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民族民俗文化 >

武威文庙—凉州儒家文化的坐标

发布时间:2020-11-23      
儒家兴文庙建
      在古代,每个州府县都设有文庙,它是孔庙和官学的合二为一。它们建在当地官府的生旺方(东方、东南方)闹市中。武威文庙就建在城东南隅。文庙曾经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读书人云集的地方,自有一种特殊的气场,他们成为秀才后在此学习,从这儿出发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明代凉州儒风尤盛,南方和内地随戍边将士来的学者,见凉州子弟“明秀好学”,便有了教书的欲望,可惜没有大的学校。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三年间,兵部右侍郎徐晞镇守凉州卫,在城东南隅修建了凉州卫文庙及儒学。据正统四年杨荣《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载:“……今皇帝嗣位,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君晞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以请于朝,得命,乃于农隙,令军士取材陶甓,而经营之。既毕功,走书京师告余曰:凉州河西胜地,初尝有学,然废已久矣。晞至,相地鸠工,中为明伦堂,左右为存诚、敬德二斋,外建重门,后为教官之居……”
      文庙建成的23年后,即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儒生李锐成了从凉州文庙里走出的第一个进士。一时间,文庙内书声朗朗,香烟袅袅,给了在明伦堂里读书的秀才们莫大的激励。
不出状元不开正门
      按文庙惯例,一个地方出了状元,当地文庙才打开正门。不出状元,就永远不开正门。起初是显示状元的尊重,后来也变成文庙鼓励学子的一种手段。武威未曾有状元,文庙的正门看来永远打不开了。
      为什么文庙会有这种惯例?翻阅历代古籍,发现文庙是礼制庙宇,必须符合礼制规范中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原则。就像故宫,平时正门也是不开,只有皇帝才能从那里出入。
庙宇罗尽凉州读书人
      科举制,使儒学与权力、利益发生密切关系。统治者们用一座文庙,一个考试制度,像一张巨网笼罗天下读书人。
      每个到文庙求学的人,都要经过文庙前那半月形的池溏。它叫泮池,是地方官学的标志。泮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曰“状元桥”。自唐至清,凉州涌现出了李益、段平仲、余阙、张澍、李于锴等科举进士共74名,余阙、张澍、李于锴等40多人延续了凉州人以经儒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李益、余阙、李蕴芳等人,则是古代著名的诗人。无缘状元的凉州儒生,至今也未踏上状元桥,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
      正对着状元桥的是棂星门。相传,棂星是天上专管文教的星宿,这样的星宿理应算在上位,所以四根朱红的立柱就贯穿了棂星门牌楼的顶部。这四根立柱叫通天柱,让天地接连,天之灵、地之气使武威文人文运沸沸。
大成殿演绎圣人神话
      要使天下读书人乖乖听话,还得制造一个有力的武器,那就是将孔子圣人化。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开始,孔子就被历代统治者抬上了天。
      “大成”二字出自“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大成殿内设孔子塑像,左右是颜回、子思、曾子、孟子,称为“四配”。
      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高大,庙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这种结构增加了大殿的深度,拓展了空间,属典型的宋元建筑风格。台基下苍郁挺拔的古槐遮天蔽日,使大殿更显幽深而肃穆。
       在文庙里徘徊,感觉到处是儒生们身影在晃动,窃窃私语;而端坐大成殿的孔子却静默无言,给人一种大智无言的神秘感受。(柴多茂)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