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检(1756—1833)是广东连平人,字惺甫,曾历任河南和直隶布政使、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兵部尚书等畿辅要职。然而,在嘉庆十一年(1806),因直隶库司书王丽南私雕假印案,颜检被革职,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在这段往返戍途的历程中,颜检创作了大量描写西北边地风物的诗歌,这些诗作被收入《衍庆堂诗稿》中,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为我们窥探清代嘉庆时期凉州的经济、地理、风土、生态等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雪霁武威路
嘉庆十一年腊月二十四日,颜检翻越过乌鞘岭,踏入广袤的河西走廊。在《嘉平月二十四日途中遇雪》一诗中,颜检写道:“荒原老树竞槎丫,雪落空杯影复斜。大地无垠铺玉屑,寒风作意散天葩。抚时顿觉三冬尽,搔首还惊两鬓加。知尔孤臣到西域,故教葡萄乱开花。”在这首诗中,颜检记述了隆冬的乌鞘岭,白雪皑皑,寒风刺骨,此时的他虽身处逆境,却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从乌鞘岭到古浪县城的这段路程,颜检走了三天,腊月二十七,正好是丁卯年的立春日,他来到了古浪县城,在《丁卯立春是日抵古浪县》中写道:“风吹驿路马蹄轻,残雪初消日放晴。摇曳春旅奏箫管,又传春信到边城。浮云踪迹自天涯,西望轮台路正赊。今日关山有春意,可闻羌笛落梅花。”从这首诗可看出,到古浪县时,冬雪暂停,天空已放晴,虽是“戍人”的颜检,但感觉“关山有春意”,故而没有太多的离情愁苦。
过古浪县城后,经武威县的靖边驿(今凉州区黄羊镇黄羊村),便来到了大河驿(今凉州区武南镇大河村),因天色渐晚,颜检便在大河驿的客舍住宿了一晚。在《由古浪至大河驿》一诗中,他写道:“雪霁武威路,银沙千万堆。寒虽彻肌骨,清不受尘埃。天上斗星转,人间春色来。大河瞻戍堠,旧雨且街杯。”可见,这场雪下得非常大,厚厚的积雪如“银沙”般连绵不绝。从“大河瞻戍堠”句,可知,清初的大河驿规模较大。据乾隆《武威县志》记载,大河驿有军夫50名,所夫35名,马32匹。
第二天一大早,颜检从大河驿出发,来到了凉州城,住宿在城东门处的一家行馆。他在《除夕前一日到凉州》一诗中写道:“晓色郁苍苍,征车到古凉。村佣沽岁酒,城郭满春阳。雪堡飞沙白,衣尘近塞黄。来朝辞腊去,一笑祭诗忙。”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此时颜检的心情还是比较不错,买了一壶酒,准备过年。在行馆内,他与同行的年侄王辛叔把酒酬和,颜检作《凉州行馆偶咏即索王辛叔和》“旅馆孤岑夜,还寻旧雨谈。惊心年半百,行路月逾三。腊酒杯频酌,村茶味亦甘。吟诗是清福,唱和未为憨。”在岁末,颜检忽感今夜格外孤寂,慨叹到年过半百,且踏上戍途已经3个月,前途未卜,但品着凉州的老酒和浓茶,亦感觉到甘甜。
在大年三十,颜检还作了一首诗:“此行欲出阳关去,此日且向西凉住。西凉风景问何如,綵贴宜春岁又除。诘旦行年五十一,身经一万八千日。万八千日数再巡,康强祝尔百龄人。”此处的“西凉”便指凉州。十六国时期,在河西走廊相继建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区域性王朝政权,除西凉建都今敦煌外,其余均建都今武威。但在隋唐之后的一些诗文中,常以西凉代指凉州(武威)。
正月初一,颜检仍在凉州城内的行馆,在《元日题凉州行馆》一诗中,他写道“爆竹响城街,征人作客斋。迁移随节序,清净是吾怀。未觉塞垣远,且欣风日佳。一觞还一咏,心境自和谐。”窗外传来阵阵的爆竹声,但室内的“征人”却显得很“清净”,或一觞、或一咏,心情非常愉悦。
因身为戍人,正月初二,颜检便从凉州城出发,继续西行,经丰乐堡后,住宿在柔远驿。在《新正日由凉州丰乐堡宿柔远驿》一诗中,颜检写道:“不觉岁华易,方知征路长。邮程憩丰乐,鞭影度伊凉。积水澄冰鉴,遥峰带雪光。夕晖相掩映,此日是春阳。边屯无堠火,远近有人家。舍外野鸟集,溪前荒树斜。车声喧乱石,马迹蹙浮沙。若问关西路,天山人望赊。”在这首诗中,他记述了沿途所见的雪峰、烽燧、人家、野鸟、荒树、乱石等,生动描绘了河西走廊一带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乡野的空旷,如一幅乡村风俗画。
