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大靖镇,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古浪县志》记载,大靖“昔为防蒙之要隘,今则更宜视为边防之屏蔽矣。”明代《参戎王公碑记》也记载:“大靖,何地也?一墙之外,豺虎丛嗅之区,山光黯淡,云气苍茫,幽窈荒凉,石田沙碛,盖西南一绝域也。”清代《大靖参戎边公德政碑记》记载,大靖“此地控贺兰之隘,抗北海之喉,用以独当一面而使凉镇无东北之虑者,不啻泰山之倚也。”
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改“扒沙”为大靖、增筑大靖城堡、设大靖营以来,至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撤大靖营,大靖营经历了300年的兴衰历程。
一
据古浪文史学者李发玉先生《寇来门户——扒沙城》一文介绍,明初,大靖地区名“扒沙”,属蒙古语,意为“街市”。扒沙城是执政者用来抵御北方蒙古族进犯的一个重要军营,初为甘肃镇甘州卫辖,后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庄浪卫辖。详细始建年代无考。“扒沙”一地曾经孕育出明代名将伏羌侯毛忠。
嘉靖年间,陈棐写有《闻扒沙边警》诗二首,间接道出了扒沙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一:过午风尘塞日黄,红旗闪火甲铺霜。龙城管有骠姚将,缚取扒沙台吉狼。
其二:昨霄长矢射天狼,顿见旄头夜少光。投笔请缨白面事,吉囊听报遁归忙。
陈棐,字汝忠,号文冈,鄢陵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中书舍人,迁户科左给事中,疏请发展江北诸省水利。以进献官箴,谪为长垣丞,再升为宁晋知县,兴修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嘉靖三十一年 (1552)以刑部郎中恤刑陕西。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在任期间修筑城堡,整饬军政,又捐俸购买经、史、子、集诸书给甘镇儒学。
二
嘉靖三十九年(1560),蒙古族阿赤兔率部南下,以放牧为名,驻扒沙一带长达3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大司马兼甘肃巡抚田乐、甘肃总兵达云等奉旨收复扒沙。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军打败阿赤兔收复其地,取安定统一之意改“扒沙”为大靖。
据《古浪县志》记载,明军为了加强大靖的防御能力,对大靖旧城堡进行了大规模扩展、加固、维修,“依旧存东北二面墙址展筑,计周围四百八丈,高三丈九尺,开西、南、北三门,上建门楼三座。外城高三丈五尺,周围计三百七丈,厚二丈二尺,开东、南、西各门一。”当时,大靖营设参将一员,驻扎骑兵322名,步兵1347名,拥有战马431匹。永昌人徐龙被委任为第一任大靖营参将。大靖营还管辖13座烽墩,每墩驻守哨兵2名,共设守哨兵26名。
扩建之后,再加上精兵驻守,大靖城堡成为一座险固的“金城汤池”。
三
明崇祯九年(1636),王孟颜被任命为第十八任大靖营参将。有明一朝,从万历二十七年第一任大靖营参将徐龙至明朝灭亡,有记载的大靖营参将共二十人。王孟颜,陕西神木县人,自幼习武,精通弓马骑射,熟悉作战韬略,从军二十余年。王孟颜来到大靖营,看到戍守的士兵衣服破烂,食不果腹,面黄肌瘦,毫无精神,便下定决心进行整治。一是逐月增加战马数量,二是撤换老弱兵丁;三是议筑堡寨多处;四是筑瓮城一座;五是开垦荒地,由军民耕种;六是解决城堡用水之困难;七是为守兵建造墩房,方便警戒、休息;八是维修冲毁的护城河堤坝;九是挫败犯边的强敌;十是捐款建修玉皇阁、城隍庙、衙东马王殿塑像。
崇祯十三年(1640),王孟颜随甘肃总兵杨嘉谟统兵勤王,驻守蓟镇。为激励后人继续治理大靖,遂刻石立碑,记载其事,这就是原存古浪县大靖城内的《参戎王公碑记》。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派部将贺锦西征,占领凉州,设官治理大靖一年余。
四
清兵入关占领甘肃之后,延续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设大靖营参将一员,当时驻扎骑兵260名,步战兵110名,守兵330名,共700名。清代第一任大靖营参将是京卫人王述宗。有清一朝,史书上有记载的大靖营参将共34人,大靖营游击共6人,大靖营守备共16人。
据《大靖参戎边公德政碑记》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裁撤大靖营参将,改设守备,大靖营守军移驻安远。康熙十九年(1680),又恢复大靖营参将,原驻军也回至大靖营驻守,由陕西榆林人边永昌任大靖营参将镇守。按《古浪县志》推算,边永昌是清代第十二任大靖营参将。边永昌在任期间,屡挫强敌,均分水利,减少赋税,深得民心。后居住在武威,大靖百姓念其恩德,为其刻石立碑,以示铭记。
康熙二十九年(1690),张元芳特升陕西凉州第十五任大靖营参将。他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察地形,坚壁垒,积极落实朝廷“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措施,体恤士卒,体察民情,在巩固边防、治理地方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康熙三十三年(1694),卒於大靖公署。大靖张氏家族珍藏着两道康熙帝敕封大靖营参将张元芳夫妇及其父母的圣旨。
