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是怎么坐的呢?秦汉以前,没有什么坐具,地上铺上席子就是座位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姓室内生活的中心都是“席”。古代的席,取材多样,经常是用马蔺、香蒲等叶子或竹条来编织。成语“席地而坐”就明确阐释了古人的坐姿,即“铺席于地以为坐”。椅子这个产物是在唐朝和宋朝后才开始流行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椅子是没有大量普及的,当时的人们只能席地而坐。
然而在1400多年前,一种简易轻便的坐具怒刷了一波存在感,它叫胡床,但它和床却一点关系也没有。胡床可张可合,张开可作坐具,合起来可提可挂,亦可随身携带,实用方便,我们现在叫“马扎”或“折凳”。
慕容智墓出土“胡床”
胡床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家具,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地区,因其轻巧实用、便于携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远距离行军的必备品之一。汉代以后传入中国,最开始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体中广泛使用。在晋干宝《搜神记》卷七第181条有记载:“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 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备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有胡床的存在,但此时还不是日常用具,只是在贵族群体中使用。
在敦煌北魏第257窟西壁《须摩提女因缘》中出现了目前所知敦煌壁画最早的一幅胡床图像。在北齐画家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中,一名文士坐在胡床上,右手握笔,左手扶着书卷,正在审读。由此可以看到南北朝后期,胡床已经从武将的“专座”进入了士人的创作空间。胡床在魏晋南北朝的流行,不只是为日常起居增添了一件家具这么简单,它的背后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化,本质上,这是一场日常的革命。
唐代前后,由于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空前高涨,胡床进入中原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隋代,胡床改名叫交床,但在唐代还是沿用的“胡床”这一名称。《旧唐书·张亮传》载:“亮素怯懦,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而唐朝许多诗人如杜甫、王维等都有关于胡床的诗句,我们可以想像出大唐文人墨客对胡床的熟悉和爱好程度。杜甫《树间》云:“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王维《登楼歌》亦云:“王畿郁兮千里,山河壮兮咸秦。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这些都可以说明,胡床在唐代使用已经比较普遍。
2019年10月,武威南山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我们现如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胡床实物。这件木质胡床折合长50、宽43厘米,整体呈“马扎儿”形,由四根横向的木棍和四根纵向的木棍组成。四根纵向的木棍呈“X”形两两交叉,交叉点以铜钉固定,可以扭转折叠。两端连接有四根横向的木棍,横木两两平行,一面横木列有穿孔,孔内穿有绳缘,撑开可作床面使用。在横木的两端以及纵木的交接处,包裹有素面铜片,以加固胡床。在纵木的内外两侧,则用数枚小铜钉铆钉有连枝卷草状铜片作为装饰。慕容智身为武将,官居左玉钤卫大将军,其慕葬中出现的胡床,应当是他生前行军打仗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战备之一。
胡床在宋代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马扎只能坐,不能倚靠,于是在北宋时期,就给胡床添置了靠背和扶手,于是,可以倚靠的“交椅”应运而生。有元一代由于存续时间较短,坐具方面还是继承了宋朝的特点,胡床广泛应用开来。明清两代,交椅的制作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样化起来,圆背交椅成为了最基本的形制。时至今日,“马扎”依旧以其方便实用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小憩的必备之品。
胡床的出现,是坐具的一次革命,它的可折叠性改变的不仅是形态,而是让坐具走出户外,成为随身携带的坐具。它对于改变中国人几千年席地坐起居习俗功不可没,亦成为中国人高坐的起点,更亲切地融入汉文化,让千年以后的我们都习焉不察。
作者:俞丹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来源:武威日报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