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秦、汉以后,李氏以分布地形成了十三郡望,即陇西李氏、武威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
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唐太宗修《氏族志》,将宗室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在唐初,就有16个姓氏因立下战功被皇帝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然而,早在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姑臧李氏即自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宝归魏,“四海望族,以宝为冠!”李氏遂挺然辉耀于北魏,宝之子承,赐爵姑臧侯,此其苗裔称姑臧房之由也!可谓“世族繁衍,名流代出。”
考其自唐太宗将“陇西李”定为第一高姓后, 又涌进了不少新族, 从此陇西李氏的阵营, 更加壮大起来, 最终形成了三十九个大房 。 其中以四房的子孙最为兴旺发达,而“姑臧大房”即为其中之一。据《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陇西李氏姑臧房)记载: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二曰姑臧,三曰敦煌,四曰丹阳。宰相十人(姑臧即占4人)。其中:武阳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义琰、蔚、揆、逢吉;丹阳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廣、元紘、晟。
据《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载:”姑臧大房出自兴圣皇帝(十六国时西凉武昭王李暠)第八子翻,字士举,东晋祁连、酒泉、晋昌太守。三子:宝、怀达、抗。抗,东莱太守。生思穆,字叔仁,後魏营州刺史、乐平宣惠伯。生奖,字道休 ,北齐魏尹、广平侯。生瓌,黄门郎。生斌,散骑侍郎,袭乐平伯。宝七子:承、茂、 辅、佐、公业、冲、仁宗。承号姑臧房。”唐朝李氏亦称李暠为其先祖。
又考其隋唐以降,世家大族各支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地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后世家族以大房称长房。若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姑臧大房,北魏龙骧将军、荥阳太守李承被封为姑臧侯,其后代因此号姑臧房、姑臧大房或姑臧长房。”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字伯业,为后魏荥阳太守,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他生有四子:韶、彦、虔、蕤。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说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又有”世以甲乙定山东著姓,惟李氏出姑臧系者最华显”之称。
又据《新唐书》卷七五《宰相世系表》记载:“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武威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
又据李氏老谱记载:陇西李氏,又称“成纪李氏”,起于武威,望出陇西。故“姑臧大房”乃陇西(成纪)李氏之祖也!
综上所述,凉州李姓源出大致有三:一为唐《姓氏谱》所云“十三郡望”之一“武威李氏”(姑臧大房)后裔;二为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于至德二年(757年)五月赐安重璋姓李氏,改名李抱玉及其后裔;三为明季之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凉“遂家焉”之李姓及其后裔......
皋陶墓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 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墓”碑刻一块,碑高1.82米,宽0.92米。
一 李姓源流及迁徙分布
据张澍著《姓氏寻源•卷二十四》载:李氏 《风俗通》云:李氏伯阳之后。魏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云:其先帝高阳之苗裔,柱史之胤,左车之緜绪。《唐•世系表》李出自嬴姓,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时,理徵字得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尹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为李氏。此说本李延寿《北史》之自序。《鼠璞》云:理为李,以音改也。《仙传》云:伯阳生李树下,指木为姓。葛玄云:李氏女所生,因母为姓。澍按:理、李字古通用。老子因祖为理官,以为姓,馀说皆非。而广汉属国侯李翊碑云:其先出自箕子之苗。此说与他书异。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之后,当楚汉之际,广武君左车则其先也。见《北史•李士谦传》。蜀賨人有李氏,李特是也。见《晋书》。李氏改羊舌氏者,叔向之先。见《释例》。叱李氏后改为李氏。见《官氏志》。周之独孤楷,本李氏,父屯,从齐神武战沙苑,为独孤信所擒,给使信家,因赐姓独孤氏。见《周书》。《路史》云: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部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氏、罗氏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又按:高开道降唐,赐姓李氏。契丹酋长有李氏,李失活、李婆固、李郁丁是也。见《旧唐书•北狄传》。又柳城李氏本奚族,不知何氏,李宝臣畜于范阳将张瑣高为假子,因冒张姓,后赐姓李名志忠。见《唐书》。又唐之宋文通赐姓名李茂贞。王日简赐姓名李全略。杨崇本为李茂贞养子,冒其姓。汴州李譲,朱温养为子,赐姓名朱友譲。唐庄宗赐扫剌姓李名绍威。均见《五代史》。
另据《唐书世系表》、《竹书》、《史记》、《汉书》、《后汉书》、《安氏家谱》、《武威李氏家谱》等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3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征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功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
考其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一) 李姓源流及得姓始祖:
1.源出嬴姓: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源出李树图腾: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故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另,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二 西凉开国皇帝李暠及其“李氏十三房”考
李暠(351—417年),字玄盛,汉族,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人)。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后,李氏先祖自汉代移居狄道,世为西州大姓,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隆安元年(397年),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升为敦煌太守。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建立西凉政权,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义熙元年(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东晋,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李暠本人喜好读书,因此在位时注重文化教育,境内文风颇盛。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暠过世,谥武昭王,庙号太祖。子李歆继位。
唐朝李氏亦称李暠为其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53年)追尊为兴圣皇帝。(注: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所以,陇西李氏的兴起是从西凉开国皇帝李暠开始的。之后,李暠后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国各地担任过官职,他们就将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房。即史传:“陇西李氏十三房”。其分别为:
1.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少机警善谈论,经史百家无不悉览,号曰神童。为国子祭酒,秘书监。曾孙李大亮有文才。
2.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说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南北朝时有李承长子李韶,学识丰富,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
