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通衢要塞、商埠重镇与文化中心,多元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积淀形成了渊源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其中尤以“三套车”最为闻名。
凉州“三套车” 周艺珣 绘
独特的饮食搭配
三套车,在俄罗斯是一首著名的民歌,但在凉州却是一道非常有名气的地方美食,由行面、卤肉、茯茶三样组合而成,因而被形象地比喻为“三套车”。
行面是由优质面粉手工调和慢揉,经自然饧发而成。下锅煮熟后再舀上事先预先好的由腊汁、蘑菇、黄花、木耳、蒜泥、芫荽、洋芋粉等蔬菜和食材精制而成的卤汤即成,滑爽筋道,可口味鲜。卤肉是新鲜大肉加入传统卤汁及调料,经文火长时间烹调制成,肉色金黄,在卤肉上再撒些青椒丝、葱丝,吃起来香而不冲、肥而不腻,非常解馋。茯茶是选用质量上乘的茯砖茶,配以桂圆、红枣、枸杞、杏子、葡萄干等十多种干鲜果品慢火熬制,制成后再放入精制冰糖(或白糖),色泽浓酽,味道香甜可口,是消渴解乏、开胃消食的最佳饮品。
左宗棠与“三套车”的传说
据传,凉州“三套车”与左宗棠收复新疆还有一段趣事。当时左公收复新疆途经凉州时,因连日行军,舟车劳顿、人困马乏。当地有位厨师便用祖传秘方精制的特色卤肉,配以凉州民间盛行的行面和茯茶献于帐前,左公食用之后,大加赞赏曰“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遂以之犒军,令士气大振。
“三套车”寓意“福禄寿”
“三套车”由行面(寿面)、卤肉(禄肉)、茯茶(福茶)三部分组成,其名称暗合“福禄寿”的谐音。茯茶一杯,喻“福如东海”;卤肉一盘,合“高官厚禄”;饧面一碗,指“寿比南山”,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美好祝愿。
茯茶寓意“福”。谐音“福茶”。在民间信仰中,“福”代表幸福、吉祥,福星又作为中国民间“三星”之一,主司福祉,茯茶的“福”字暗合人们对美满生活的祈愿,而茯茶暖身解腻的特性,象征生活安康顺遂。
卤肉寓意“禄”。因“卤”与“禄”谐音,寓意功名利禄、富贵显达。禄星象征官位俸禄,卤肉的“禄”呼应了传统中对前程事业腾达的追求。
行面寓意“寿”。因其形长且韧,被称为“寿面”,寓意健康长寿。而寿星执掌生命长度,行面的“寿”承载了延年益寿的朴素愿望与美好祝愿。
凉州三套车,它既是左宗棠口中提振士气的“三军之车”,也是百姓祈愿美好生活的“三星之车”。
“三套车”承载的“三大文化”
凉州“三套车”,其背后的蕴藏着农耕、游牧、商贸三重文化基因,深刻映射了武威在河西走廊及古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历史身份。
行面蕴藏农耕文明的“麦作图腾”。武威地处石羊河流域绿洲,得益于祁连山雪水灌溉,自汉代以来就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农耕区,麦作农业支撑了丝路人口繁衍。行面原料“凉州冬小麦”耐寒抗旱,揉面醒发的耐心、拉面成丝的巧技,体现农耕文明“化一粒麦为千条线”的精耕细作哲学,表达农耕文明对土地“生生不息”的信仰。
卤肉(禄肉)蕴藏游牧文明的“肉食基因”。凉州所在的祁连山北麓自古为匈奴、吐蕃牧场,自汉代以来就以“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卤肉主料猪肉虽为农耕区畜产,但其重油脂、大块切的粗犷风格,承袭了游牧“肉食者悍”的饮食美学,暗含游牧文化对力量与丰饶的崇拜,大块吃肉方能蓄力驰骋草原。
茯茶(福茶)蕴藏商贸文明的“融通流畅”。“茯茶”之名实为“附茶”雅化,红枣、枸杞、核桃仁等十多种物料的搭配,是药食同源的多元融合,更显以茶的调和之功,象征商贸文明对差异的包容,一杯融汇四方的茯茶,正是武威“市日四合、商聚天下”的具象化表达。
凉州三套车非简单饮食组合,是古代文明在河西走廊碰撞千年的结晶,农耕提供基础,游牧贡献资源,商贸激活流通,恰似三大文明交流融合的缩影。
“三套车”体现团结协作的“商道密码”
凉州三套车,行面、卤肉、茯茶三种饮食,并非由一家商家供应,而是一种分铺合作的经营模式。茶摊提供座位与茯茶,面铺现拉行面,肉铺专司切卤肉。食客落座后三家同步服务。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暗合“三位一体”的吉祥哲学,通过资源共享,节约了成本,体现了凉州人“和合共生”“协作共赢”的经商价值观。
凉州三套车,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是传统的美食传承,顶级的舌尖享受,更有温馨的人间情怀,以独特的人间三味,造就了一枝独秀,沉淀了美食经典。
作者:贾海鹏,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武威日报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