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首页
院况简介
我院概况
现任领导
研究人员
资讯动态
综合新闻
院内动态
通知公告
科研动态
已结项课题
在研课题
科研资讯
文化研究
非遗文化
汉唐文化
五凉文化
西夏文化
佛教文化
民族民俗文化
吐谷浑文化
边塞文化
文艺长廊
文学驿站
佳作赏析
文化名家
书画艺苑
武威印象
有声凉州
诗词凉州
武威城事
天马故乡凉州
沙海绿洲民勤
丝路要塞古浪
雪域藏乡天祝
文旅融合
文博视窗
文旅产业
一带一路
导游武威
专家人才
政府文化顾问
柔性人才
研究员风采
分院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河西走廊的古长城
发布时间:2020-03-12
作者 林茂森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聚落城垣已不能达到保卫整个部落安全的目的,这就迫切需要将聚落城垣连接起来,延伸为各诸侯国共同的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长城,便由此应运而生。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北方强悍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袭扰,秦朝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就是把战国七雄的城墙全部连接在一起,这样在中华民族幅员辽阔的版图上,一条伟大的万里长城便出现了。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12年),最早修筑河西长城“令居塞”700多公里。明王朝更加重视长城修筑,河西共修筑长城近千公里。迄今山丹县境内的汉明长城、烽燧、列障,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一、
阔塞列障汉长城
汉朝初年,匈奴再度强盛起来,不断侵扰北方。匈奴骑兵以运动和速度见长,他们像草原上的旋风一样来去神速。但长城的出现,成为一条牢固的绊马索,有力地减缓并削弱了骑兵的进攻速度和能力,使骑兵的优势迅速变成了劣势,在古代战争史上有着深远的军事意义。
汉武帝时期,汉庭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遣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并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两次长途奔袭,进攻匈奴右郡河西地区,采取大迂回战术,经居延攻打祁连山北麓的匈奴部落,从此匈奴节节溃散,败走漠北,只留下“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挽歌。
为巩固胜利果实,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和西北边陲长治久安,汉武帝于公元前120年任路博德为强弩将军,驻守河西始筑河西长城。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河西汉长城共分三段筑成,东段修筑最早也最完整,史称“令居塞”,东起今永登县滨河处,向西北绕过民勤县北部,西过永昌、山丹、张掖之北,经过东山寺口子、人宗口、加岭墩等地,越临泽、高台,而达酒泉以北的金塔县境。中段是酒泉至玉门关之间的边塞,东起金塔县境,西越敦煌西北至玉门关。西段是敦煌至盐泽之间的边塞,东起玉门关,西沿疏勒河向西,经哈拉湖到达盐泽(今新疆罗布泊)。
汉长城修筑以“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侯”为原则,根据当时河西地理条件,勘测线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河西令居塞,大致沿龙首山、合黎山南麓向西北行,逢山掘崖逢河劈岸逢原挖塞,分段开挖“阔塞”(宽而深的壕沟),铺设“天田”(用作侦察敌人踪迹的沙田),并辅以军事坞堡、报警烽燧、交通驿站和保障粮囤。整条长城以壕沟代替墙垣,全线由壕沟、山崖石壁、自然河岸和故城、坞堡、墩台、亭堠等列障构成,形成了塞防天堑,要隘守关,墩堠相望,烽火示警的防御体系。
汉塞、列障除了军事防御和保护丝路畅通,在保护河西屯田开发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年代久远,迄今仍清晰可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为了修筑长城,不知使多少劳动人民流血流汗,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汉朝陈琳诗《饮马长城窟》:“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就是对广大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之苦的真实写照。
二、
铜墙铁关明长城