3.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其后有名将李靖。
4.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5.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北朝时期有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唐朝时有状元李琚,善书法尤工'八分书'。
6.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7.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唐有李渤,和兄长李涉一起隐居庐山一心读书,因随身带着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现今白鹿洞书院立有先贤祠。李逊与弟李建皆好学讲习不倦。
8.安邑李氏,始祖李盖。
9.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10.平凉李氏,始祖李系。
11.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12.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13.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附录:《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隴西李氏姑臧房)》
隴西李氏
李氏武陽房出自興聖皇帝第七子豫,其後為武陽房。
武陽房表
姑臧大房出自興聖皇帝第八子翻,字士舉,東晉祁連、酒泉、晉昌太守。三子: 寶、懷、達、抗。抗,東萊太守。生思穆,字叔仁,後魏營州刺史、樂平宣惠伯。生獎,字道休,北齊魏尹、廣平侯。生瓌,黃門郎。生斌,散騎侍郎,襲樂平伯。寶七子:承、茂、輔、佐、公業、沖、仁宗。承號姑臧房。
姑臧房表
丹楊房:晉東莞太守雍長子曰倫,五世孫文度,西涼安定太守,與族人寶入後魏,因居
京兆山北。
丹楊房表
隴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陽,二曰姑臧,三曰燉煌,四曰丹楊。宰相十人。武陽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義琰、蔚、揆、逢吉;丹楊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廣、元紘、晟。
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次子璣,字伯衡,秦太傅。三子:雲、牧、齊。牧為趙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趙納頓弱之間,殺牧。齊為中山相,亦家焉,即中山始祖也。牧三子:汨、弘、鮮。汨,秦中大夫、詹事,生諒、左車、仲車。左車,趙廣武君,生常伯、遐。遐字伯友,漢涿郡守,生岳、德、文、班。岳字長卿,諫議大夫,生秉、義。秉字世範,潁川太守,因徙家焉。生翼、協、敏。敏,五大夫將軍,生謨、道、朗。謨字道謀,臨淮太守,生哆、華、旭。哆字子讓,上黨太守,生護、元。護字鴻默,酒泉太守,生武、昭、奮。武字昭先,東郡太守、太常卿,生讚、脩、奕、就。脩字伯游,後漢太尉,生諒、叔、訓、季。諒字世益,趙國相。生膺,字元禮,河南尹。生瓌、瓚,瑾。瑾字叔瑜,東平相,避難復居趙,生志、恢、宣。恢字叔興,生定、臺、獎、碩。定字文義,魏水衡都尉、漁陽太守,生伯括、機、叔括、季括。機字仲括,太學博士、臨江樂安二郡太守,生羣、瓌、密、楷、越。楷字雄方,晉司農丞、治書侍御史,避趙王倫之難,徙居常山。五子:輯、晃、芬、勁、叡。叡子勗,兄弟居巷東;勁子盛,兄弟居巷西。故叡為東祖,芬與弟勁共稱西祖,輯與弟晃共稱南祖。自楷徙居平棘南,通號平棘李氏。輯字護宗,高密太守,子慎敦,居柏仁,子孫甚微,與晃南徙故壘,故輯 、晃皆稱南祖。晃字仲黃,鎮南府長史。生羲,字敬仲,燕司空長史。生吉,字彥同,東宮舍人。生聦,字小時,尚書郎。二子真、融。
南祖表
東祖叡,字幼黃,高平太守、江陵寧公。生勗,字景賢,頓丘太守、大中正。生頤,字彥祖,高陽太守、武安公。四子:勰、系、奉、曾。
東祖表
西祖勁字少黃,晉治書侍御史。二子:盛、隆。
西祖表
遼東李氏:璣少子齊,趙相,初居中山,十三世孫寶,字君長,後漢玄菟都尉,徙襄平 。生雄,車騎長史。生亮,字威明,原武令。生敏,河內太守。生信。生胤,字宣伯,晉司徒、廣陸成侯。生固,字萬基,散騎郎。生志,字彥道,陽平太守、嗣廣陸侯。弟沉,沉孫根。
遼東李氏表
江夏李氏:漢酒泉太守護次子昭,昭少子就,後漢會稽太守、高陽侯,徙居江夏平春。六世孫式,字景則,東晉侍中。生嶷。嶷生尚,字茂仲。生矩,字茂約,江州刺史。生充,字弘度,中書侍郎。生顒,郡舉孝廉,七世孫元哲。
江夏李氏表
漢中李氏:漢東郡太守、太常卿武孫頡,後漢博士,始居漢中南鄭。生郃,字孟節,司徒。生固,字子堅,太尉。生三子:基字憲公,茲字季公,燮字德公,安平相。十二世孫德林。
漢中李氏表
趙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祖,二曰東祖,三曰西祖,四曰遼東,五曰江夏,六曰漢中。宰相十七人。南祖有游道、藩、固言、日知、敬玄、紳、元素;東祖有絳、嶠、玨;西祖有懷遠、吉甫、德裕;遼東有泌;江夏有鄘、磎;漢中有安期。
——(原文摘录)
三 李姓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按):陇西县:自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县),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将郡治迁至今陇西县地域。古陇西郡在历史上共存在了1037年。至唐乾元元年(758年)裁撤,郡治所在地襄武承袭郡名,得陇西县名至今。
赵郡: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武威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击败匈奴,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武威郡隶属凉州刺史部,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环、媪围、苍松、宣威共10县,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姑臧大房出自兴圣皇帝(十六国时西凉武昭王李暠)第八子翻,字士举,东晋祁连、酒泉、晋昌太守。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2.堂号
陇西堂:以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姑臧堂:即姑臧县,简称雍凉、雍、凉。曾经作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大凉的首都,是"五凉古都"。
其它堂号: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牛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阳、梁国、广汉、梓潼、中山、襄城等。
3.堂联
道德传家,太白遗风
(上联“道德传家”源自老子;下联“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陇西望族,北海名流
(全联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李邕,扬州都江人,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文名满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娘子军兴
(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邹鲁圣人曾问礼,唐朝皇帝也求诗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岷江水利千年颂,太白诗风万里香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下联指唐代大诗人李白,诗名万里。)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四 李氏家谱、祖训、家训文献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一)民国时期陇西李氏家谱名录
A、《甘肃陇西李氏四修族谱》/作者李承庆 /版本年:民国二年(1913年)刻本
B、《陇西李氏家谱四卷》/修撰者(民国)李兆丰/版本年: 民国十六年(1927年)版本:石印本
C、《陇西郡李氏族谱》/修撰者:佚名/ 版本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版本 重印本 /成都大同印刷局
(二)近当代陇右李氏家谱名录
1.永昌赵沟村《李氏家谱 》
2.华池县《李氏家谱》
3.凉州区大柳镇桥坡村《李氏家谱》
4.甘肃省李氏家谱《李氏族谱》
5.庆阳市李氏家谱
6.古浪县李氏家谱《甘肃古浪李氏家谱》
7.敦煌市李氏家谱《甘肃敦煌李氏家谱》
8.武威市李氏家谱: 《武威李氏家谱》
(三)姑臧大房河南偃师城关镇塔庄村《李氏宗谱》说明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河南偃师城关镇塔庄李全璞续修《李氏宗谱》载:“迁偃师县西弥光塔庄村一世祖李君绚,生于梁太平二年,卒于唐武德五年,自隋末唐初迁入。”
姑臧李氏自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宝归魏,“四海望族,以宝为冠!”李氏遂挺然辉耀于北魏,宝之子承,赐爵姑臧侯,此其苗裔称姑臧房之由也!承第三子虔,虔第三子皓,皓第二子士操,士操子君绚即偃师始迁祖。然传至今他处似未见有姑臧大房李氏后人谱志,此支李氏自武昭王下传六十余代且世系清晰,实属罕见!且弥足珍贵!
