜系奎章。献俘类码今几日,铁盖山头试一望。

这首诗,洋洋几百言,上篇写自己遍访功德碑刻而不得,寓意自己虽历经 “雨淋日炙”“熊蹲虫螫”,最终是劣马空驻、一事无成;下篇写林则徐有壮牛之力、钓鲸之志、候鸟之信,虽身陷困境,仍携子前行,定会立下盖世功勋、书写耀天奎章。

这首诗,语言精美,用典恰当,内容紧切林则徐的处境和心境。林则徐看后,一言未发,眼含热泪,行大礼,登车,绝尘而去。

 

武威:月圆凉州 挥毫泼墨

八月十四日,天气晴朗,碧空万里。林则徐等人经河东堡、大河驿、抵达武威。时任甘凉道的郭柏荫(1807—1884),字远堂,福建侯官县人,是林则徐同窗郭阶三的第二个儿子,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进士。先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甘肃甘凉道、江苏粮储道、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广总督等职,著有《天开图画楼文稿》《嘐嘐言》《续嘐嘐言》十卷、《变雅断章演义》一卷等。他非常敬重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早早就 在武威城郊与满城凉州都统文祥(字雅齐)、凉州总兵长年(字松亭)、凉州 知府保忠(字菊庄)、凉庄理事通判瑞庆及武威知县洪茂香(字春畹)、镇番县令周兆锦、永昌县令涂文光等人出城迎候。见面后,郭柏荫热情地留林则徐前往甘凉道署居住。下午,林则徐等人进武威城入住郭柏荫家中。随后,与前来拜谒的官绅见面后,又到凉州城东北五里的满城答谢拜访幕僚和同乡。当晚,郭柏荫邀江诏、马治安、叶松龄等福建同乡宴请林则徐,共叙旧 情至深夜。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数千年来被赋予了美好寓意,寄寓了温馨情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魅力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关联着民族情感,延续着民族精神,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理想。武威是古代军事重镇、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要蒸车轱辘大的月饼来拜月,所以,武威大街小巷处处都飘散着浓浓的中秋味。

当日上午,林则徐在凉州客舍读陈世镕《求志居诗稿》稿本,并在稿本扉页题道“道光壬寅中秋,林则徐借读于凉州客邸”,又在题记的“则徐”二字上钤有“少穆”阳文长方章。未几日,陈世镕获得这本珍贵的题记本,十分欣喜,珍藏起来。林则徐所读的《求志居诗稿》系抄本,共四卷,清稿本作二册,除林则徐的这个题记外,尚有蒋湘南题款,九行,二十一字,无行格,篇末及书眉录有陶澍、魏源等评语。内容为陈世镕任古浪知县前的诗作。该书原为晚清武威名士李铭汉旧藏,新中国成立后,其孙李鼎文教授捐赠给甘肃省图书馆收藏。当日下午,郭柏荫为了让林则徐忘记思乡之苦、别妻之怨、谪戍之悲、忧国之心,组织官绅乡贤,齐聚官邸为林则徐贺节。

当晚,林则徐望着凉州皎洁圆月,品着香甜月饼,手捧香浓美酒,赏月赋诗叙旧。酒过三巡后,林则徐牵着安定主簿陈德培的手,来到早已经准备好的书案前,提笔作题为《子茂簿君 自兰泉送余至凉州且赋七律四章赠行次韵奉答》诗四首。

 

弃璞何须惜卞和,门庭转喜雀堪罗。

频搔白发惭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

忆昔逢君怜宦薄,而今依旧患才多。

鸾凰枳棘无栖处,七载蹉跎奈尔何。

送我西凉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银汉冰轮挂碧虚,清光共挹广寒居。

玉门杨柳听羌笛,金碗葡萄漾曲车。

临贺杨凭休累客,惠州昙秀许传书。

羁怀却比秋云澹,天外无心任卷舒。

也觉霜华鬓影侵,知君关陇历岖嵚。

纵然鸡肋空余味,莫使龙泉减壮心。

晚嫁不愁倾国老,卑栖聊当入山深。

仇香岂是鹰鹯性,奋翼天衢有赏音。

林则徐创作的上述四首诗的手稿,原件藏于今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第一首诗的末尾,林则徐题了小注“子茂来甘肃应即补官,而七年未有虚席”,表达了对陈培德仕途多舛的同情。在第三首诗“广寒居”的后面,用蝇头小楷补题“是日中秋”四个字。

