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民族民俗文化 >

凉州脸谱:跃然纸上的大花脸

发布时间:2023-04-10      

 脸谱是画在脸上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独有的艺术形式。说起脸谱,人们很容易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戏说脸谱》:“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呀,好像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大花脸”也就是脸谱,是京剧、秦腔等传统戏曲中的重要元素,将之画到纸上,则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非谙熟戏曲艺术并且精通绘画艺术者不能完成。凉州脸谱,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绘画艺术,集诗书画印等于一体,让脸谱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

 2022年,凉州脸谱被相继评定为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日渐为大众所知。那么,在凉州为何会产生这样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呢?这得从凉州脸谱的传承人张发仁老先生说起。张发仁老先生与脸谱的渊源,则需要从秦腔说起。

 就传统戏曲而言,许多甘肃人爱“吼秦腔”。古时候,甘肃、陕西一带属于秦国,故名“秦腔”。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时代。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节奏,所以也叫做“梆子腔”。

 地处河西的武威市,自古也是秦腔的流行区域。“武威秦腔剧团”,是许多老武威人不可磨灭的文艺记忆。张发仁是永登县人,出生于1945年,老先生的艺术生涯就是从秦腔开始的。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1月,中共武威地委组建了武威分区文艺工作团。1953年6月,武威分区文艺工作团改名为武威专区人民秦腔剧团,成为专业化戏曲剧团。1963年初,撤销武威、民勤、古浪、永登、永昌等县所属戏曲剧团,前四县部分人员调入武威专区人民秦腔剧团,其他人员转行,永昌县全部人员转行。正是在这一年,张发仁从永登县秦腔剧团调入了武威秦腔剧团。

 张发仁本来是一名演员,擅长武生、丑角,他的代表剧目有《黄鹤楼》中的周瑜,《辕门射戟》中的吕布,《花亭相会》中的高文举,《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山鹰》中的高山恩,《渡口》中的背筐人,《囊哉》中的囊哉等。

 后来,张发仁转而从事编剧、导演工作。创作有小戏《人参果》《妈妈,我饿了》、大型现代眉户剧《侯殿禄》等剧目。导演过《小包公》《墙头记》《囊哉》《桃李梅》《姊妹易嫁》《三凤求凰》《牛郎织女》《黑雾》《哑女告状》《潘金莲》《六斤县长》《侯殿禄》《石述柱》《凉州新曲》《桑树坪纪事》《俩亲家》《妈妈,我饿了》《人参果》等剧目。其中《妈妈,我饿了》《人参果》曾参加省级调演,获三等奖。1999年排演的戏曲小品《抬轿》获电视展播奖。

 几十年来在秦腔剧团的从业经历,为张发仁老先生进行凉州脸谱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凉州脸谱,以秦腔脸谱为基础。清代中叶,甘肃秦腔脸谱已基本定型。民国时期,秦腔花脸泰斗田德年在凉州经常演出,对凉州的脸谱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人称“罗大爷”的本土演员饰演大花脸,其脸谱也很有特色,眼大脸长,威严雄伟,进一步丰富了本土的脸谱造型。同时期,舞台脸谱逐步转化成绘画脸谱,出现在了各类器物上,例如店铺,酒肆、戏楼都喜欢在器物上绘制脸谱作为装饰,绘画脸谱逐渐发展为专门的艺术形式。解放后,代表性人物赵鸿鸣,曾创作大量的绘画脸谱,并在艺术形式上充分展现了本土特色,逐步形成了有凉州特色的脸谱。张发仁继承了赵鸿鸣先生的这种艺术形式,并进行了系统化的完善,内容题材更加丰富,艺术表现方面更加接近人物特点,技法更加细腻。

 张发仁老先生的凉州脸谱,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戏剧人物脸谱之外,还有十二生肖脸谱、二十八宿脸谱、六十太岁脸谱、封神演义脸谱等。六十太岁脸谱为本土独有,作为点缀的诗词、印章和书法在其他地方也不多见。封神演义脸谱,神话人物达到400多个。

 凉州脸谱的绘画过程颇为耗时费力,由人物形象塑造、构图、色彩描绘、诗词文字点缀等几个步骤构成。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要揣摩不同人物形象区别于其他地方脸谱,又符合凉州脸谱人物的特点。构图方面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表现手法,在细节上充分体现人物不同性格特点,用碳笔将其表现出来。色彩描绘方面以工笔勾勒,重彩渲染为主。最后配以符合人物特点的诗词、印章或书法予以点缀。

 脸谱的绘画形式分为正脸型和侧脸型,凉州脸谱是正脸型。脸型具体定型方面表现为肥胖型、圆脸型、清瘦型、长方型,凉州脸谱的脸型定型则主要为清瘦型。凉州脸谱的表现手法是对凉州水陆画等技法的有效继承,是凉州传统绘画技艺的完美体现。

 凉州脸谱具有浓郁的凉州地方特色,是充分吸收本土皮影、木偶、雕塑、水陆画等艺术元素,又借鉴其他地方剧种不同脸谱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后形成的一种脸谱绘画艺术。艺术表现力上凉州脸谱色彩运用更加丰富,对比更加强烈,线条更加细腻,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目前凉州脸谱仅有张发仁老先生一直在传承。他的女儿张雪飞,从小耳濡目染,也在学习凉州脸谱的绘画技艺。

 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在张发仁老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凉州脸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光彩,相信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永续流传。正如《戏说脸谱》中所唱:“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哎呀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作者简介

 赵大泰,甘肃武威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副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编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发表论文多篇。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