......
(余略)
(四)李氏祖训、家训
1.《李姓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2.《李氏家训》
(文多不录)
五 李氏世系录
——以十六国时西凉武昭王李暠家族为例。
先祖:李广,西汉名将。
高祖父:李雍,在晋朝为官,官至郡守。
曾祖父:李柔,在晋朝为官,官至郡守。
祖父:李弇,在前凉任武卫将军,封安世亭侯。 李暠建立西凉后,追谥景王。
父亲;李昶,早卒。 李暠建立西凉后,追谥简王。
(按): 西凉简王李昶,字仲坚,是前凉武卫将军、安世亭侯李弇的儿子,幼年的时候有美名,不过很年轻只有十八岁就去世了,生下遗腹子李暠。李暠建立西凉后,追尊父亲为简王。
一世:李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
(按):李暠(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称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 ,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唐朝李氏认定的先祖。李暠少年时十分好学,特别擅长文辞。隆安元年(397年),段业自称凉州牧,李暠被授为效谷县令,后升为敦煌太守。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建立西凉政权,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义熙元年(405年),李暠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东晋,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义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葬于建世陵。天宝二年(753年),李暠十一世孙唐玄宗李隆基追尊其为兴圣皇帝。
二世:李谭,李暠长子,立为太子,早卒。
李歆,李暠次子,西凉后主。
李翻, 字士举,车骑将军,祈连,酒泉,晋昌郡太守。
李预,新城太守。
李密,羽林右监。
李眺,左将军。
李亮,右将军。
李恂,李暠六子,初为敦煌太守。李歆死后,被宋承等人推为西凉之主。
三世:李宝(李翻子),字怀素,后魏镇南将军,并州刺史。
四世:李承(李宝子),字伯业,后魏龙骧将军,荥阳将军,赐爵姑臧侯,为李氏姑臧房始祖。
李茂,北魏光禄大夫、敦煌恭公。
李辅,北魏镇远将军、颍川郡太守、襄武惠侯。
李佐。北魏辅国将军、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河内庄公
李公业,早卒。
李冲,北魏镇南将军、侍中、尚书仆射、清渊文穆公。
五世:李虔(李承子),字叔恭,后魏骠骑大将军,太尉公。
李韶,字元伯,学涉经史,有器量,延兴中,补中书学生。袭爵姑臧郡侯,除仪曹令。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 度,皆令李韶典焉。迁给事黄门侍郎,后例降侯为伯。兼大鸿胪卿、黄门郎如故,赠散骑常侍、定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安城文恭伯。
李彦,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李蕤,北魏大司农少卿,豫州刺史。
六世:李皓(李虔子),字仁昭,后魏征虏将军,凉州刺史,
(按):《北史》载:“李皓,字仁昭,位散骑侍郎。亦遇害河阴,赠征虜将军,凉州刺史。子士元、士操,武定中,并仪同开府参军事。”
七世:李士操(李皓子),北齐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梁郡太守,富平县开国子。
八世:李君绚(558—622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是银青光禄大夫、兖州刺史、骠骑大将军、赠冀州刺史、高平宣景男李虔的曾孙,散骑侍郎、征虏将军、凉州刺史李皓的孙子,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梁郡太守,富平县开国子李士操的儿子。武德四年(621年),李君绚被任命为济州别驾。武德五年五月十日(622年6月24日)遇疾去世,虚岁六十五。贞观廿三年岁次己酉十二月辛未朔十二日壬午(649年1月19日)迁葬于河南郡偃师县的西原。李君绚的墓志全称为《唐故济州别驾李府君墓志铭并序》,于偃师县出土,今不知去向,仅存拓片。
附:李抱玉家族世系录
父祖:安文生 安忠敬
一世:李抱玉 李抱真
二世:李自正,字尚贞,凉国公抱玉子,少府监袭公。工正书,广德二年(764年)王志安所撰,唐泽潞李抱玉纪功碑阴记为其所书。
三世:李绛
四世:李综,河中参军。工书,会昌四年尝书唐池州待岩记。
五世:李纵,宝鼎主薄。
六世:李绪,京兆府参军。
六 李姓人物志
据张澍著《凉州府志备考》载:李恂、李熹、李歆、李恂、李叔仁、李子雄、李光谊、李林甫、李抱玉、李袭誉、李大亮、李光弼、李轨(弟懋 子伯玉)、李抱玉(从弟抱真 子缄)、李景略、李国臣、李仲吕、李益、李正已、李巨川、李元谅、李抗、李冲、李大师等27人。
另据张澍辑、李鼎文校点《续敦煌实录》载:李暠、李鹬、李琪3人。
又据梁新民著《武威历史人物》载:李栖凤、李蕴芳、李铭汉、李玉楷等4人(与张澍二著同名略录)。
又据《武威通志•人物卷》载:李震、李膺基、李闽学、李英复、李振华、李乐年、李培芳、李培文、李鼎文、李焕章、李宗礼、李本深等12人(与张、梁二著同名略录)。
又据《五凉全志》载:凡181人(重名者略录)。其中:1.武威县64人;2.镇番县77人;3.永昌县12人;4.古浪县9人;5.平番县19人。
又据清道光五年乙酉潘悒奎著《武威耆旧传》载:6人。
据不完全统计,凉土史籍记载李姓名人多达233人。故堪称凉州第一大姓!
