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民国名人笔下的凉州

发布时间:2021-07-08      
       民国时期,对凉州文化的研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梁启超、陈寅恪等学者对凉州文化的研究主要通过史籍和前朝学者的研究著述,他们精熟古代历史文化,在浩瀚的史籍中,目光注视到了地处西北的凉州,敏锐而审慎地判定曾经显赫辉煌的凉州及其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原文化。另外,优秀的凉州籍学者及其著述,也成为他们追慕和研究的对象。
       在二十世纪,对凉州历史文化给予极高定位和评价的学者是陈寅恪。他是中国近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学者。
       1940年,他在云南昆明青园学社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这本书包括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出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种族与文化的界定、胡化汉化的实质等问题的高标卓识。在这本书中,陈寅恪先生对凉州历史文化进行了非常高的定位,提出许多了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观点。
       笔者初步、粗浅地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五凉文化是隋唐制度渊源之一。该书写道:“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二是五凉文化承前启后。该书写道:“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三是凉州保存了中原文化。该书写道:“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河陇一隅所以经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之乱世而能保存汉代中原之学术者……当中原扰乱京洛丘墟之时,苟边隅之地尚能维持和平秩序,则家族之学术亦得藉以遗传不坠。刘石纷乱之时,中原之地悉为战区,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时既久,其文化学术遂渐具地域性质,此河陇边隅之地所以与北朝及隋唐文化学术之全体有如是之密切关系也。”四是阐述了繁荣浑厚的五凉文化。该书写道:“凡河西区域自西晋永宁至东晋末世,或刘宋初期,百有余年间,其有关学术文化者亦可窥见一二。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打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又张轨、李暠皆汉族世家,其本身即以经学文艺著称,故能设学校奖儒业,如敦煌之刘昞即注魏刘劭《人物志》者,魏晋间才性同异之学说尚得保存於此一隅,遂以流传至今,斯其一例也。若其他割据之雄,段业则事功不成而文采特著,吕氏、秃发、沮渠之徒俱非汉族,不好读书,然仍能欣赏汉化,擢用士人,故河西区域受制於胡戎,而文化学术亦不因以沦替,宗敝之见赏於姚兴,斯又其一例也。至於陇右即晋秦之地,介於雍凉间者,既可受长安之文化,亦得接河西之安全,其能保存学术於荒乱之世,固无足异。故兹以陇右河西同类并论,自无不可也。”五是姑臧城的建筑格局影响了北魏及隋唐都城的营建。该书写道:“前后凉之姑臧与后来北魏之洛阳就宫在北而市在南一点而言,殊有相似之处。又姑臧本为凉州政治文化中心,复经张氏增修,遂成河西模范之城邑,亦如中原之有洛阳也。” 陈寅恪先生关于凉州历史文化的这些论断,深深地影响着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凉州文化研究,这些论断被后世学者在研究凉州文化时常常引用。同时,也作为新的研究课题,继而展开系统、专题的研究。
       在民国大家中,梁启超也曾关注过凉州。他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924年2月,他在《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一期)发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这篇“十日而成”的文章,“以研究学者产地为主”,在“以行政区域分节”一章中论述“甘肃”时指出,“甘肃与中原窎隔,文化自昔朴僿,然乾嘉间亦有一第二流之学者曰武威张介侯(澍)。善考证,勤辑佚,尤娴熟河西掌故。与段茂堂、王伯申、钱衎石诸人皆友契。”张澍是清朝凉州府武威县人,嘉庆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广西、贵州、江西、四川等州(县)令,曾主讲兰州兰山书院、汉中汉南书院,晚年辞官后卜居西安,著述颇丰,刊有《西夏姓氏录》《续敦煌实录》《凉州府志备考》等。他既是乾嘉学派的中坚力量,也是凉州文化研究的开创者。梁启超虽然未把张澍列入王引之、阮元、钱仪吉等乾嘉名流,但他简练、中肯的评价不仅总结了张澍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主要特点,也总括了有清一代,甘肃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人物就是武威人张澍。
       民国总统徐世昌是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长于史学,也曾关注到乾嘉时期武威籍学者张澍。民国三年(1914),徐世昌任清史馆总纂,与门客僚友吴廷燮等编纂《清儒学案》。这是一本学术思想史专著,仿《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的体例与宗旨,详记清代学术情况,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张澍被列卷一百四十二,在徐松(星伯学案)之后,钱仪吉、钱泰吉(嘉兴二钱学案)之前。在“介侯学案”中,徐世昌称赞道:“乾嘉之际,考据之学方盛。陇西僻远,传人较稀。介侯崛起,以博洽名,著书宏富,为边方之杰。”“介侯学案”还新撰有张澍小传,收录了《小序翼题辞》《说文引经考证序》《姓氏五书总序》《司马法序》《辑世本序》《与王伯申侍郎书》《与臧在东文学书》《与钱衎石郎中书》《庸蜀羌髳微庐彭濮人解》《鲜原解》《鬼方解》和《养素堂文集序》等。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在少年时曾阅读张澍辑撰的著述,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埋下了一粒学术的“种子”。在1915年刊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鲁迅写道:“幼时尝见武威张澍所辑书,于凉土文献,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而会稽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乃创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累为一帙。”可见,鲁迅是曾阅读到张澍所辑凉土文献后,萌生了辑撰家乡会稽郡古史地文献的意愿。同时,也足见张澍著述流布之广,影响深远,在辑佚方面有独到的特点。
       民国时期,对凉州文化给予关注的还有向达、夏鼐、阎文儒、李德贻和明驼等。向达、夏鼐和阎文儒于1944—1945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武威境内的史前遗址和墓葬进行考察,发掘了位于今凉州区新华镇磨嘴子附近的唐代吐谷浑墓葬群。夏鼐和阎文儒到民勤县,考察三角城、连古城,发掘属于史前时代沙井文化的古墓和黄蒿井的汉墓。李德贻著有《西北地旅行记》,详细记述了1934年7月26日至8月6日,途径武威时所见的山川、风物。明驼于1933年夏天经兰州游历了河西各地,后来撰成《河西见闻记》,其中“镇番种种”“过古浪峡”两节专门记述这一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在武威各地的所见所闻。这两本书是研究近代时期武威经济社会,以及民情风俗的重要资料。
       在近代,国内出版界也翻印出版了不少武威籍学者的著述。如1912年广益书局出版了张澍编撰的《诸葛武侯兵法》2卷,1918年江左书林编印了张澍的《诸葛武侯全集》,1926年中原书局编印了张澍的《诸葛忠武侯兵法》,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澍补注的《世本》,并将张澍纂撰的《西河记》《凉州记》《凉州异物志》等收录入《丛书集成初编》出版。这些著作的发行,为后世学人研究凉州文化及张澍治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囿于笔者接触到的资料,还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概括、总结民国时期学术界对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全貌。但是,陈寅恪、梁启超等史学大家的研究为后世学者研究凉州文化指明了方向,拉开了凉州文化研究的序幕。

       作者简介:柴多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著有《张澍》,参与撰稿《武威特色文化述要》《历代咏凉诗选析》《凉州文化概览》《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武威故事》《甘南故事》等,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周刊》《社科纵横》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