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凉州卫兵灾不断,战乱不息,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将贺锦军队占据凉州,清顺治五年(1648),甘州回族人米喇印和丁国栋起义,凉州战火又起,直至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河西抗清起义才被剿灭。
《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地理志·沿革》中记述:
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定河西,元凉国公搭搭乃北遁。胜视凉境空,以兰州等卫官军守御之。九年(1376),始置卫,立前、后、左、右、中五所。
崇正〈祯〉十六年,闯贼李自成置伪官。我朝定鼎,遣使剿贼,甫入关,全秦望风归。以凉州隶甘肃镇。顺治五年(1648)三月,逆回丁国栋乱,参议张鹏翼、副将毛镔皆遇害。总督孟乔芳帅刘友元等击讨之,栋西遁,余党马腾金据城肆〈撕〉杀,友元设奇,夜入南城歼贼众,城社始安。雍正五〈二〉年,改卫为府,隶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平番五县,而武威附府焉。
明清以来,武威县人口经历了较大变化。明洪武年间,武威县有5480户,39815口。至清乾隆年间,武威县城乡居民达到49865户,263360口。从洪武年间的大约4万,到乾隆年间的26万多,人口增长了6.6倍,可以说是爆发性的增长。《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地理志·户口》中记述:
武威县,明洪武中,户五千四百八十(5480),口三万九千八百一十五(39815)。嘉靖中,户二千六百九十三(2693),口九千三百五十四(9354)。我朝于今,在城居民,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七(11627),口二万七千五百三十七(27537)。在野居民,户三万八千二百三十八(38238),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三(235823)。
在明朝,设立了西宁道驻凉州卫,清朝初期沿袭。至康熙二年(1663),始改为凉庄道。雍正二年(1724),改凉州卫为凉州府,隶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平番五县,府治武威县。凉庄道、凉州府、武威县的公署都在武威县城内,分别为道署、府署、县署。
一、武威县内的教育机构
(一)凉州府考院
凉州府考院,位于城西南隅,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靶场”,是选拔儒生和武生的地方。康熙五十八年(1719)遭遇火灾。乾隆四年(1739),凉庄道阿炳安、凉州府知府乜承圣,会同五县捐修。乾隆十年(1745),凉州知府欧阳永椅又会同五县增修。据《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官师志·秩官》记载,“阿炳安,正红旗满洲举人,乾隆二年(1737)任。精明勤干,筑修满城及宁夏城工,以劳卒。”“乜承圣,山东历城人,荫生,乾隆元年(1736)任。”《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建制志·公署》中对考院记载如下:
考院,城西南隅。康熙五十八年火,仅存房二十余。乾隆四年,凉庄道阿(炳安),凉州府乜(承圣),同五县捐修。大门三楹,左右门房各四,鼓吹楼各一;二门一,东西角门二,东西号房各五;大堂五楹,堂后东西厢房各三;仪门一;二堂五楹,东西厢房各三;厨房一处;近西箭厅三楹,近东官厅三楹。十年,凉州府欧阳(永椅),同五县增修东西号房各六,悉砌土为桌,复起建二门,俾高敞。
(二)文庙
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明清之际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总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孔庙、西为凉州府儒学院(又称“凉州府学”)。
武威文庙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由职方右司马徐晞题请复修。成化年间,都御史徐廷璋重建。清顺治年间,凉庄道苏铣又主持修缮及增建,巡抚周文炜,巡按聂瑜,总戎刘友元,副总戎孙加印皆参与。康熙年间,凉庄道武廷适重加缮葺,庙貌复新。据《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建制志·学校》记载:
文庙,在城东南隅。照壁一,泮池一,有桥,棂星门三楹;东名宦祠三楹,西乡贤祠三楹;戟门三楹;东礼门,西义路;大成殿五楹,两庑各七;东西碑亭各一,燎鼎一;尊经阁五楹,下即崇圣祠;甬道中碑亭一,碑镌圣祖仁皇帝训饬士子文。庙外忠烈祠三楹,节孝祠三楹。学宫自明正统中,职方右司马徐晞题请复修。成化中,都御史徐廷璋重建。我朝顺治甲午(1654)秋,观察苏铣以庙宇宫墙久圮,集议捐俸,设法劝输拓地兴功,增殿庑以及棂星、仪门、泮池、金声玉振各亭、名宦乡贤各祠。经始于丙申(1656)三月,迄丁酉(1657)六月乃成。规模较旧逾数倍。巡抚周文炜,巡按聂瑜,总戎刘友元,副总戎孙加印皆与焉。康熙三十八年(1699),观察武廷适重加缮葺,庙貌复新。祭器、乐器、舞器、书籍,五县俱同,详载《平番志》。
文庙的日常运行有官府财政拨款和学田收入保障。如文庙丁祭银可收入九十两,“文庙丁祭银府县各四十五两”。文庙的祭田有去城东南十里地一段,三顷五十五亩。名宦祠的祭田有城东杂六坝刘畦沟庄房一处,宋地科田二段,共七十七亩。梓潼台也有祭田,对于文庙泮池用水也有明文约定。
(三)凉州府儒学和武威县儒学
府学和县学,作为官办学校,不仅有财政拨款支持,还有商铺的租金收入补贴。《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建制志·学校》记载如下:
凉州府儒学在文庙西。大门三楹;土地祠一处;二门三楹,东西角门各一;明伦堂五楹,东西斋房各五;敬一亭三楹,东西厢各三;三堂楼五楹,东西厢各三。副堂署在大堂东二院,共房七。入学额数:雍正三年(1725)开岁科各二十名,武生十二名,廪增各四十。
武威县儒学在城东北旧北府署。后半书院,前半设儒学。大门三楹,二门三楹,东角门一;明伦堂五楹,东西斋房各五;敬一亭三楹;西北隅内室三楹,左右房各三。入学额教:原额卫学岁科各十二名。雍正三年(1725)改大学,岁科各十五名,武生十五名,廪增各二十。
学校铺设附在城隍庙。前府欧阳永椅捐俸倡,绅衿公捐,置买地基,修理铺舍。南至山门外大街,北至二山门前牌楼,积租以为乡会路费。至乾隆十二年(1747)火。观察张之浚,太守朱佐汤,司马苏尔弼、梅士仁,邑令李如进捐俸重修山门,绅衿重修铺舍二十六,余地以待后之兴修者。
(四)书院
康熙四十三年(1704),凉庄道武廷适创建了成章书院,记载如下:
书院县儒学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观察武廷适创建,大堂五楹,对厅三楹,文昌殿三楹,左右耳房各一,厨房一。乾隆三年(1738),观察阿炳安装修,设湾泉湖水粮岁二十仓石。十二年,观察张之浚倡,太守朱佐汤暨五县邑令李如进、施良佐、李炳文、徐思靖、牛运震重建东西书房各三,东南隅书房二,西北隅书房八,箭厅三楹,大门一,射圃一处。学租原额二百五石二斗零,现有地额征粮五十余石,水冲沙压豁免粮一百五十余石。暂动耗羡粮内拨补。
(五)社学、义学
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开展农村启蒙教育。义学则是由慈善捐助建立的学校。据《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建制志·学校》记载,当时有社学二处,义学三处:
社学 一在城内,一在新关,随学置耕地二石,俱邑令李如进立。
义学 一在张义堡,一在永渠孟家庄,俱有书房学地。一在东关,以税课局改设书房九,小铺一。
《五凉全志·武威县志·人物志·节义》中记载了一些捐资助学的人物与事迹。如张允激捐建了一所义学:
张允激,秀监。设孟家庄别业为义学,随庄地七石,延师供修脯,课贫寒子弟。申宪建坊立碑,表其义。其子尔昭继父志,损设义仓二,每仓粮一十二石;一接济贫乏,一接济宗族。
如监生张汉辅资助了张义堡义学:
张汉辅,监生。捐房二间,地三石五斗,为张义堡义学膏火。申宪绘匾。
如耆老马骥奉命修建了考院、书院、城隍庙三门学铺等:
马骥,乡耆,有德。奉宪修考院、书院、城隍庙三门学铺,东关门楼,皆骥经理。
(六)助学组织“兴文社”和“敬惜字纸会”
道光年间,进士杨增思等倡导设立“兴文社”,生员汪雨霖等倡导设立“敬惜字纸会”。监生何三祝捐资修建文昌宫,建义学,吸纳里中子弟学文练武。在《五凉全志·武威县志·人物志·节义》中有如下记载:
道光五年(1825)续
杨增思,进士;白之潞,生员;陈琨,理问;刘丕曾,廪生;李奎标,训导;刘赓元,岁贡;陈映奎,监生;赵升,岁贡;李宗义,副贡;陈珮,州同;杨培元,生员,等倡城乡士庶,捐三千余金,同立兴文社。以所入利息,为乡会路资,寒士赖之。事详兴文社碑记。
......