苍翠巍峨的焉支山,两山相峙恰如咽喉,定羌庙处于咽喉要道扼控甘凉。据清道光十五年《山丹县志》载:明隆庆五年重修定羌庙驿,万历三十八年平羌将军张臣重建并悬匾。现遗址内有汉灰陶残片,有古井、房址和列障遗迹。从这些史料来看,定羌庙铺从汉代至清代都是兵家防守的重要关隘。清代诗人谢历途经定羌庙有诗云:“定羌古戍独登楼,临眺无端怅远游,烟雨一天凭对酒,英雄千古几封侯?塞鸿飘渺长空远,羌管悠扬野草秋,为问汉家教射客,到今何用姓名留。”
自定羌庙过泽索谷至硖口驿古城,群峰环抱石壁相对,惟泽索谷天开一线,内有乱石古道和饮水古井,是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孔道。谷中石壁上镌刻“锁控金川”四字,落款为“大明嘉靖三十一载四月吉旦,刑部郎中恤全陕前左给事中鄢陵陈棐”。这些遗迹,真实地反映了硖口关泽索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险。
在山丹驿城北约10公里处,长城有烽燧叫做“暗门墩”,该墩筑于隆庆年间,缘于“隆庆议和”。暗门墩是一座在已有城墙上新增筑并开有暗门的随墙墩,也是一座官方正式允许蒙古族自由出入山丹,同山丹开展贸易互市的标志性建筑。隆庆四年(1570年),明王朝同蒙古俺答部结束军事对立,达成长城沿线开辟十一处市场,允许蒙古族各种游牧产品,与内地产品和手工业制品公平交换的议和条约,暗门墩市场就是其中之一。暗门墩互市的开设,不仅开通了山丹与蒙古之间长期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友好交流和经济发展,而且确保了河西长城沿线的长期安定。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三路大军北征,而主力军却受到挫败。朱元璋便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放弃武力统一草原诸部的措施,推行战略防御政策,不惜耗费巨大国力修筑长城,开始在北方实施设郡、军镇,筑城堡、立卫所、建关隘、置墩台的防戍部署。
河西明长城主要修筑于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以景泰县境内黄河西岸索桥堡为起点,由此西沿至古浪,以汉长城为基础,至武威双城乡附近,离开汉长城,至永昌县又与汉长城会合,至高台县罗城乡北,又与汉长城分开,经酒泉市鸳鸯池附近,再由酒泉下古城明沙窝怀茂乡入嘉峪关境内,经新城、野麻湾到嘉峪关,总长957公里。
河西明长城在汉长城基础上依地形而建,汉长城在北,明长城南,两者并行延伸,相距一般在10-100米之间。明长城修筑就地取材黄土版筑,墙基宽4米、高5米,边墙顶上有巡道,宽1米多,供戍卒顺畅通行。明长城以厚而高的墙体结构为主,在选料用料、修筑质量、结构工艺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较汉长城都有较大改进和提高。陆地长城夯筑黄土修筑高墙貌若铜铸,城驿、关隘要地则改土筑为砖砌,或以条石、巨砖包成,生铁灌缝(如硖口驿古城,又叫“生铁城”),牢固无比,坚不可破,俗有“铜墙铁关”之称;山地长城建在陡峭的山梁上,并开采山石,凿成巨形石条,叠砌城墙,内填沙土,异常坚固;沙漠长城则用沙砾作主要材料,辅以红柳、芦苇或芨芨草,沙砾层厚约20厘米,柴草层厚约5厘米,层层交错相互黏结,以使城墙更加稳固。明长城与全国各地的城防、关隘、都司、卫所连在一起,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明长城驿城、列障居守关隘要津,各种军事防御设施齐全。在今山丹县境内汉明长城、驿站古城、列障烽燧保存最为完好,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其中定羌庙(今绣花庙)驿、硖口驿、新河驿、山丹驿、东乐驿等,鱼贯相接各抱地势,守护着一方平安。
三、
烽燧墩堠报警信
河西境内的汉明烽燧、墩堠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地分布在长城内外岗峦、驿城制高点和堡寨田野附近,它既是古代驻防军队的观察哨所和军情警报的传送站,又是戍边移民的分界线和屯田守备清野的瞭望哨。其传递军情通讯的方式,各朝各代皆有定制,但各有不同,主要是燃烟、放火两种,另配有鼓、炮和可挂起来的标示物等。烽火台由吏卒日夜把守,一旦发生紧急军情,白天放烟示警称为“烽”,晚上点火示警称为“燧”,也有在白天晴朗天气时,高悬鲜艳彩色布物,以示警报信者,称为“举表”,烽燧、举表以特别规制,提供警报或请求救援。
河西境内现存烽燧、墩堠约1000余座。东西走向多分布于长城内外的关隘、丝绸古道的堡寨村庄附近;南北走向多分布于焉支山、祁连山北麓和龙首山、合黎山、黑山南麓的辽阔田野和广袤草原。按其功用和类型主要分为兵墩和田墩,兵墩专司守望示警,防止敌人来犯;田墩用于守备清野和通讯联络。
在今山丹县老军乡境内的丰城堡,有金山子烽燧及列障遗存。金山子烽燧筑于峰顶居高临下,东将焉支山北麓旷野尽收眼底,南将整座硖口古城军事防务一览无余,西可目送长城沿线丝绸古道直达新河驿,北可将无边无垠的花草滩草原坚壁清野。据高台长城烽燧出土的明代《兵守火炮号令》云:“发现敌十名以下,白天燃柴一堆,放炮一声,黑夜举火一把,放炮一声;发现敌十至百名,白天燃柴二堆,放炮二声,黑夜举火二把,放炮二声;发现敌百骑以上,白天燃柴三堆,放炮三声,黑夜举火三把,放炮三声;发现敌千骑以上,举火,放炮相连不断。”按照明代烽火制度规定:敌军一旦来犯,最先发现敌情的烽墩,立即施放烟火,临墩望见也放烟火,这样一墩接一墩,一直传到指挥机关;指挥机关得到情报,立即作好战斗准备,调兵遣将支援一线守军;居民也要立刻进入堡寨躲避。如遇大队敌军进攻,烽火要一直传到朝廷。如此看来,明代河西境内烽火制度不仅十分严格,而且十分完备。
