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丛书 >

【新书推介】《武威耆旧传注译》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4-07-26      

近日,古籍整理成果《武威耆旧传注译》一书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大泰、助理研究员王丽霞校注、翻译。

《武威耆旧传》是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威籍进士潘挹奎辑录地方史料,为60多位武威耆旧写的传记,道光五年(1825)成书。同乡进士学术大家张澍为之作序,并刊印使之得以流传。《武威耆旧传注译》由赵大泰、王丽霞对该古籍进行点校、注释、翻译、研究,这是武威古籍整理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将对弘扬凉州文化做出一定贡献。

寻找河西的重文传统

赵现海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赵大泰老师,发来他的新作《武威耆旧传注译》,嘱我作序。这不禁使我想起其实一直徘徊在心间的一个想法。

陈寅恪先生的一个著名论断广为人们所熟知,我在凉州文化研究院挂职期间更是经常听闻,那便是陈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指出:“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华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地区陷入长期战乱,中华文化伴随衣冠南渡,从而保存于江南,为世人所熟知;陈先生却独辟蹊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同样有西移于相对和平的河西走廊的历史脉络,后世经过辗转反侧,最终影响了北魏制度,乃至成为隋唐盛世之一源头,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再臻鼎盛而光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一般的印象中,似乎伴随北魏整体征召河西士人,这一地区的文化再次沉寂。但揆之历史、验之现实,可以发现河西文风一直十分鼎盛。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外文化交流荟萃之所。受此影响,河西走廊历来文风很盛。而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拥有广袤富饶的平原,石羊河自南向北流过,从而长期保持了悠久而发达的农业传统,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河西走廊与西北边疆的起点与核心,相应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目前武威文庙尚保存有清人所书“书城不夜”的珍贵匾额,便是鲜明的印证。

2020至2021年,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委派,前往凉州文化研究院挂职。在短短的一年中,我与当地文史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之热爱、对于凉州文化研究之深入,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之眷恋,并不局限于文史的圈子,而是弥漫于整个社会。凉州区永昌镇党委书记张开堂曾经邀请我和当地文史专家,开过一个重建清代北溟书院的座谈会。通过这次座谈会,我才知道清代武威曾经拥有众多书院,诵读之声,遍于乡里。这次座谈会开得十分成功,当时与会专家讨论十分热烈,以至于会议结束的时间一再推迟。

武威长时期的文风鼎盛,由于资料缺乏,并未给我们留下明显的痕迹。但清代由于著述较多,这一现象得以彰显出来。《武威耆旧传》一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正如大泰老师所述,潘挹奎对清代耆旧名儒开展系统记述,开创了晚清武威文人作传的风气与传统,这才使清代武威的文化传统得以凸显,而不致伴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湮没。

通观全稿,大泰老师不仅对《武威耆旧传》进行了详细的注译,而且搜集了其他有助于了解潘挹奎的相关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其人其书,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人物与学术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大泰老师对该书进行了整体、细致的注释与翻译。这一做法一方面对于居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仍然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基层从事文史研究的工作人员、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民群众,帮助尤其之大。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文化源于人民,也终将反哺于人民。脱离了人民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也终将归于沉寂。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基层的人民群众相结合。对古籍进行详细注译,搭建起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这项工作虽然看似朴素无华,却十分艰巨,费时费力,但作用却十分直接,意义却十分重大。

挂职期间,我与大泰老师接触较多,他诚恳朴实,亲和力很强。他长期所从事的工作,其实是武威非遗的研究与保护。我与凉州文化研究院的同事,为了保护建国以来武威文物保护、文史研究与非遗传承的奋斗历程,曾经开展过一项口述访谈工作。在这一工作中,非遗传承老人的访谈,主要由赵老师负责。他对于武威非遗之熟稔,与访谈者如同家人般的亲切关系,聊起家常滔滔不绝,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令我惊讶的是,他在文史研究方面,也有相当的积累,这本著作便是他耕耘这文章一领域的一项硕果。相信这本著作一定能够大为推动武威文史研究的开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