又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历代李姓名人2251名,占总名人数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1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73%,排在第三位。中国李姓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从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为开始,李姓英才辈出。
1.李 恂 《后汉书1李恂传》: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拜兖州刺史,迁张掖太守,有威重名时。大将军窦宪将兵屯武威,天下州郡远近莫不修礼遗,恂奉公不阿为究所奏免。后征拜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迁武威太守,复坐事免,步归乡里。
2.李 熹 《晋书》: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人。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甯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后为并州别驾,累迁大司马,以公事免。司马伷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于是请还,许之。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逸,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
3.李 歆 《西凉录》:嘉兴二年,歆遣使告晋嗣位,晋拜歆为使持节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凉州牧、酒泉公。
4.李 恂《西凉录》:敦煌人宋承、张弘等,招恂入敦煌,立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
5.李叔仁 《北史》:李叔仁,陇西人也。北魏大臣,凉武昭王李暠四世孙。骁建有武功。节闵帝初,加散骑常侍、开府。后除凉州刺史、遣使密通款于东魏,事觉见杀。叔仁所用之槊,长大异于常槊,时人壮之。《西魏书》:文帝纪,大统二年三月,以凉州刺史李叔仁为大司徒。三月十二日司徒李叔仁,自凉州通使于东魏。建昌太守贺兰植攻斩之。
6.李子雄 《北史》:李子雄,仕周,累迁小宾部。从达奚武与齐人战于芒山,诸军大败,子雄所领独全。累迁凉州总管长史,从滕王逌破吐谷浑于青海,以功加上仪同。
7.李光谊 《唐书•则天纪》:永昌元年十月癸丑,杀凉州都督李光谊。戊午杀右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
8.李林甫 《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六年五月乙酉,李林甫兼河西节度副大使。
9.李抱玉 《唐书•代宗纪》:大历五年正月辛卯,凤翔节度使李抱玉为河西陇右山南西道副元帅。
10.李大亮 《唐书》:李大亮,京兆泾阳人。贞观初,迁越州都督,徙交州,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见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绝畋猎久矣,而使者求鹰,信陛下意也,乃乖昔旨;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太宗报书曰:有臣如此,朕复可忧!古人以一言之重侔千金,今赐胡瓶一,虽亡千镒,乃联所自御。又赐荀说汉纪,曰:悦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公宜绎味之。时突厥亡,帝遂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者赢百员。又置降胡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种落之未附者,贮梁碛口赈其饥。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中国,天下根本,四夷犹枝叶也,残根本,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属者突厥倾国入朝,陛下不即俘江淮变其俗,而加赐物帛,悉官之,引出内地,岂久安计哉?今伊吾虽臣,远在荒卤。臣以为诸称藩请附者,宜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藩臣。谓之荒服者,故臣而不内,所谓行虚惠,收实福。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亩,此中国利也。帝纳其计。
11.李光弼 《唐书》:李光弼,营州柳城人。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卒,兼安北都护,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朔方节都使安思顺表为副,知留后事,爱其材,欲以妻之,光弼引疾去。
12.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13.李 轨 (弟懋 子伯玉)《新唐书》:隋末割据者。字处则。武威姑臧(甘肃武威)人。隋末任鹰扬府司马。617年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次年称帝,年号安乐,攻据张液、敦煌等河西五郡地,由其户部尚书安修仁掌握枢密。唐高祖密遣修仁兄兴贵入凉,他任为左右卫大将军。后修仁兄弟引胡兵破其城,他被擒,斩于长安。(按:张澍原文略录)
14.李暠(351—417年),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400—417年在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玄盛,小字长生。出身凉州大族。北凉段业任为敦煌太守。天玺二年(400年)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年号庚子。招纳中原流人,重视农业、教育,死后,子歆继位。(《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有传)
(按):张澍《续敦煌实录•李暠》原文略录。
15.李 承(431—475年),字伯业,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北魏大臣,镇北将军李宝长子,尚书仆射李冲兄长。少有策略,随表入质北魏,深得道武帝器重,封姑臧侯。出任荥阳太守,执法严明,政绩卓著。延兴五年去世,时年四十五,赠龙骧将军、雍州刺史,谥曰穆,为陇西李氏姑臧房始祖。
(按):史书记载:李承,字伯业,少有策略。初,宝欲谋归款,民僚多有异议。李承时年十三,劝李宝速定大计,于是遂决。仍令李承随表入质。世祖深相器异,礼遇甚优,赐爵姑臧。后遭父忧,居丧以孝闻。李承应传先封,以自有爵,乃让弟李茂,时论多之。李承方裕,有鉴裁,为时所重。高宗末年,以姑臧侯出为龙骧将军、荥阳太守。为政严明,甚著声称。 延兴五年卒,时年四十五。赠使持节、本将军,雍州刺史,谥曰穆。
15.李 益(约750—约830年),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
......