风景说西凉
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的一天,在乌鲁木齐效力赎罪的颜检接旨获释,“令其自备资斧前往南河工次,差遣委用”。在返回的旅途中,颜检仍然创作了不少歌咏凉州的诗作,记述了暮春时节河西走廊一带的风物。
经过永昌县后,约在傍晚时分,颜检来到了凉州府城西边最大的驿站——丰乐堡。在《至丰乐堡》一诗中,颜检写道:“塞露一何长,今过丰乐乡。炊烟起阛阓,食货走戎羌。云暗乱山影,树含斜日光。邮亭聊止宿,风景说西凉。”阛阓,指街道。从这首诗中,可见清代的丰乐堡是凉州城西的一个较大集市,商贸交易繁华。
到凉州城后,颜检住宿在一家馆舍,请来旧友一起畅聊,后作《凉州府》一诗:“突兀高城景可探,城头四年掩云岚。一时朋旧聊车至,千载兴亡扪虱谈。地拓边隅卫中土,山分西域接终南。便从此处东归也,青草芳林送远骖。”在这首诗中,颜检写出了凉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卫中土”,中土即为中原。
出凉州城东门后,经过大河驿,便来到了靖边驿。他在《由大河驿至靖边驿》一诗中写道:“野碛度归车,烟村望几家。双溪奔水磨,五月落杨花。石碎轮难稳,山回径亦斜。长亭人踯躅,东去路万赊。”从这首诗可知,颜检到达凉州时已是农历五月,从乌鲁木齐到河西,他已经走了两个多月。另外,也可看出今黄羊、武南一带在清代时河渠纵横,水流潺潺,水磨飞转。
过靖边驿后,颜检便来到了古浪县城。他在《至古浪县》一诗中写道:“草色正萋萋,青葱带麦畦。众山含宿雨,一水走荒溪。径狭容车辙,沙虚乱马蹄。塞云回首望,已渡古浪西。”五月的凉州大地,麦苗葳蕤,青草萋萋,一派生机勃勃。“径狭容车辙”句,则透露出清代靖边驿到古浪县城道路的狭窄与颠簸。
过黑松驿后,便是河西走廊的分界线——乌鞘岭。颜检在《由黑松驿至乌鞘岭》一诗中写道:“乌岭高悬磴几盘,黑松驿外望云峦。渠分雨水千畦足,风入边山六月寒。涉淖方知征马健,装棉尚觉客衣单。夕阳绿野停骖处,景物宁同塞上看。”乌鞘岭终年积雪,虽是初夏时节,但也是非常寒凉,故颜检写道“风入边山六月寒”,哪怕穿着棉衣,也觉得衣服很单薄,寒意袭人。
翻越乌鞘岭后,颜检便结束了河西走廊的行程,继续向东返回。他的这些诗作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清代凉州及河西走廊一带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还透露出他在逆境中的乐观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
柴多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出版《张澍》《张澍咏陇诗选注》《品读凉州》(合著)、《清代学人笔下的河西走廊》(合著),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周刊》《文化月刊》《社科纵横》《民主协商报》《武威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参与完成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省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院单列课题2项。《张澍咏陇诗选注》《品读凉州》分别获甘肃省社科院第十四届、第十五届青年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清代学人笔下的河西走廊》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2023年度凉州文化研究著作类优秀科研成果奖。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