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威城事 > 天马故乡凉州 >

​开阔凉州历史和凉州文化的研究视野

发布时间:2024-05-08      

编者按:

为进一步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文化名片”,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2024年,甘肃省政协启动了“凉州文化”专项研究,确定凉州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性、凉州文化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关系研究等6个研究方向,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立足于凉州文化更好传承创新,着眼于大视野研究凉州文化,提出发挥凉州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积极作用的相关意见建议,力争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供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现推出特邀专家学者的访谈文章,以飨读者。

开阔凉州历史和凉州文化的研究视野

楼 劲

凉州向为河西重镇,是中古史上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从汉武帝开始设立凉州州部,凉州就长期领有河西诸郡,曹魏以来其治所多稳定在姑臧即今武威市区,自此其长期均为河西走廊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关于凉州与西北及整部中国历史的关联,历代对其地理和交通状况的概括,均甚重视其西通西域,东临关中,南向可抵河湟谷地和青藏高原,北向则达漠南、漠北草原的战略地位。因此,凉州的区位优势,集中体现为其长期都是中国西北地区和整个内亚东部地区南北东西往来的重要十字路口,加之其地处河西走廊最大的石羊河盆地中部,向来都以山川雄伟,平畴广阔,水草丰美而族群繁炽著称,这都构成了其历代皆备受各方关注的要因。在汉唐时期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时,凉州在全国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自然也要更胜一筹。在唐以后西北地区重要性有所下降时,凉州作为内亚东部各族往来的枢纽地区,也仍对整个西北地区的历史,对其东西南北各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深入研究凉州地区的发展史,更好地传承、弘扬凉州文化的课题上,前人已有大量重要的成果,值得认真汲取和总结。这里我想就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两点拙见,以供大家参考、批评。

一是要扩大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空间范围。以往的有关研究,更多的是立足于河西,着眼于西北地区来展开的,范围稍放大一些,也主要是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的文章。相比之下,对于河西牵动着中原,且关乎青藏和漠南,对于凉州地区各种事态往往影响到东西南北各地和全国的大局,则措意相对不够,揭示有所不足。这就需要放大观察的空间,要看到相对于中原王朝,相对于黄河流域,凉州确实僻处西北,近于边陲,但无论是大一统王朝时期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地各族的事态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更何况,在整个内亚东部地区,凉州的位置大致居中,事实上也是其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凉州,对一些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与仅从黄河流域,或仅从中原王朝来看可能是相当不同的。比如,我曾考虑,为什么魏晋以来的凉州,会屡屡出现一些与全国政局有关的符谶?这恐怕只能以当时凉州地区的舆情与京师存在着互动,其地事态与朝廷中枢决策往往相关来解释。而之所以有如此的基础,恐怕也正是由于上面所述凉州的战略地位,与其作为东西南北交通枢纽的传播优势分不开的。因此,仅就河西而论凉州,仅就西北而论河西,就会极大地限制我们的认识,只有把凉州历史和凉州文化的研究放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中来考虑,才能实事求是,使研究的结论更合乎历史实际。

二是延伸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时间长度。以往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在汉唐时期,唐宋以后的部分较为薄弱,这是可以理解的。汉唐时期的凉州对于中原王朝的确显得十分重要,诸多事件都影响较大,以至于正史等典籍对此也有比较丰富的记载。到辽宋金元明清时期,全国政治重心明显东移、经济重心更已南移,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格局有了较大变化,加上陆、海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凉州地位总的确有下降之势,典籍对此的记载也明显减少。但这并不等于唐宋以后凉州已无关轻重,或对此研究的意义已经下降为一项普通的小区域研究,更不等于当时有关凉州的史料已不足以展开研究。正史等典籍的记载减少,其他著述仍数量可观,官府和民间各种文书更大量存在,遗址、石刻还在不断发现,考古发掘资料则在与日俱增。更为重要的是,8—9世纪以来,随着契丹、女真等东胡各族的崛起,这都显著改变了北方各族的民族迁徙和民族关系态势,并对当时中国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个较之汉代以来明显变化了的大格局中,西北和河西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事态,其战略地位究竟是如何变化的?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何种状态,凉州文化又是如何变迁的?这些都是亟待学界进一步研究、澄清的重大课题。只有在加强和补足对辽宋金元明清时期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以深人说明:当时的凉州何以仍是河西重镇,在沟通青藏与漠南各族时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也才可以切实地理解今天的凉州,开创明天更加美好的凉州。

(楼劲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凉州文化”专项研究特邀专家)

本文选自《武威日报》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