(略录)
(按):自明清以降,凉州李姓,才人学士,遍及城乡。世居南城门之李鼎文父祖三代学人,著述颇丰,儒风传家,此其一;清道光五年潘悒奎《武威耆旧传》笔下的“少保李姓棲凤”、李湘洲、以及“同姓不同族”的武威西乡李五先生成年、北乡李六先生作枢等,此其二;而今吾邑著名作家李学辉、文史专家李林山、李元辉亦属“同姓不同族”的凉州文坛“三剑客”,此其三也。
附:姑臧房“四大名相”人物考
据《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记载: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二曰姑臧,三曰敦煌,四曰丹阳。宰相十人。其中:姑臧大房有义琰、蔚、揆、逢吉四人。
1.李义琰(?—686年),陇西(徙魏州昌乐)人,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之胄,魏北魏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李瑾之裔,齐考功郎中李蔓容之孙,瘿陶令李玄德之子,梁州(《新唐书》作黎州)都督、岐州刺史李义琛从祖兄,大唐王朝官员。其先出陇西望族。博学有知识,少登进士第,累补太原尉。高宗皇帝在位时(650—683年),历官白水令、司刑员外郎、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累至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皇帝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遂得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加银青光禄大夫,寻致仕。圣母神皇垂拱初年(685年),起为怀州刺史,辞不拜,卒于家。《旧唐书》卷五十一、《新唐书》卷九十有传。
(按):一作李凝之曾孙。姑臧大房“四相”第一,列唐陇西李氏“二十一相”之一。
2.李 蔚,字茂休,系本陇西。举进士、书判拔萃,皆中。拜监察御史,擢累尚书 右丞。懿宗惑浮屠,常饭万僧禁中,自为赞呗。蔚上疏切谏,引狄仁杰、姚元崇、辛替否所言,讥病时弊。帝不听,但以虚礼褒答。俄拜京兆尹、太常卿。出为宣武节度使,徙淮南。代还,民诣阙请留,诏许一岁。僖宗乾符初,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东都留守。河东乱,杀其帅崔季康,用邠宁李侃代之,士不附,以蔚尝在太原府有惠政,为人所怀,拜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至镇三日,卒。
3.李 揆(710—784年),字端卿,陇西(徙荥阳)人,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之胄,魏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李瑾之裔,常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李玄道玄孙,给事中李直之孙,秘书监、宗正少卿李成裕之子,大唐王朝官员。性警敏,善文章。玄宗皇帝开元间(713—741年),举进士及第。初任陈留县尉,继迁右拾遗、右补阙、起居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肃宗皇帝乾元中(758—760年),拜礼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姑臧县伯,纂修国史。李揆美凤仪,善奏对。肃宗以“卿门第、人物、文章,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赞之,故时有“头头第一”或 “三绝”之称。李揆决事明当,然锐于进,且近民。其兄李楷有时称,滞冗不得迁;吕諲政事出李揆甚远,以故宰相镇荆南,李揆惧复用,遣吏至諲所,搆抉过失;吕諲密诉诸朝,帝怒,贬李揆为袁州长史、歙州刺史,而以李楷为司门员外郎。因李揆与宰相元宰素有隙,十五六年间徙居十多州。代宗皇帝大历中(766—779年),起为睦州刺史,入朝为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德宗皇帝建中初年(780年),官至尚书左仆射,在与吐蕃会盟途中染病,卒于凤州,赠司空,谥号曰“恭”。《旧唐书》卷九十六、《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有传。
(按):一作修书学士李亶之孙。明人萧良有、杨臣诤《龙文鞭影》:至吐蕃,诸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给之曰:“彼李揆安肯来!”还至凤翔,卒。姑臧大房“四相”第二,列唐陇西李氏“二十一相”之一。
4.李逢吉(758—835年),字虚舟,陇西人。李玄道曾孙。父李颜有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进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书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书舍人知贡举,不久拜相。元和、长庆两朝为宰相,举荐牛僧孺,与李德裕、李绅相互倾轧。太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谥曰成。著有《断金集》,《全唐诗》存诗八首。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甲戌科陈讽榜进士第三人。李逢吉是贞观年间(627—649年)学士李玄道的曾孙,祖父李颜,父亲李归期。李逢吉进士高第后,授振武节度掌书记。入朝为左拾遗、左补阙,改侍御史,入吐蕃册命副使、工部员外郎,又充入南诏副使。元和四年(809年),出使回国,拜祠部郎中。元和六年(811年),迁给事中。元和七年,与司勋员外郎李巨并为太子诸王侍读。元和九年,改中书舍人。元和十一年二月,权知礼部贡举、骑都尉,赐绯鱼袋。四月,加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赐金紫色鱼袋。其贡院事,仍委礼部尚书工摇署榜。
