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时期,西凉府作为“西夏辅郡”,成为整个西夏右厢地区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和腹地的西部门户,是西夏的军需民用物资的供给后方。西夏时期河西地区养马业有了较显著的发展。
此前,河西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所倚重的军马供给基地。《资治通鉴》卷278“长兴四年十月”条记载:“西北诸胡卖马者往来如织。”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18《西蕃地界》云:“武威郡至天圣初土贡(马匹)不绝。”党项李继迁向河西扩张时就曾想“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说明那时河西地区马匹数量相当可观。
西夏的畜牧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牧场设群牧司、末驱、大小牧首领、牧监、盈能等官员管理。《天盛律令》卷19载,有一定经营能力的牧人可在国有牧场领取“骆驼、马、牛十五、二十以上”等牲畜。境内党项、回鹘、吐蕃人也以经营马匹等畜牧业为主。
西凉府源源不断地为西夏政权提供着赖以生存的马匹、牛、羊、骆驼等军需和民用物资。《金史·夏国传》载,西夏“南界横山,东距西河,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记载:“汉班固所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是也。西夏得凉州,故能以其物力侵扰关中,大为宋患。然则凉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
武威出土的西夏白瓷马头,造型逼真,体格健美,飘逸洒脱,马头上一缕缕的鬃毛栩栩如生,动感十足。它和西夏碑碑座中的天马、西夏牵马木板画等文物成为西夏时期“凉州畜牧甲天下”的生动写照。
六
元代,政府大力倡导地方养马,并且颁布马匹保护法等相应的法律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河西养马业的发展,武威乃至河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长盛不衰,马匹数量更是尤为可观,为元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元朝是“以兵得天下,不籍狼馈,惟资羊马”,所以用“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羊马等牲畜成为元朝重要的军用物资。元代设立了大量的官营牧场,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和河西走廊地区,为马匹的饲养提供充足的牧草和水源。设置太仆寺对官营牧场进行管理,太仆寺所属各牧场皆有哈剌赤户,按千户、百户组织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元世祖时,派千户一名,执掌山丹大马营马场。
由于河西成为重要的养马基地,所以元政府还经常到河西“和市”牲畜,例如,至大年间(1308-1311),元政府派刑部尚书马建从河西“和市羊马”。延祐年间(1314-1320),元政府一次在河西“市马万匹”。
七
明代,为了抵御蒙古残余势力,武威成为了明朝重要的养马基地,为巩固西北边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设甘肃苑马寺,下辖6监24苑,分布于祁连山、大通河一带的“水草便利”之处,共牧马十余万匹。6监之中就包括祁连监、武威监。每监下辖四宛,如武威监有河西、大川、宁番、洪水等四宛,每苑养马4千至1万匹。万历年间,明政府先后在武威铧尖墩、高沟寨开设“茶马互市”,便利了商业往来,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武威及河西走廊作为明初最重要的养马基地,不仅牧养了大量的战马,满足了明初马匹的很大一部分需要,而且为当地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畜力。明代张恒《凉州词》中“马足春深苜蓿长”,杨一清《将至凉州》诗中的“平塞马嘶春草色”,吕大器《早发古浪》诗中的“秋草正肥骄塞马”等句子,正是当时武威养马业发达的写照。
清代,官牧业虽比不上明代的规模,但也有所沿袭。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为用兵西北的需要,在甘肃广设营牧场。乾隆元年(1736),在甘州、凉州、肃州、西宁各设马场一处。凉州马场设在黄羊川,以牝、牡马1200匹为本马。此外民间牧马业也有一定发展。各地驿站铺所也规定了相应的马匹数量,如“武威驿额马骡八十匹,余四驿各六十匹”等。清代晚期,随着官牧业的规模大减,河西养马业日渐衰落。
明清时期,武威城乡各地建有大量的马神庙,祈求马匹健康、水草丰盛。例如清乾隆十四年(1749)编修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记载:“马神庙,东北隅。”《古浪县志》记载:“马神庙,一在城东隅;一在郭东南”“土门马神庙,东郭”“大靖马神庙,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在参将署东”“安远马神庙,中城内。”《镇番县志》记载:“马神庙,城东南街”等等。
从先秦两汉至夏元明清,武威马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辉煌,为维护西部边疆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武威马文化,已深深融入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之中,其清晰的历史脉络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体现出的那种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对武威乃至河西地区的经济、军事、社会、生态、历史、文化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武威日报,原文有删减)
作者简介
李元辉,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独著或合著有《汗血宝马》《话说五凉》《天马长歌》《诗文话天马故里》《古诗词中的凉州》等,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等发表文史文章300篇,主持完成省社科院单列课题3项。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