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嘉平第八辰
发布时间:2019-01-15
腊八粥
陈炳奎
家家煮粥祀门神,又值嘉平第八辰。
和合煎同五色豆,馨香食过几层人。
从兹早膳精神健,那可加餐才智昏。
自古相传成旧俗,年年此日饱清晨。
十二月初八,我国古代称为“腊日”,是传统的“腊八节”。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代邑人陈炳奎所写的《腊八粥》翔实地描写了古代凉州百姓过腊八节的情景,堪称是古代节俗诗中的一首精品力作。
陈炳奎,字莲樵,约生于嘉庆年间,卒于光绪年间,清凉州府(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因其父早亡,家计累身,遂弃学业,以家务自任。生平爱好文学诗词。其诗以抒发心情,描写景物者居多。从道光庚子(1840年)至同治癸酉(1873年)30多年间,写诗千余首,选700余首,辑为8卷,定名《古柏山房诗草》(未刊行),抄本现存。
腊八节是一个古老的节俗,起源于古代的“腊祭”。“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腊八节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每逢农历腊月初八,凉州城乡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在五更时分起床,燃起炉火,在锅里下早已淘洗、浸泡好的五色豆。片刻,豆香氤氲着屋子,笼罩着整个村庄。冬阳初升,男主人洗漱后舀一小碗五色豆粥,并焚香,祭祀门神、灶神。随后,全家一起吃五色豆粥,祈望身体精爽安康,年年丰收。
《腊八粥》首联点明了百姓煮粥的用处及时间。第一句写百姓家家煮粥是用来祭祀门神。第二句写煮粥的时间是腊月初八。嘉平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这联若改为“又值嘉平第八辰,家家煮粥祀门神”,亦通,但失其韵。由于作者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看到家家户户煮粥祭祀门神,才知道已经是腊八节了。这句也透露出许多老百姓由于家境贫困已经忘记庆祝一些传统的节俗了。
颔联写腊八粥的成分和浓浓的香味。把5种豆子掺和在一起,经文火慢慢熬煮。约莫一两个小时后,一锅营养丰富,豆香飘溢的腊八粥就成了。这蕴含5种豆香的腊八粥不知有多少辈人吃过了。五色豆为白豆、大豆、扁豆、黄豆、黑豆。
颈联紧承颔联,写腊八粥的功效。意为:在腊月初八早晨吃了腊八粥,整天精气神儿十足,倒不是老百姓说的吃了腊八粥就会使人变得聪明或者糊涂了。凉州民间有言:“吃过腊八饭,糊里糊涂过一年”。因此,百姓又称腊八粥为“糊涂饭”。
尾联写吃腊八粥已成为习俗。千百年以来,凉州百姓在腊八日早晨煮腊八粥祭祀门神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习俗,老百姓在每年的这天清晨都是吃的饱饱的,祈望来年身体健康,五谷丰收。
这首诗语言通俗,音节清朗,读来朗朗上口,可谓语浅意深,纸短情长,故是节俗诗中的翘楚之作。
(文/柴多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