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综合新闻 >

武威文化名片亮相魅力敦煌——“五凉”文化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1-10-11      
       九月的敦煌,流光溢彩。

       9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五凉”文化论坛在美丽的敦煌隆重举行。



       回首两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要大力挖掘、传承、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坚定文化自信。

       “五凉”文化论坛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方位展示武威形象、讲好武威故事、传播武威声音的又一场文化盛宴。

 
       武威是一个既有足够历史长度,又有足够文化厚度的城市。武威历史就是一幅文化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武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黄金节点,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汇、传播与辐射之地。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浓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绚丽篇章,构成了凉州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淀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凉州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内涵博大,底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是历史留给武威人民的巨大财富。

       近年来,在中国社科院的有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威市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牢固树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理念,深入发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设立了凉州文化研究院等一批文化研究机构,成功举办了四届凉州文化论坛和凉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话说五凉》《五凉名儒》等一批文化研究著作,恢复了李铭汉等一批名人故居,实施了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五凉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使武威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达到新的学术高度,武威历史文化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得到全面提升。

 
       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五个政权,除西凉外,其余四凉都曾在武威建都。五凉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保存和传承了中原文化,多种文明融汇贯通,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形成了以经史学术、佛教文化和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五凉文化,推动了河西地区文化发展繁荣和各民族交流融合,对隋唐及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凉文化是丝路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融合、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和“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杰出贡献,在之后16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见证着丝绸之路悠久灿烂的文化,为武威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悠远浩博、气象恢宏的凉州文化,书写了武威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史不绝书、承前启后的五凉文化,犹如凉州文化灿烂星空中的一颗耀眼明珠,熠熠生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五凉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创建了五凉文化博物馆,录制了大型微视频文化节目《话说五凉》,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常态化举办五凉文化专题讲座,编撰出版了《话说五凉》《五凉名儒》等图书,组织开展了五凉文化宣讲活动,多形式、多平台呈现博大精深的五凉文化,五凉文化品牌得到初步展现。

       我市以“五凉文化,武威名片”为基本定位,深入挖掘研究五凉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大保护、研究、宣传、阐释、传承力度,进一步促进五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五凉文化更好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助力发展,让散落的文化资源形成体系,通过“活”文化擦亮武威旅游的金字招牌。

 
       九月敦煌,金风送爽,硕果累累。

       历史上的敦煌是丝绸之路重镇,中西文化和商贸交汇的集散地,五凉时期西凉政权的文化中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里承载着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展示中华文明、文化自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使命。甘肃省政府在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五凉”文化论坛,旨在高起点、深层次地挖掘“五凉”文化内涵,彰显“五凉”文化的深厚底蕴,宣传河西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深入挖掘丝路文化精髓,彰显丝路文化的厚重灿烂和包容兼蓄,讲述丝绸之路精彩故事,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河西学院、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武威市部分专家学者。专家学者会聚敦煌,围绕五凉历史文化展开研讨,对于深入挖掘“五凉”文化精髓,彰显“五凉”文化的厚重灿烂和包容兼蓄,讲述丝绸之路精彩故事,打响做亮“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形象品牌,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文化旅游名市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琵琶且拢弹新曲,高调依然在五凉。

       “五凉”文化论坛由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卜宪群先生主持。

       八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发言,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见解,对“五凉”文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系统性的阐述,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五凉”文化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戴卫红研究员梳理了五凉时期的儒家文化发展脉络,阐述了五凉时期的儒学不仅在凉州一地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且还东传至刘宋、北魏,对后来中原的文化复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冯培红教授指出,要综合运用多元史料来研究五凉史,将五凉史研究推向一个新境界,从而全新地展现五凉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尚永琪教授提出,十六国北朝时期,以蒙古草原为依托的匈奴等胡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的建立,是我们考察马与古代政体建立与管理这一问题的典型样板,五凉政权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潇鸫教授认为,魏晋隋唐间,河西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不仅带动了当地颜料的生产与交易,还刺激了地区间的经贸往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阐述了五凉政权对西域一带施行过有效的经营与管理,这一时期中西交通以及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不仅没有断绝或倒退,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对凉州文化的源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阐述了五凉政权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并提出五凉经验对中国边疆治理的三点启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员从《凉州词》与敦煌舞入手,论述了凉州文化呈现出“一刚一柔”两种鲜明的张力,即“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守疆卫国的家国情怀”的刚性张力与“刚柔相济的审美意趣、开放包容的丝路胸怀”的柔性张力。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贾小军教授认为,五凉政权的作为及影响、五凉文化的内容及特质,决定了其在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凉”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传承、发展“五凉”历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启发和更高的要求。

       研究和弘扬五凉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五凉建立者均来自不同的族群,他们重视儒学,珍惜各族人才,知人善任,积极振兴文化教育,乐于交融,在文化融合中发展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五凉文化研究,要探讨五凉文化在古丝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服务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关键是在具有多样、包容、创新特点的五凉文化中寻找历史经验和历史借鉴。五凉文化研究要继续坚持目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对话,努力将五凉文化打造成像敦煌文化一样的、国际知名的文明标志和文明符号,让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显学。

 
       “五凉”文化论坛是我市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合作举办的第五场高端的学术研讨会。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2018年9月,中共武威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武威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凉州文化研究基地。为加强合作交流,创新发展思路,深入开展研究,2018年双方合作举办“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合作举办“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2020年合作举办“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学术研讨会,2021年合作举办“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并且在敦煌文博会期间合作举办“五凉”文化论坛,凉州文化品牌形象得到全面展现,武威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使凉州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无疑会为武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新动能,为武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文环境和智力支撑。

       底蕴深厚的凉州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和积淀,是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让我们一同走进武威,体验文化魅力,铭记历史沧桑,寻觅岁月印痕,留住城市根脉!

       (作者:李元辉   赵大泰)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