八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在武威驻留期间,林则徐除读书作字、会友聊天外,还先后看望了牛鉴的夫人及家属、凉州镇总兵长年等,还为陕西会馆题写了匾额。现收藏于武威的《书谱》残卷,就是林则徐在武威停留时所书。《书谱》一卷,唐孙过庭撰。林则徐手书的《书谱》,遒劲秀丽,确属瑰宝。从林书《书谱》首尾俱存来看,原来应是完整的,后因故散佚。现武威残存的七页,共三百零九字。内容如下:

林则徐书《书谱》残卷手迹

第一页 书谱: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第二页 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隶)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

第三页 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扎。真以点画为形质,使

第四页 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以弃择。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

第五页 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 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

第六页 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

第七页 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则徐

在“则徐”二字下面钤有阳文“林则徐印”及阴文“岂为功名始读书”两方 印记。

如今,武威市博物馆依然珍藏有林则徐行书中轴书法作品:“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纯固独著,旷然无忧患,泊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落款为林则徐。末尾朱印两方,一方阴文印“臣林则徐字少穆印”,一方阳文铁箸印“身行万里半天下”。书法内容,出自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嵇康的《养生论》。林则徐在仕途受挫、壮志难酬、情绪低落之时,将嵇康的养生原则作为自己生活的主旨,他甚至刻了一方“宠辱皆忘”印,意在排解胸中的郁闷,以求平心静气。但是,从他刚劲有力、凛然峻拔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意气风发、重整山河的豪情壮志。特别是他在作品末尾所钤的两方印章,更加证实了这一点:他虽遭贬谪,不为道光皇帝所器重,但他毫无怨言,仍然胸怀天下大事。这是他不计个人得失与恩怨、忠于祖国的博大胸怀的体现。全文书写字体端庄浑厚,笔墨圆润又有枯干之势,起笔干练,落笔又露锋芒,于一点一画之间掩藏着起伏与跌宕,使每一笔都显得遒劲有力而富于神韵。

林则徐行书中堂

八月二十一日,林则徐在署中写了一上午的字。他的欧体书法早在翰林院时就享有盛名,求书者络绎不绝。由于他任官时案牍劳形,无暇为他人挥笔写字,故他的字在官场中一书难求。在武威期间,向其求字的官吏士绅络绎不绝,他从不拒绝,几乎每天都在写字。临行前,他要满足这些人的夙愿。午后,他拿着写好的字到府县与官吏们一一辞行。同时,考虑到凉州距乌鲁木齐计程四十八站,便在凉州以每辆五十六两银子,重新雇佣大车七辆,将二十竹筐书籍等行李装车后等待次日出发。当晚,郭柏荫等人为林则徐设宴饯行。他们开怀畅饮、纵论时局、忧国忧民一番后,二更散去。林则徐来到住所,伴着微凉的秋风、绵绵的秋雨,写了六封家信,通过邮驿转交陕西家人寓所。

八月二十二日,天空低沉,阴云蔽日。一大早,甘粮兵备道道台郭柏荫、凉州知府保忠、武威知县洪茂香等人齐聚道台府衙门口,准备远送林则徐西去,经林则徐再三劝阻后,他们即在道署拱手而别。本来林则徐想乘车西行,武威知县洪茂香说:“凉州至山丹之峡口驿路俱石子,以肩舆。”在车夫等人再三劝说下,林则徐乘上轿子从西门出发,在四十里铺吃过午饭后,与安定主簿陈德培挥泪惜别。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林则徐来到柔远驿,听说此处立有康熙时期名将孙思克碑,便怀着崇敬的心情进行了拜谒。孙思克(1628—1700),字荩臣、号复斋,汉军正白旗,河西四汉将之一。早年曾为王府护卫,后随洪承畴征战,调任甘肃总兵,驻守凉州。三藩之乱时,他攻克靖远,又率军震慑进犯的游牧部落,然后参与会攻平凉,升任凉州提督、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留任甘肃总兵。次年出任甘肃提督。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加太子少保、振武将军。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参加昭莫多之战,击退噶尔丹。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武。后定封一等男。

