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也就是公元620年,51岁的学者李大师带着一身风尘来到了凉州,受到了凉州总管杨恭仁的热情接待。
那么,这位李大师是何许人也?他有过哪些经历?他是怎样来到凉州的呢?
史载,李大师(570—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李大师”三字是他的姓名,不是所谓的名号。李大师虽然是河南安阳人,但他祖籍陇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是北魏姑臧穆侯李承的玄孙。所以他来到凉州,也有一种寻根问祖的情结。
李大师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因此对前代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典章制度等,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写文章也是文采飞扬,笔下生花,行云流水。
但是,李大师的出仕经历却极其曲折。在隋朝期间,他先后担任过主簿、左翊卫率、冀州司户参军、司户书佐、渤海郡主簿。李大师人品高洁,为官清廉。他主管冀州民户时,正值隋炀帝大业末年,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李大师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同事叹服说:“后于岁寒,此言于公得之。”意思是寒冬而知松柏,这句话对李大师而言当之无愧。窦建德起兵反隋后,早闻李大师的学识,便召李大师担任尚书礼部侍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李大师不得已而为之。620年,面对唐军的围攻,窦建德派李大师出使长安请和。但不久窦建德违背和约,帮助王世充抵抗唐朝军队。唐高祖李渊大怒,命令拘留李大师。不久,唐军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李渊就把李大师发配到西会州(今会宁县)。
李大师到了会州,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愈加闷闷不乐,就挥笔写了一篇《羁思赋》,以载录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这篇赋文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定然是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因为文章写成之后,便在河西文人学士圈子中间流传。不久,便传到了凉州总管杨恭仁的手中。
杨恭仁原是隋朝将领。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以杨恭仁为吏部尚书。不久,杨恭仁随宇文化及逃至河北,驻于魏县。619年,隋魏州总管元宝藏投降唐朝,捕获杨恭仁后将其送往长安。唐高祖李渊与杨恭仁原来就是老朋友,私交不错。李渊对杨恭仁十分尊敬,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当时,唐朝初定河西,需要一位得力干将镇守。因杨恭仁熟悉西北军情,李渊不计前嫌,拜杨恭仁为凉州总管。杨恭仁不负众望,镇守凉州期间,打败颉利可汗的入侵,镇压瓜州刺史贺拔威的叛乱,抚慰西北,使得葱岭以东的各部落倾心归附唐朝,战功卓著。
当时镇守凉州的杨恭仁看到李大师所写的《羁思赋》,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十分惊异其才华,于是派人把李大师召到凉州。就这样,在凉州总管杨恭仁的征召下,李大师来到了凉州。
杨恭仁与李大师会面之后,越发对李大师的渊博学识所敬服,不仅尊重有加,而且每天两人都一同游玩相处。
李大师来到凉州,在赋文唱和、游山玩水之外,他也很想了却一桩心愿。李大师从小喜欢读史,也有志于著述。当时杨恭仁的府邸有很多藏书,李大师可以任意查阅。他在读史过程中,认为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各政权相互攻击。南北各政权的史官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把本国历史记载得很详细,而对别国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而且南朝人称北朝人为“索虏”,北朝人称南朝人为“岛夷”等等。这些充满狭隘偏见的记载,放在隋唐大统一的社会之中,显得与时代极不协调。由于李大师熟悉前代历史,也擅长著述,于是他想仿照《吴越春秋》,以编年体的体例撰写一部南北朝史书。
李大师这种赞同国家一统的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在那个时代确实是难能可贵。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丝路重镇,千年以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西方文化、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容天下的博大胸怀。李大师来到凉州,想必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因此从立志到谋划,都是在凉州开始的。
但是,命运常常将李大师的恢弘计划打断。两年后,因为军功卓著,杨恭仁到长安担任吏部尚书,失去依靠的李大师只好又回到会州。直到626年,李大师才被赦免,终于回到了京城长安。但历经人生挫折的李大师并不愿意留在朝廷,而是执意要回到河南老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房玄龄都劝李大师留下,都被李大师婉言谢绝,他说:“古代唐尧之时,仍有隐居不仕的气节之士。我虽不才,但羡慕那种节义。”
李大师回到老家,开始整理撰写史书,以完成自己的夙愿,但事业未竟,便于628年与世长辞,时年五十九岁。临终之前,他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死不瞑目。而他一生之中所写的文章诗赋大多散失,仅有少量留存下来。
纵观李大师的一生,在凉州的几年经历,应该是他最为惬意、最为得志、最为幸福的一段人生。在凉州,他的才华得到了尊重,他的志向得到了树立,他的阅历得到了丰富,他的见识得到了提升。
所幸的是,其子李延寿继承父亲的遗志,以十六年时间,独立修成《南史》和《北史》,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给一生坎坷的李大师以最大的告慰。(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