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故事 | 智勇双全李抱玉
发布时间:2021-01-20
唐代天宝年间,安禄山与史思明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在范阳起兵反唐,很快席卷河北,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诏任李光弼为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平定安史之乱。
755年,有一位凉州人名叫安重璋,在李光弼麾下参加了收复常山郡九县之战,因功受到提拔重用。次年,唐肃宗李亨因安重璋作战有功,赐名“抱玉”。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安抱玉因耻于与安禄山同姓,便上书唐肃宗,要求改姓。于是,唐肃宗下诏赐姓李,同时准其把户籍迁至京兆,全族都姓李。从此,安抱玉改名为李抱玉。
李抱玉原是唐高祖时期平定凉州的功臣、凉州昭武胡人安修仁的玄孙。唐高祖时曾派部将安兴贵从长安来到凉州,意图说服割据河西的大凉王李轨投降。怎奈李轨不听劝说,安兴贵便和其弟安修仁带领胡兵包围了姑臧城,捉拿了李轨,押解至长安。李轨被唐高祖斩首后,安兴贵功授为右武侯大将军,封凉国公,赐帛万段,食邑六百户。其弟安修仁为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赐给田宅,食邑六百户。安重璋从小就生长在河西边陲,他好骑善射,对军旅生活早就耳濡目染。长大后从军于李光弼部。由于沉毅有谋略,处事忠诚而谨慎,屡建战功,安重璋很快脱颖而出,升任为右羽林大将军。不到两年,安重璋就由右羽林大将军升为持节郑州诸军事兼郑州刺史等职。
在激烈的边关战争中,李抱玉成长为大唐一代名将。
史思明攻陷东都洛阳时,李光弼率军固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东南)。当时,朝廷援军还需两天才能抵达,情势极为危急。特别是河阳南城位于军事要冲,若南城固守抗击敌人进攻两日,朝廷援军可望到达。李光弼对李抱玉的毅力和机警是十分了解的,就将驻守南城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年轻的李抱玉。李光弼召见李抱玉,希望他能率领兵士坚持驻守南城两日。李光弼还直接授意李抱玉,只要坚守两日,如果朝廷援军还没有赶到,李抱玉可率军弃城而去。次日,周挚、安太清、徐黄玉等率大批叛军到达河阳,果然首先进攻南城。李抱玉率领军民浴血奋战,但军攻势凶猛,南城危在旦夕。看到死守已不可能,李抱玉便走上城墙,对叛军将领喊话:“我军城中粮食已经耗尽,等收拾清点一下城内物资,明天一定出城投降!”周挚、安太清等叛军首领因打得精疲力竭,听到李抱玉这样说后,喜出望外,收军以等待李抱玉率兵投降。李抱玉则利用这争取来的有限时间,立即动手整顿内部军事防御,调整守城布防措施。李抱玉派一将领率千名士兵组成“敢死队”乘夜潜出,在城外设立埋伏。等天一亮,周挚拥兵前来受降,没有想到李抱玉却“坚壁请战”。周挚自知中了缓兵之计,便率叛军再次发起进攻。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李抱玉指挥城上军民奋力抗击,叛军久攻不得。此时,一声炮响,城外埋伏的“敢死队”吼声齐出,向叛军发起猛烈进攻。叛军突见奇兵,阵脚大乱。李抱玉又自城内派出军队向叛军正面掩杀过来,内外夹攻之下,叛军死伤甚众,周挚、安太清等在慌乱中不得不率叛军撤退。后来,李光弼率领大军大败史思明于河阳,并乘胜收复了怀州。李光弼上奏朝廷,河阳一役,李抱玉功居第一。李抱玉因功升任泽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封栾城县公。唐代宗即位后,李抱玉兼泽潞州节度使,统相州、卫州和邢州等十一州兵马。
不久,史思明、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调往朔方,太原所剩只有河北驻兵五千多人,加上团练之众,也不满万人。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诸将都惶惧不安,主张修城自固。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将至而动工修城,是未见敌军而先使自己陷于困境。于是他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坯。等到史思明的大军攻打太原时,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损,就用土坯补上。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兵三千人护送。李抱玉听从李光弼的调遣,带兵拦击,将其全部歼灭。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多月,竟然攻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的防守漏洞。然而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机可乘。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时,冷不防就被唐军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斩首。叛军被吓得胆战心惊,走路时都低头看地。叛军用云梯和筑土山攻城,唐军便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墙便塌陷。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李光弼还命人在城上安装大炮(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二十余人。史思明士卒死于飞石之下者不在少数,虽然被迫后退,但围困也愈加严密。为打破叛军围困,李光弼决定诈降,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里却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先以撑木支顶。到约定之日,李光弼派李抱玉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死伤千余人,敌营顿时一片慌乱。唐军擂鼓呐喊,李抱玉乘机带兵猛烈攻击,歼灭叛军一万多人。
正当太原之战紧张进行时,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夺取帝位后,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二月,李光弼命令李抱玉等将领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歼其七万余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蔡希德率残兵仓皇逃走,太原之围得以解开。“太原之战”是唐军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乱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战斗结束后,李抱玉以军功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知军事,迁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持节郑州诸军事兼郑州刺史,摄御史中丞,领郑州、陈州、颍州和亳州四州节度使。唐代宗即位后,提升他为泽潞节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加领陈郑二州,兼兵部尚书,封凉国公,进位司徒。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力虚弱。为了讨伐北方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走调离。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几个州。是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唐代宗逃到陕州避难。吐蕃军占据长安城十五日后被唐将郭子仪驱逐,撤军退出长安又屯军原(今宁夏固原)、会(今宁夏中卫)、成(今甘肃成县)、渭(今甘肃陇西)等地。吐蕃在陇右的进攻势头并未减弱。唐代宗委派李抱玉统兵镇守凤翔。凤翔县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坐落于秦岭、贺山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地势总特征是北面为山、南面为塬、西部为河谷,历为阻挡青陇一带吐蕃入侵的关隘之地。
李抱玉镇守凤翔十几年,加固军事防御设施,增设军事防御防线,劝导吏民勤于种地植桑养蚕,使这一时期的军粮充足,保证了军储后备,从而也有效地制止了吐蕃入侵,使边疆百姓安居乐业,为时人所称道。(程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