 

永昌:品尝美食 赠送皮衣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永昌县令涂文光在头坝迎候林则徐。《林文忠公日 记》记录,“自九坝至头坝,皆民间所筑,以御山水者,沿途水沟甚多。涂令迎至头坝。自此进东门十里,绿杨夹路,清泉泠泠,颇似南中风景。在城内行馆宿。”

据地方耆老传云:当年林大人被贬新疆的不公正处理,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因此,林则徐登上赴新征程后,河西的州、县官员都盼望林大人早日到来,他们想代表百姓说几句心里话,以表达对林大人的崇高敬意。为此,永昌县令涂文光与地方贤老自林则徐到达武威后,就商量起接待林大人的事情。大家决定,由于天气渐寒,估计林大人两个月后才能到达新疆,为了不让林大人及随行人员受罪,他们给每人准备了一件绵羊皮皮袄。但是,由于时间紧迫,要新做来不及,只能购置新货。一些地方耆老、贤达和商号的掌柜听说要为林大人准备皮袄,都纷纷慷慨捐银。只两三天时间,就准备好了二十件羊皮衣袄,只等林大人到来。同时,大家商议,林大人这次路过,一定要让他吃好,以此表达永昌百姓的一片心意。大家最后议定,就准备一顿地方名吃——羊羔肉垫卷子,让林大人和随行人员尝尝河西的民间小吃。

这天,涂县令前往三十里外的头坝迎接林大人,行至永昌县城的时候,已是晚上十点多钟。涂县令早就了解到林大人每到州、县,一般都不到州、县衙门居住,而要住行馆。所以,涂县令为林大人准备了两处住所,他首先请林大人去县衙歇息,被礼拒之后,就来到行馆,一边请林大人盥洗、喝茶,一边将做好的羊羔肉垫卷子端到行馆,请林大人等就餐。这时一股扑鼻的香味飘满了整个行馆,林大人招呼随行人员慢慢品尝,自己则与涂县令谈起了永昌县的农事风情。林大人一边品尝,一边对随行人员说,永昌的羊羔肉垫卷子真是西地之美食,而西地的美食在江南是无法吃到的。饭罢,涂县令代表永昌的耆老、贤达和商号掌柜、众百姓,送上了二十件绵羊皮皮衣,并说明这是受百姓之托,一定请林大人接受,在路上御寒。林大人先是不收,后又坚持给付银两,涂县令无奈,只得跪下说:“林大人,你此次西行本来就够我们百姓感慨的了,别的什么都不说,你不收下我就跪着不起来。”这时,又进来十多位地方耆老、贤达和商号掌柜,都跪请林大人收下皮袄。林则徐无奈,只好令随行人员收 下,并依次道谢。

八月二十四日,大雾弥漫。林则徐等人黎明出发,县令涂文光到行馆送行。出西门,沿路大石头很多,几乎没有道路,行走十分困难。经十里墩、水磨关等处,行至空心墩,林则徐得知道旁立有张将军战胜处碑,由于赶路,是什么时候立的碑,林则徐未到碑前考查。当晚,他们夜宿水泉驿。据《林文忠公日记》载,水泉驿“仍永昌辖,有堡城,驻一守备,行馆狭小”“是日虽名六十里,实有八十三里。山石涧水,处处难行。下午微雨数阵”“夜有郭远堂官封,接到第三号、四号家书,又接富海马风(陕甘总督)、唐子方、江翊云(同乡好友)诸信”。林则徐从富海马风、唐子方、江翊云的来信中得知清政府议和的消息,心情无比悲愤,深叹国家安危难测。

(本文节选自《清代学人笔下的河西走廊》)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