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23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2.78万人,聚居着汉、藏、土、回、蒙古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为丝路重镇、四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辅郡,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战略要地和富庶大邑。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河西诸部,为彰其“武功军威”,汉廷在河西匈奴休屠部故地置郡,命名“武威”。张骞出使西域后,这里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来,历代王朝先后在武威设郡置府。西汉时设十三州刺史部,武威属凉州刺史部,“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称“凉州”;三国时曹魏将凉州州治设于武威,武威从此有凉州之名。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在此建都。唐时,武威先后为凉州总管府、都督府、河西节度使治所,成为西北地区的要冲重镇。西夏时,武威为辅郡,其地位仅次于都城兴庆府(今银川)。蒙元时期,成吉思汗之孙西凉王阔端与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在凉州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明清以来,武威文化传承不辍,“文风甲于秦陇”,享有“银武威”之美誉。民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挺进河西,以对党和革命的赤胆忠心,以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革命气节,用鲜血和生命在武威大地上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篇章,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中原传统文化与西域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历经数千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以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为主的凉州文化。凉州词、西凉乐舞等许多产生于凉州的文学艺术作品,经受了汉风唐韵的洗礼,是千年历史陶冶下的不朽遗存,是古城武威悠久灿烂的文化见证,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凉州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内涵博大,底蕴深厚,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是历史留给武威人民的巨大财富。
武威境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甘肃省文物大市,有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稀世珍宝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天祝土族格萨尔、华锐藏族民歌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武威境内自然景观富集独特,地形地貌多样,有雪山天池、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大漠戈壁、湿地绿洲,多样的自然景观与多彩的历史文化、多姿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武威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人赏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崛起,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弘扬“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着力打造崇文尚学的“文城”、崇德向善的“德城”、绿韵绕城的“绿城”、清新洁净的"清城",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武威的地理国情、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用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图片展示了武威优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我市又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也是一本武威市情教育的好教材。通过《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这个平台,可以将武威更好地推介给全国和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威,走进武威,爱上武威。
本书的出版,就是武威向全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欢迎您!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