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中的武威风貌

发布时间:2021-03-1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西北国防地位愈加凸显,“建设西北已为全国一致之主张”,“到西北去”成了当时中国上下颇为响亮的口号。政府各级官员、社会各界知识分子,纷纷以官方或个人的名义深入西北地区考察游历,并撰写了大量的旅行记,从不同角度记述了近代西北的各项面貌,高良佐的《西北随轺记》便是其中的一部佳作。
一、高良佐与《西北随轺记》
      高良佐(1907—1968),字梦弼,上海松江人。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编纂委员会编辑处处长等职。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中央监察委员张继等,奉派赴陕西参加黄帝陵民族扫墓大典;其后,邵元冲作西北考察,高良佐一路随行,凡沿途所见所闻,皆笔之于书,在当时各大报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汇集为《西北随轺记》一书,于1936年由建国月刊社在南京印行,198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据此影印。200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雷恩海、姜朝晖点校本,是“西北行记丛萃”第二辑中的一种;该书以建国月刊本为底本作了校点,并在前言部分对本书的形成、内容和价值作了简要评述,足资参考。
      《西北随轺记》凡十章,即《民族扫墓》《陇东之行》《兰垣花絮》《青海之行》《河西之行》《关外之行》《关外归来》《塞北之行》《河东之行》《南归纪程》,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的历史地理、关隘要塞、风景形胜、社会文化、风俗教育诸项,皆有较为翔实的记录,是我们了解近代西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武威三日”
      据载,高良佐一行于四月二十五日自西安启程,五月二十三日到武威,二十六日下午离开西去。《西北随轺记》中的第五章《河西之行》“武威三日”一节,即是根据其间的调查资料,并参诸史志而写成的,不仅全面记录了当时武威的社会情状,也体现了作者的撰著原则和思想情感。
      高良佐十分留意地方历史沿革、关塞形势、名胜古迹,“以见古代西北之大势”。“武威三日”一节,开篇即记禹贡以来直至民国时期武威的政区变迁、地理四至以及山川要隘,以说明武威历史的悠久辉煌和地理的重要性;又引清人张玿美《天梯山》诗,以志武威山河的壮美和风光的秀丽,从中略可见作者的文史素养,以及他的著述风格。
      作者“于先哲之伟绩,古代之艺术,尤为致意,考证研讨,不厌其详”。本书记载了武威遗存的《唐弘化公主墓志铭》《青海国王墓志铭》《慕容明墓志铭》《安乐王墓志铭》《毛史君墓志铭》《康使君墓志铭》《西夏天祐民安碑》《元高昌王碑》等碑铭,以及大云寺、清应寺、关帝庙、雷坛、鸠摩罗什寺等古迹,足见武威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作者也希望借此“唤起国人民族历史之精神,充实民族生存奋斗之力量”。
      作者特别注重对当时武威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的记录。如记市政:“道路整齐,市面繁盛”,“道上行人皆衣履整洁,雅有南人好修饰之概。街道两旁有人行道,植杉,高可四五尺,青翠宜人,整齐美观,饶有近代市政之规模”,“如游五都之市”,令人精神振奋;记人口,不仅确切记载了当时的户口数,还对农民作了详细分析(如农民种类、土地分配、农产物、畜牧业等);记商业,则涉及商帮(如山西帮、山西帮、本地帮、冀鲁豫帮等)、货物的输入输出等;记财政,则于税收、教育经费言之特详。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每年外货输入量、教育经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况等情形,列表统计,“藉便省览”,体现了其科学严谨的态度。
      作者也注意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一般农民,大抵仅从事其本身之作业,别无副业,故遇丰则谷贱伤农,遇歉则所获甚微”;烟土是本地的主要输出货,“前八九年烟价甚昂,故民间经济较裕,尚有购买力,往来各货,亦能畅销,而街市颇见繁荣。近三年来,烟土滞销,农村破产,商货积滞不行,各家赔累不堪,因之金融枯竭,衰落之象日著。且商家除山西帮,每家资本一二万元不等外,余仅数千余元之资本而已。金融基础薄弱如彼,农村之衰落如此,虽市容整齐,实有外强内干之势”,这些都是值得忧虑的问题。
三、小结
      总之,“武威三日”较真实地叙述了1930年代武威的社会风貌,并对武威存在的社会问题有所揭露;而对武威地理地貌、文化遗存的描绘,见微知著、生动出彩,颇有山水游记的韵味。从行文来看,作者对国家浓烈的热爱之情,对贫苦人民朴素的怜悯之情,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记录,来激励国人,可谓用心良苦。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个人条件的制约,作者侧重于材料的记录,而对于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决对策则显得不足。(杨琴琴)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