四、
徙民实边保安定
西汉时期,在修筑长城塞堑加强防御的同时,大量调遣士卒,增筑堡垒,修造烽台,迁徙移民,设置村堡,屯垦实边,并于祁连山北麓大马营一带,筑造屯马墩、屯田墩,设置马苑养育良马。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明庭一方面维修汉塞关隘,新建长城、烽燧,使河西境内“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另一方面开发利用河西宽闲之地,大力推行迁徙移民、屯田实边、开辟田亩、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增殖户口等方略,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颁诏迁令,疏散稠密人口。
河西对移民进行挑选,移民户籍与军队编为一体,家家除余丁须有正军一名,而且祖孙袭承。迁徙移民为了生存,只得开荒产粮屯田土地。境内正军耕种的军屯和余丁耕种的民屯,对河西屯田业的发展发挥了开发性作用。据《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初实行军屯、民屯,“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甘镇志》载:嘉靖间,都御史杨博为保障军屯、民屯生产之安全,防御来扰之敌掠劫,在山丹卫令筑“屯庄墩五十九座”,由住堡寨中屯民“一二十家或四五十家督令共筑一墩,每墩设一总甲提调。墩成,编集近民更迭望,若警报一至,大城四路,各发柴烽信炮传示各乡,即敛生畜屯据本墩,庶聚甚速,清野甚易。”当时建制有章,管理有序。据《甘州府志》载:“每大堡设屯长一人,屯副一人,小堡设屯长一人”。由于民屯的快速发展,《甘镇志·岁计》载,山丹卫洪武中有户6363,人口12720,可谓盛众。
由于历史上徙民实边、屯民联防措施的实施,内地移民对河西的开发,增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农牧生产,固守了西部边寨,确保了长城沿线安定,保障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河西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昌盛景象。
物换星移,时更代革,公元十七世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劳役停止了,长城军事防御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万里长城的修筑,给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深重和沉痛的。但是万里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西方交通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深远的。
上一篇:
汉代河西地区的饮食消费初探
下一篇:
隋唐时期的学者李大师在凉州
导游武威
综合新闻
2022年度“武威最美退役军人”暨双拥模范单位双拥模范个人通报表扬大会召开 王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国斌在全市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强调 乘势开门红 奋战二季度 确保“双过半”
“我为群众办实事”——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开展“家家幸福一元捐”救助活动
法治护航文献数字化转型——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
甘肃省2025年省级人才项目“河西走廊丝路驿站资源调查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培训班在武威市开班
“赓续中华文脉 传承文明薪火”——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巡展走进皇台九年制学校
文化研究
唐代吐谷浑墓实证中华民族文化交融与历史自信
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
汉唐时期南山亦即吐谷浑贺真城地望考
吐谷浑都城选址与迁徙因素研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解码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吐谷浑墓志通考
文艺长廊
古代诗人笔下的“谷雨”风貌
武威人的清明节
徐万夫
清明(外一首)
黄胜元
九旬教授白述礼研究吐谷浑文化结硕果
关注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