(按):《姑臧房“四大名相”人物考》另文详述。
七 李氏艺文图片及墓志
(一)唐•李益诗三首
边思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二)南北朝•段承根《赠李宝诗》
世道衰陵,淳风殆缅。衢交问鼎,路盈访玺。
徇竞争驰,天机莫践。不有真宰,榛棘谁剪。
于皇我后,重明袭焕。文以息烦,武以静乱。
剖蚌求珍,搜岩采干。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自昔凉季,林焚渊涸。矫矫公子,鳞羽靡托。
灵慧虽奋,袄氛未廓。凤戢昆丘,龙潜玄漠。
数不常扰,艰极则夷。奋翼幽裔,翰飞京师。
珥蝉紫闼,伏节方畿。弼我王度,庶绩缉熙。
自余幽沦,眷参旧契。庶庇馀光,优游卒岁。
忻路未淹,离辔已际。顾难分岐,载张载继。
闻诸交旧,累圣叠曜。淳源虽漓,民怀余劭。
思乐哲人,静以镇躁。蔼彼繁音,和此清调。
询下曰文,辩讦曰明。化由礼治,政以宽成。
勉崇仁教,播德简刑。倾首景风,迟闻休声。
(按):段承根,武威姑臧人,南北朝时期北魏人,自云汉太尉颎九世孙也。仕魏为著作郎。太平真君十一年,以崔浩撰史事,同被诛。
(三)姑臧李氏墓志选录
1.《李荣初墓志》见“公讳荣初,字口口,陇西成纪人也。姑臧公承之八代孙也。曾祖讳玄乂。大父讳上义。烈考讳美玉。竞以贞元七年791春二月十九日寿终,春秋六十有七。”
2.《唐故修行寺主大德律和上体微墓记》见“律和上俗姓李氏,其先陇西姑臧人也。曾祖玄挺。祖尚辞。父践曾。律和上即践曾之长女。贞元七年(791年)正月十九日,怛化于河阴县,春秋七十二。"
3.《李杼字成章墓志》见“公讳杼,字成章,实后魏太尉封姑臧公胄也。遂以大中四年(850年)七月十六日,无疾暴终于许昌馆舍,享年四十有九。五代祖讳玄挺。高祖讳尚辞。曾祖讳践曾。大父讳忱。皇考讳丰。三子,次子杼。公娶范阳卢氏。生女二人,男三人,长曰力士,次日居士,次日山儿。”
4.《李棁墓志录文》君讳棁,字卿材,陇西成纪人。姑臧穆侯九世孙。践曾之曾孙。忱之孙。丰之季子。殒于咸通十年869四月五日也。君享年五十七。君一子延龟。延龟之子摩醯。
5.《唐故修行寺主大德 律和上(李)体微墓记》/前河南县主簿 郑位撰。
律和上俗姓李氏,其先陇西姑臧人也。曾祖玄挺,皇朝银青光禄大夫、潞州刺史。祖尚辞,上洛郡太守。父践曾,益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律和上即益府府君之长女。先夫人京兆王氏。贞元七年(791年)正月十九日,怛化于河阴县,春秋七十二,僧腊卌二,临坛廿四。粤以贞元九年(793年)二月景寅(十七日),返葬于龙门天竺寺西原高顶,延望先师茔塔。弟子智诠、广诠、克诚等,吞恨茹荼,吴天罔极。惧陵谷迁变,乃刻贞石,以纪徽烈。
6.《唐故儒林郎守太府寺主簿卢府君(从雅)夫人陇西李氏(真)墓志铭》/李善伯撰
夫人讳真,号洞景,陇西姑臧人也。曾祖仁素,皇朝海州司兵参军府君。大父恬,皇朝河南府永宁县尉府君。父综,皇朝河南府福昌尉府君。夫人即福昌府君之第九女。开成四年839岁次己未闰正月十八日,殁于东都正俗里第,春秋五十四。
7.《唐故怀州录事参军姑臧李公墓志铭》/李杼,字成章,802—850年
盖:唐故姑臧李府君墓志
志文:唐故怀州录事参军姑臧李公墓志铭/外甥乡贡进士崔福撰/外甥乡贡进士卢嘏书
世以甲乙定山东著姓,惟李氏出姑臧系者最华显。公讳杼,字成章,实后魏太尉封姑臧公胄也。遂以大中四年(850年)七月十六日,无疾暴终。于许昌馆舍,享年四十有九。五代祖讳玄挺,官潞州刺史。
高祖讳尚辞,官商州刺史。父子银绶,联带虎符而会计阀下时人称荣二常约子孙日:仕家子禄二千石,官列郡守,亦不贱矣。是刻戒贪进。当时山东人率号其门为刺史氏。曾祖讳践曾,官成都府司录参军。大父讳忱,官汴州司田参军。皇考讳丰,官河南府温县令。三子,次子杼。公娶范阳卢氏,故乌江令从贽之女也。生女二人,男三人,长曰力士,次曰居士(杼),次曰山儿。唐中和二年龙直壬寅十二月二十曰戊午府君季子(居士杼)前宣歙池等州观察推官、试秘省校书系奉先太夫人丧至自郑州原武县界。是日,启府君之域,既易棺衾,迁于卢夫人柩之右。越二日庚中,合葬于新穴。
8.《唐故礼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师姑臧李公墓志铭》(简称《李益墓志铭》)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礼部尚书致仕上轻车都尉安城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赠太子少师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武城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清河崔郾撰
洪钟撞而大音起,清词逸而重名震,况望高陇右,族冠山东。生以述作耀于时,殁以讽咏传于世。千古如在,斯为不朽,即少师其人也。
