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丛书 >

武威的森林资源与动植物分布

发布时间:2024-09-20      

自战国至汉初,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地区居住着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关于乌孙,《汉书·西域传》记载说其“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可见汉初的河西地区平原水草丰美,山地森林茂盛。后来匈奴老上单于击走月氏,乌孙随后西迁,匈奴占据了河西地区。《史记·匈奴传》载祁连山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这里的五木,也叫蜜香、青木香,是一种能散发香味的木材。秦汉以前,祁连山中有森林六百万公顷以上,而沿森林带下移到山前则是灌木丛和连片草场,又说明当时河西地区森林密布,生态环境尚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系统比较完善。匈奴占据整个河西走廊以后,匈奴诸王将“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河西被划为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领地,《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从此,匈奴以河西走廊为基地继续从事畜牧业生产。随着实力的不断强大,匈奴还控制了生活在西域的二三十个少数民族。武帝以前,虽然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仍然对汉王朝虎视眈眈,不断南下中原,掠夺马匹、财产甚至人口。但由于当时河西走廊地广人稀,匈奴人的活动对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破坏应该不是很大。

有关汉代武威林木情况,还可以从河西汉墓所出壁画中得到证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主婢图木版画》,五坝山汉墓壁画中有《山林狩猎图》。这些木版画、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应该是当时人们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林木存在的客观事实。

地名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因此,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汉代时汉武威郡下有苍松县,治所在古浪县附近。《汉书·地理志》载武威郡下设有苍松县,松峡水从县南山流出。此处苍松县和松峡水的命名,源于该县南山森林茂盛、松树参天,说明古浪过去曾处于一片林海之中。《古浪县志》记载汉唐时期当地“森林密布,乔灌遍地,水草丰茂,鸟语花香”。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除森林以外,还分布有大量的草地和泊泽,给适宜在森林、草原生存的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可以说两汉时期的河西地区是动物的天然乐园。汉简记载显示,河西地区的动物种类繁多,不光有人工饲养的马、牛、羊、驴、鸡、狗、猪、骆驼等,此外还有成批的野马、野驴、野羊、鹿、黄羊、狼、苍鹭等。优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发达的畜牧业。《汉书·地理志》云“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史记·匈奴传》载祁连山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人被逐出河西地区后,曾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反映了祁连山和河西地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重要性,更说明了河西地区分布有大片的绿洲草原。匈奴被驱逐出河西地区以后,河西地区的水草依然很丰美。《后汉书·窦融传》记载:“及陇、蜀平,诏融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官属宾客相随,驾乘千余两,马牛羊被野。”马牛羊的数量不以头来计算,而是以放牧的山谷来衡量,说明当时畜牧业的发达。《十六国春秋》卷95《北凉录二·沮渠茂虔》载:姑臧城(今武威市)东、西门外,“乃无燥地。泽草茂盛,可供大军数年”。所以,自古以来,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走廊以出产马牛羊而闻名天下,史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从古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看,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地区是以牧业为主带动农业发展的牧农结合型经济。因此除了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带来的发达畜牧业,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地区还分布有大量的良田,勤劳的武威人民自古以来就创造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汉代河西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这在考古资料和河西汉简中都可以得到证实。武威汉墓中出土各种农作物二十三包,有糜、荞麦、枣、麻籽等,磨嘴子六号东汉墓也出土有枣等农作物。从汉简简文资料而言,当时农作物大多属于麦、米、谷三大类。此外,武威汉墓中还发现黑豆、小豆、黑枣等。至于河西汉简中记载的农作物,品种则更加丰富。

(本文节选自《汉代武威的历史文化》)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