雍正年间,由于罗卜藏丹津叛乱,清廷又增加大靖营兵额,增加骑兵、步战兵、守兵各15名。
乾隆年间,大靖营依然旌旗猎猎,壁垒分明。乾隆九年(1744)被委任为古浪县知县的徐思靖,在其《孤山晚照》一诗中描写了大靖营的景象。其诗小序云:“扒沙为凉州要地。明万历中,恢复松山,五道分旄,营垒高列。孤山紧接边墙,白草黄沙,举目皆见。今值峡水南来,夕阳西下时,田总制、达元戎之威烈,足令人深长思也。”诗中吟唱道:“孤山落日生紫烟,牛羊下坂归陂田。戍楼鼓角声阗阗,辕门大旆风吹偏。缘思五道进兵日,元戎血战功成还。从此百载狼烽恬,卸甲裹兵无控弦。”
到乾隆十四年(1749),添设大靖分防巡检一员,当时大靖营有骑兵205名,步战兵148名,守兵330名,共683名。后改大靖营参将为游击。
同治十年,因甘肃之金塔一带,边墙损坏,平番之裴家营,古浪之大靖、土门,甘、凉之南山各口,时有土番窜扰,清代名将张曜派兵丁侦探防堵,加意严防。
同治年间,陕甘发生回民反清斗争,大靖遭遇战乱,百姓死伤无数,后左宗棠平定战乱,上疏裁兵,甘肃裁兵四万余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湟匪乱,窜扰河西,由永登进攻大靖堡。大靖营游击周德有率领兵丁及民团,会合南冲寺僧兵击溃匪徒。
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大靖营士兵再行裁撤,所存者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当时大靖设巡警分局,留下的这些士兵由乡绅编练民兵,枪械自备,不给薪饷。
至此,大靖营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1914年,民兵全部裁撤,大靖由古浪县警备队派一名排长带领若干队员,稽查盗贼,维持治安。1916年,古浪各地成立保卫团,大靖也编练民团,保卫地方。1917年警备队改为警察队,分驻大靖。1928年,凉州镇守使马廷勷发动变乱,大靖堡城被攻陷,死伤百姓二三百人,南城门楼被焚毁。
五
大靖营在明末至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地理位置和战略需求,军事作用非常明显,对巩固西北边塞,稳定社会治安,影响十分深远和重大。就连大靖老城区的街巷布局与造型,也充满着军事意味。以财神阁为中心,南北街道呈弓形状,东西街道呈箭状,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弓箭街、弓弦巷”,隐隐透露着一种“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
到乾隆以后,大靖乃至甘肃由“边陲”变成了“内地”,清廷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当地经济社会事业,作为经营西北的粮草、兵员供应基地,因此,大靖营和当地其他营垒一样,其军事战略地位不断下降,直至清末被裁撤。
大靖营虽然走完了一段辉煌又沧桑的历程,但大靖从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的商贸重镇地位则不断提升,一直延续。占据街道中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的大靖财神阁,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清以来大靖商业的繁荣与兴盛(此文重点论说大靖的军事要塞情况,其商贸概况另文叙述)。
附:史料记载的明清时期历任大靖营参将、大靖营游击、大靖营守备
一、大靖营参将
明代:徐龙,水昌人,万历二十七年任;张奇オ,永昌人;张治策,甘州人;王永中,山丹人;王国柱,镇番人;达奇才,凉州人;保定,甘州人;李国柱,岷州人;张显茂,凉州人;罗一贯,甘州人;王用予,固原人;王承恩,西宁人;盛略,镇夷人;王绍禹,西安人;王绍勋,安庆人;李昌龄,镇番人;王光先,西宁人;王孟颜,神木人;邹宗武,陕西人;殷国祚,三原人。
清代:王述宗,京卫人;石登仕,威远人;胡有赏,满洲人;祁兴周,西宁人;赵守义,榆林人;卢拱极,永平人;毕加生,江南人;周成功,满洲人;常天时,辽东人;蒋赓,全州人;刘大明,定远人;边永昌,榆林人;刘三元,河南人;朱标,山东人;张元芳,山西人;张大受,宁夏人;刘承孟,湖广人;欧升,凉州人;赵廷葑,直隶人;张弘印,宁夏人;李友,西安人;钮鸿杰,顺天人;李文斗,凉州人;
杨隆,宁夏人;高锦,凉州人;杨克功,灵州人;黄正位,榆林人;段斌,江南人,进士出身;钱自发,临洮人;解鹿鸣,榆林人;萧奏韶,肃州人;伸布,满州人;满仓,满洲人;永善,满州人。
二、大靖营游击
寇忠诚,道光年任;胡殿魁,皋兰人,光绪三年任;岳佐福,安徽人,光绪五年任;周德有,湖北人,光绪十九年任;范德元,湖北人,光绪三十年任;郭定祥,秦安人,光绪三十三年任。
三、大靖营守备
罗太明;刘大明;张仲才;戴加义;穆国辅;艾自升;刘文强,
山东人;尹秉冲,京都人;窦国忠,西宁人;曾文受,凉州人;曹之贤,云南人,出征殁于塞外;王继盛,甘州人;耿谋,山东济宁人,因捐俸掘井升任都司;黄世乾,镇番人;桂长秋,湖广人;梁益龙,四川人。(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