公讳益,字君虞,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十二代孙。尔后龙骧列郡于荥阳,学士显名于秦府,中允翱翔于宫署,给事论驳于黄门,皆重芳累叶,迭代辉焯,焕乎史策,为时休光。给事赠兵部尚书讳亶即公之曾王父也;皇朝虞部郎中讳成绩即公之大父也。列考讳存,皇大理司直,赠太子少师。皇朝户部员外郎范阳卢谕即公外王父也。蝉联配盛,中外叠映,总会和粹,克钟令人。地望清华,推鼎甲之族;天才秀出,为文章之杰,尤以缘情绮靡,吟咏情性为意,自典谟绝,风雅缺,作者之制,稍稍而变。公未尝不根六律、正五声,以古之比兴,合今之律度,涵孕风骚,宪章颜谢,一赋一咏,必胜于众口。大历四年,始弱冠,进士登第,其年,联中超绝科。间岁,天子坐明庭,策贤俊,临轩试问,以主文谲谏为目,公词藻清丽,入第三等,授河南府参军。府司籍公盛名,命典贡士,抡次差等,所奖者八人,其年皆擢太常第。精鉴朗识,遐尔攸伏。转华州郑县主簿,郡守器仰,延于宾阶。秩满,赴调,判入等第,为渭南县尉。考天官科选之务,弘圣代得人之盛,问望休洽,弓旌屡招。首为卢龙军观察支使,假霜稜,锡朱绂,以地非乐土,辞不就命。后山南东道洎鄜畤邠郊,皆以管记之任请焉。由监察、殿中,历侍御史,自书记、参谋,为节度判官。四擅郄诜之美,三领元瑜之任。周旋累祀,再丁家难,哀号孺慕,殆不终制。虽丧期有数而茹毒无穷。
德宗皇帝统临万方,注意六义,诏征公制述,令词臣编录,阅览终夕,精微动天,遂以副本藏于天禄石渠之署。及制使马宇奉命东夷,又见公雅什为夷人所宝,则中华之内,断可知矣!复为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以金印紫绶副焉。始以幽燕气雄,蛇豕作固,虽大君有命,尚守正不行,后密旨敦谕,往践乃职,卒使逆流再顺,寒谷生和。元师推奉国之诚,列校有勤王之绩。繄是毗赞,致其功庸。
章武皇帝嗣统元年,征拜都官郎中,入考制试。克协汇征之吉,雅符则哲之能,洎参掌纶綍、润色王度,不虚美,不隐恶,文含奇律,而直在其中。未及真拜,出为河南少尹,历秘书少监兼集贤学士,尽哀矜,雪疑狱,有于公之阴德;正编简、缉遗文, 极刘向之美事。辅相春宫之重,自右庶子为左庶子;言语侍从之贵,由右常侍为左常侍。再登望苑,一历卿寺,竭忠力以更践, 尽平生之职业。元和中,因张广乐、赏丽曲,问其所自,知公属词,又两征文集,一见别殿。子虚入听,喜相如同时;宣室延召,恨贾生来晚,由是有卫尉之命。
今天子即位之始,公被鹤发,珥貂冠,辞荣盛时,抗疏长往,优诏特许,由是有大宗伯之拜。
呜呼,公直清而和,简易而厚,不恃才以傲物,不矫时以干进。著嘉词,享重誉,逾甲子矣。洎出都门,登祖席,脱汉庭之轩冕,乐东周之放旷。寿位咸备,始终得礼。星岁再换,光音遂沉。以大和三年八月廿一日全归于东都宜教里之私第,享寿八十四。天子称悼,废朝一日,诏赠太子少师,其年十二月十四日归葬于偃师县亳邑乡,迩先少师之茔,礼也。宠赠继师傅之尊,哀荣极人伦之盛,姻族交感,衣冠罕俦。前夫人范阳卢氏祔焉。常山江阴县主簿集之息女,门风光大,坤仪弘播,音徽早谢而懿范犹传。有子二人。今夫人陇西县君范阳卢氏,太子校书舒之女也。行周四德,化被六姻,有光辅佐之勤,克奉苹蘩之荐。生一 女,始笄。长子元翊,前弘文馆明经。嗣子棠,早学诗礼;次子当,文绍弓裘,誉高乡里,擢春闱之上第,流裕蛊之嘉声。公之盛业,可谓不泯矣。以郾斑行,尝忝其后尘,中外又参其末属,见托铭撰,刻于贞珉,诚惭阙遗,敢附大略。其辞曰:
元气之精,孕和毓灵。庆钟高门,才动文星。于惟少师,德茂天经。雅韵藻思,通幽洞冥。累擅殊科,以文从吏。出佐藩服, 入居郎位。运偶开泰,朝慎名器。俾掌王言,寔符公议。贰尹河洛,亚职兰台。春宫再入,望苑重开。肃肃卿寺,警巡为贵。煌煌帝庭,貂蝉列侍。迈德时久,辞荣礼备。曳履还乡,挥金乐志。哲人云逝,天道如何。学海息浪,词源绝波。师保位尊,哀荣思多。宠赠昭昭,丘坟峨峨。唯余令范,长流咏歌。
五从侄前安南经略判官承奉郎监察御史里行行方书
处士襄阳习缓篆额
(录自朱关田《<李益志>浅释》,见《书法丛刊》2009年第5期。)
(按):据传李益墓志现藏河南洛阳孟津县农家,2008 年8月,专家专程前往洛阳验看实物并制作了拓片。当地人不了解李益,故其夫妇墓志出土后流落民间,沉睡杂物之中,不为世人所知。据笔者调查,此文无片言留存史料,也不见于《全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等唐文总集,亦未收录于任何墓志或石刻文献汇编等。墓志上有习缓篆书碑额——《唐故礼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师姑臧李公墓志铭》。文字部分基本为正方形, 长 96 厘 米, 宽 92 厘 米, 以 41×40 字 排 列, 共一千七百六十三字,正书。
9.《唐故济州别驾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姑臧房始祖李承五世孙)
公讳绚,陇西狄道人也。高阳之绪,庭坚之裔,佐命之尧,因官赐氏,冠冕 绅,昭著图牒者也。银青光禄大夫兖州刺史骑大赠冀州刺史谥景公,为国之栋梁,佐时之羽翼;祖皓,散骑侍郎征虏将军凉州刺史,高庸懿绩,当世所推;父士操,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梁郡太守、富平县开国子,英声茂实,光映朝府。公夙挺 璋,早能砥砺,奉亲以孝,事长唯恭,金玉相晖,克隆前构。解褐荆州司仓。大业之初,任彭城郡司户。属随运道销,寇盗峰起,怀集有方,吏民安息。转任彭城县令。皇祚肇兴,拟西徐州刺史。武德四年,敕授济州别驾。公宏谋远略,王佐之材,梁悚之志未申,士元之足将骋。在公贞干,治术严明,历官驱驰,并著庸绩。方俗跃鳞沧海,矫翼云霄,未及搏空,风力已尽。武德五年五月十日,遘疾终于官舍,春秋六十有五。以贞观廿三年岁次己酉十二月辛未朔十二日壬午,子迁窆于河南偃师县之西原。恐陵谷徙,事绝名沉,敬勒徽猷,式昭鸿烈。乃为铭曰:
高阳茂绪,庭坚盛宗。因官赐姓,铸鼎铭功。世称模楷,奕叶光融。冠冕相继,徽音克隆。(其一)
积善砺德,载诞悊人。摩霄振羽,冲波跃鳞。门资良冶,家有 绅。笔华《喻蜀》,词高《剧秦》。(其二)
鉴同许郭,行侔曾史。价重 璋,名高杞梓。功业未就,遽归藁里。教迹空存,音容莫视。(其三)
丹族冒露,素盖排空。松寒月冷,陇暗尘红。有子纯孝,长号树风。恨泉门之永闭,痛玄夜之难终。(其四)