汪雨霖,生员;党作霖,乡者;刘培荣,生员,等各捐所典田地数石价,入介公设立字纸会。生员刘陛荣经理,仍以典田起租,为焚化字纸费。以所余者,为乡试卷价。事详碑记。
何三祝,监生。敦孝友,睦宗族,轻财好义,恤孤拯贫。乾隆三十年(1765)间,尝捐千金,倡同乡士庶,于暖泉及黄四坝,各修文昌宫,建义学,集里中子弟,延师课读。间有学书不成,而血气刚勇者,又延武师,教习骑射。诸凡义举,至今啧啧人口云。
二、凉州府、武威县的学官
在《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官师志·秩官》中记载了凉州卫、凉州府的教授,凉州府训导,武威县教谕等学官。
清朝初期沿用凉州卫,故学官为凉州卫教授,有以下8人:
刘维运,顺治年任。
薛大章,周至人,甲午举人,康熙九年(1670)任。
薛大猷,汉中西乡人,丁酉举人,康熙十九年(1680)任。
陈五玉,兴安平利人,岁贡,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
黄鼎铉,庆阳合水人,岁贡,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
董元善,长安人,戊午举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
冯绍商,宝鸡人,监生保举,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
韩景运,泾阳人,甲子举人,雍正二年(1724)任。
雍正二年,凉州卫改为凉州府,故雍正三年起,卫教授改为府教授,记载有2人:
郑鹏,华阴人,壬午举人,雍正八年(1730)任。
张光宗,咸宁人,癸巳举人,乾隆十二年(1747)任。
凉州府另有训导一职,记载有7人:
吕云鹤,商州人,岁贡,雍正四年(1726)任。
李振生,洛南人,岁贡,雍正四年(1726)任。
王秉极,岐山人,岁贡,雍正八年(1730)任。
周叙典,商州人,岁贡,雍正十年(1732)任。
李真桂,延安甘泉人,岁贡,乾隆四年(1739)任。
张迪,凤翔人,岁贡,乾隆七年(1742)任。
傅梦弼,临潼人,岁贡,乾隆十二年(1747)任。
雍正、乾隆年间武威县教谕记载有以下5人:
张述辕,镇远,恩贡,雍正四年(1726)任。
冯宗洙,米脂人,戊子举人,雍正六年(1728)任。议论超旷,课士多方,有干济才。后迁直隶藁城县令。
赵志炜,汉中城固,恩贡,雍正十年(1732)任。
吴灯,凤翔,拔贡,乾隆元年(1736)任。
刘以璋,周至,廪生,保举贤良方正。留心经济。乾隆七年(1742)任。
三、府县学官的俸禄及对学子的财政支持
据《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地理志·赋则》记载,凉州府教授俸禄有四十五两,这与武威县知县的单独俸禄一项持平。凉州府训导有俸禄四十两,武威县教谕有俸禄四十两,这与凉州府经历的单独俸禄一项持平,高于武威县典史的俸禄,后者俸禄只有三十一两五钱零。当时道、府、县官员及学官的俸禄及其他收入,对文武生员参加举人考试的盘缠支持,在学生员的生活补助记载如下:
凉庄道,每岁俸薪银一百三十两,养廉银三千两,各项衙役工食银二百三十四两。
凉州府,每岁俸薪银一百五十两,养廉银二千两,各项衙役工食银四百二两。
理事同知,每岁俸薪银八十两,养廉银八百两,各项衙役工食银一百七十四两。
武威县,每岁俸薪银四十五两,养廉银六百两,实领养廉粮七百五十石,公费银三百六十两,实领粮四百五十石,各项衙役工食银三百三十八两四钱。
府经历,每岁俸薪银四十两,养廉银六十两,实领粮四十八石九斗一升零,各项衙役工食银二十六两。
县典史,每岁俸薪银三十一两五钱零,养廉银六十两,实领粮七十五石,各项衙役工食银一十二两。
府学教授每岁俸薪银四十五两,训导每岁俸薪银四十两,门斗工食银一十八两。
县学教谕每岁俸薪银四十两,门斗工食银十八两。
文武举人会试盘费银每科各五两三钱零,在畜税银内动用。府县廪生气粮二百三十九石九斗零。
县学廪贫学租每岁二百五石二斗零。孤贫粮每岁六百八十石四斗零。
四、道、府、县官员对于儒学教育的支持
历任凉庄道台、凉州知府、武威县令对于儒学教育大都非常支持,多有贡献。如康熙年间的凉庄道武廷适,创立成章书院、修葺文庙。
武廷适,康熙四十一年(1702)任。雅爱斯文,捐资创立成章书院,延师课士,每月亲临校阅,文风由此丕变。修葺文庙。判断水利,永成铁案。历升广东布政使司。应入《名宦》。
如乾隆年间的武威县令、凉州知府欧阳永椅:
欧阳永椅,广西马平人,拔贡。吏治精勤。初为武威令(乾隆五年1740任),四乡分立义学,培文教。于城隍庙倡义修铺,课金以资乡、会路费。乡饮废久,至公始举行。乾隆十五年(1750)升任(知府)。示《俭约》四条。率属捐俸,增修试号,俾应考者无风雨之苦。立社仓,劝绅士捐粟备荒。檄五属置留养所,以惠流寓孤贫。后调平凉,士民攀辕流涕,络绎数十里。
又如雍正年间的武威县知县傅树崇在公务之余亲自教授儒生:
傅树崇,河南登封,戊戌进士,雍正十一年(1733)任。性豁达,捷于判断,力除户婿田产诸陋习,公余教课生儒,多所裨益。后迁柳湖水利厅。
五、武威县的科举人才
《五凉全志·武威县志·人物志·乡贤》中收录了儒生孙文炳、贾汉英。孙文炳,字元朴,廪生,以恂谨持礼法而知名。年五十八而卒,生子三,次子孙诏,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贾汉英,字仲儒,岁贡,生性孝谨,精研理学,年六十二卒。
《五凉全志·武威县志·人物志·选举》中记载了清代进士孙诏、苏璟、王化南3人,举人徐光台、白楚林等17人。荫袭保举的有李栖凰、董朝鼎、张玛美、张纶、张尔戬5人。贡生有高岐凤、鲁国正等103人。
参与《五凉全志·武威县志》编纂工作的本地人才有总修张玛美,纂修苏璟,校阅有贡生尹思任、张宗孟、刘述武、孙誠,生员严克明、徐大纶:
总修
广东雷琼道张招美昆岩,邑人,廪生保举。
纂修
凉州府经历司曾钧万楼,湖广湘潭县人;
山西文水县知县苏瞭元晖,邑人,庚戌进士。
校阅
邑贡生尹思任重如;张宗孟;刘述武丕承;孙誠莲峰;邑生员严克明暗修;徐大纶君言。
(本文节选自《清代凉州府儒学教育研究》)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