(按):李君绚(558年-622年),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是银青光禄大夫、兖州刺史、骠骑大将军、赠冀州刺史、高平宣景男李虔的曾孙,散骑侍郎、征虏将军、凉州刺史李皓的孙子,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梁郡太守,富平县开国子李士操的儿子。武德四年(621年),李君绚被任命为济州别驾。武德五年五月十日(622年6月24日) 遇疾去世,虚岁六十五。贞观廿三年岁次己酉十二月辛未朔十二日壬午(649年1月19日)迁葬于河南郡偃师县的西原。李君绚的墓志全称为《唐故济州别驾李府君墓志铭并序》,于偃师县出土,墓志原石由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藏。
(四)《武威城南李氏源流述略》/李天保 撰文
巍巍祁连,悠悠南山,大哉泱泱吾李姓,五千年生发繁衍,竟成环宇之大姓;伟哉吾武威城南之李家庄,居河西走廊之要喉,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终成一方之族业。古曰:“天地生人,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流传。”追宗溯源,不忘其本,乃吾李氏之精神也。今廷德公嘱吾考订吾族源流。吾受命以来,不敢怠慢,夙夜不眠,旁搜远绍,爬罗剔抉,乃成阙文。兹将小考所录如下:
尝谓人之有祖,当详其之所自出。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悠悠岁月,造化我祖。李氏由来,源远流长。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仕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理征刚直不阿,直谏商纣,商王不容于斯,其子利贞遂逃难于伊候之墟,四野荒芜,幸食木子以全性命,木子即李,而理李音声通用,遂以理氏为李氏,此即所谓“食李救命,指树为姓”。故李姓血缘自皋陶,得姓自利贞。此乃吾李姓之始也。
利贞之后,代代相传,子孙繁衍 ,十一代孙李耳,乃道家之鼻祖。李耳其后,九代孙李昙,节操高雅而为西秦御史大夫,长子崇及子孙居陇西狄道,为陇西房始祖。而我祖乃陇西世族,已成共识。李姓发于此,历经风雨,几多繁衍。先秦两汉之时,李姓族人繁衍华夏而名盛者亦多,如春秋之李老君、魏之名吏李悝、赵之良将李牧、秦之丞相李斯、西汉右北平李广、东汉龙门李膺、其名著而不可一一数也。
魏晋南北之间,代远年悠,陇西李氏几经沉浮。凉武昭王暠,盖世英豪,乃吾辈先祖。其子孙数代,开拓进取,成就李氏柱下名家。暠七代孙渊,是为唐高祖。渊祖父虎仕北周,父昞入隋,封唐公,渊袭父封,亦为唐国公。渊子世民,英武聪慧,父子共创天下而拥四海,李姓因此而显贵,天下仆从姓李,而吾姓亦名压一时。李唐天下,吾姓泱泱大族,枝繁叶茂,子孙播迁四海,落地生根,瓜瓞绵延,薪火相传,遂为天下姓氏之最。故李白有诗为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概谓是斯。传至宋元,四海之内,陇西李姓愈发加大,征之文献旧纸,李氏世系数更,而传人之文臣武将、名士大儒,拔萃而名著者彪炳史册,灿然而隐名者几不可数。前人之述备焉,兹不累叙。
岁月匆匆,斗转星移,朝代更迭。明季之时,陇西李氏之后裔发生分支,其中一支几经迁徙,历经沧桑,播迁于武威城南之十里许、城西之丰乐堡、城北之松树乡,各垒巢居,共祭祖茔。至于播迁武威何时,终因世久年湮,旧谱散佚,无从确证。呜呼!此乃城南李氏子孙之隐痛也!然从留存世序及古纸推算,概在朱明一代。而城南李氏一脉所在,天高地旷,树木清秀,庄院参差。南望巍巍祁连,北扼河西古道,东襟金城,西控阳关,高原旷其盈视,祁连秀其骇瞩。天柱高而宇宙通,地势极而腾格远。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先祖创业于此,先奉朱明代有余年,又侍满清爱新觉罗氏十二帝,凡二百六十八载。辛亥革命,民国始建,国家多难,城南李氏一族,顺应思潮,救国护民,三十八载。己丑年癸酋月,共和新造,而李氏顺应天变,拥党顺民,六十载矣。前所纪述,而有据考稽者,计廿余代矣,加之以有明年数,垂四百余载。而今李氏祖孙六代,宗挺学天发国,星居三闾,居南者为李家乱庄,居西者为齐家庄,北闾在陈家园,三闾形如品字,遥相呼应。自李氏栖居城南,其间兵燹战火,天灾人祸,时有发生,而吾李氏香火不绝,人丁兴盛,实祖宗庇佑故尔。凡孝子顺孙中,虽乏持笏朝拜之臣,亦鲜大贾富仓之营。然吾族人所重者,乃仁义礼智信也。且盖读五车而撰文、穿戎装而善武者、着制服而行政者,则大有人矣。复有包工、经商、农耕、巧匠者,俱重仁义、行人道,此类拔萃者,在城南之百里地,英名远播,可谓一时之人杰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看今日之李氏,子孙生生不息,世序秩然,上通下达;望明日之李氏家族,任重道远,目标宏伟,前景灿烂。吾族理事会负历史之重任,率陇西房之苗裔,承先祖不畏艰难、艰苦创业之光荣传统,扬李氏精神于当世,勇往直前。时势造英雄,盛世盼奇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李氏。正是:
追根问祖溯源流,城南李氏代悠远。
盘古女娲造生灵,我辈由嬴来自上。
理氏刚直犯龙颜,利贞改李是吾源。
道德老君名李耳,老君学说闻炎黄。
李崇子孙居狄道,始创李氏陇西房。
北平太守真名世,东汉李膺龙门长。
陇西李氏几风雨,凉武昭王振雄阳。
柱国将军辅天下,李昞入隋封唐王。
高祖太宗真英明,李唐天下大盛昌。
我辈可考自明季,武威城南创基场。
昔去桑梓路迢远,今日美宅满玉堂。
城南子孙承先志,丰功伟绩是优良。
孙曾递衍岁四百,功同日月垂名扬。
斯文传世载实录,李氏源流知尽详。
文稿既成,感慨不已,故不揣冒昧,呈斯阙文。
武威城南李家庄李氏族孙李天保谨撰
岁次己丑秋日于金城西北师大
(文/陈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