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威文庙,矗立着一块残缺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碑文详细记载了高昌王世系、回鹘族起源等事迹,让人们得以了解那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风云。
高昌位于吐鲁番盆地,高昌回鹘汗国的国王名为亦都护,即是幸福之主。1132年,高昌回鹘汗国沦为西辽王朝的附庸。1209年,高昌回鹘汗国脱离西辽统治,归附蒙古,跟随成吉思汗西征,其首领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仍被封为高昌亦都护。此后,玉古伦赤的斤、马木剌的斤先后为亦都护。忽必烈在位期间,蒙古王室争夺汗位的矛盾日益激化,西北蒙古诸王公开反对忽必烈,而高昌回鹘坚决支持忽必烈。1275年,反对忽必烈的蒙古游牧贵族都哇叛乱,他率领12万骑兵围攻高昌,当时的高昌回鹘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英勇不屈,后战死于哈密。火赤哈儿的斤之子纽林的斤朝见忽必烈,请求为父报仇。忽必烈赐予其金币数万,让他暂时留在凉州永昌府,等待时机。从此以后,历代高昌亦都护基本上以永昌为“治所”,而“遥领”原高昌王国境内的畏兀儿人民。元武宗于1308年任命纽林的斤为畏兀儿亦都护之职,并赐给他“亦都护”金印。1311年元仁宗即位不久,即任命纽林的斤为高昌王,又赐给他“高昌王”印。从此,开启了高昌王六十年的辉煌。
1318年,纽林的斤在永昌府去世,其长子帖木儿补化继位为畏兀儿亦都护、高昌王。1328年,元文宗将帖木儿补化召至京师,因功任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知枢密院事、中书左丞相、加太子詹事、御史大夫之职。其高昌王、畏兀儿亦都护一职由其弟篯吉担任。元文宗为表彰帖木儿补化及其祖先的功勋,诏命制作《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1331年,时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的虞集受诏撰文,帖木儿补化于公元1334年到永昌扫墓时立。碑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清朝时,此碑被当地群众挖出,上、下两段凿为碾磨。1933年秋仅存的中段又在当地出土,1934年由武威人唐发科、贾坛等移置武威文庙保管。
那么,篯吉之后,高昌王、畏兀儿亦都护一职由谁继承担任呢?
根据《元史•文宗纪》《元史•顺帝纪》 等史料记载,高昌王一职继任顺序如下:1332年,帖木儿补化的弟弟太平奴继任;1342年,太平奴之子月鲁帖木儿继任;1353年,月鲁帖木儿之子桑哥继任;之后,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有些模糊不清,大约是在1366年,不答失里继任,后来其子和赏继任。
由此,和赏就成为最后一位高昌王。和赏,亦作和尚,作为最后一位高昌王,他的去向又是如何呢?
答案就在明朝大学士宋濂写下的一篇文章中。宋濂在《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坟记》一文中,详细记载了和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原文如下:“公性警敏,能知时达变,幼亦绍王,封镇永昌。洪武三年,大兵下兰州,公赍印绶,自永昌率府属诣辕门内附,诏授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使司事,世袭其职。公乃开设官署,招集降卒数百人。会宋国公冯公胜奉勑征甘肃,命公移镇西凉,转输馈饷无乏,朝廷嘉之。不幸以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南京之寓舍,年二十有八。以十月八日葬于江宁县聚宝门外五里吕氏花园。”
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卷55》中也得到了印证:“洪武三年,故元高昌王和尚、岐王桑哥朵儿只班以其所部来降。”
这样一来,历史经过就清楚了。和赏自幼世袭了高昌王的爵位,镇守永昌府。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攻占了兰州,24岁的和赏率领部属到兰州投降明朝,被封为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使司事。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冯胜西征,和赏又奉命率部驻扎凉州,为西征大军做后勤供应工作。西征结束后,和赏回到南京,于洪武七年(1374年)去世,时年二十八岁,有一子两女。
和赏的去世,为元代至明初的“高昌王”画上了一个句号。
至于留在永昌府的高昌王后裔,他们在明初改姓,其“王田”部分保留,清代武威著名学者张澍的舅舅家就是高昌王后裔。
张澍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其父去世之后,写了两篇文章,追忆父母,即《先府君行述》与《先安人母氏遗事述》,后收于《养素堂文集》之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舅母去世,八岁的张澍曾跟随母亲到舅舅家去,他在《先安人母氏遗事述》中对这次经过说得十分详细:“澍八岁时,舅妗病亡,侍安人往吊。其居在北门外于家湾(后改为于家槽,当地人称张府),去城二十里所。即至,哭奠毕,舅氏留宿。一日偶与安人至后院,见中室设祖宗像,貌皆高鼻大颧,危冠珥貂,有书‘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者,有书‘佩金虎符大将军’者,有书‘佩三珠虎符大将军’者,如此凡数十。适舅氏幼子趋过,安人呼而止之,语澍曰:‘尔舅氏家在前朝通显,多以武功著,所藏诰命尚夥。今尔舅业农,田日废,诸子窳惰,家益落,虑年老,且抑郁,奈何?’言之泪缡缡下。”这里的“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指的就是帖木儿补化。《先府君行述》中有句话也印证了上述说法:“诰封儒林郎配张安人,家藏诰敕,本元高昌王阿而的斤亦都护之后,入明改姓张氏。”从这些记载中可知,部分高昌王后裔留在当地改姓张氏务农,张澍的舅舅家就是高昌王的后裔。
十一年后,也即嘉庆四年(1799年),张澍考中进士,再次到舅舅家探访,却发现舅舅家族人去屋空,已经十分衰败了。家族后人远去西域,原来留存的封敕诰命早已散失,一位六十多岁的舅氏疏侄,名国发,以卖豆腐为生,还请张澍吃了一顿豆腐。张澍感伤不已,写下《于家槽访舅氏后裔》一诗:“重来不见水云庄,竹树摧残屋舍荒。都护家声成幻梦,将军世业付寒螀。偷生不避壶蜂毒,娱老还炊豆腐香。嗟我谓阳何落落,西风吹泪九回肠。”
可见,高昌王后裔有些迁徙到新疆居住,有些仍然生活在原地,直到现在。至于永昌府高昌王后裔除了改姓张氏,是否还有其他改姓,不得而知。
历史的风尘已经淹没了曾经的辉煌,走近元代永昌府遗址,经过明、清两代几百年的沧桑,城内宫殿早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只是一片废墟。据了解,到解放初期,大元永昌府城垣还基本保存完好,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非常坚固。故城南北二里,东西一里半,城周七里。坐北向南,开南门一座,城南门额嵌有砖雕“大元故路”四个大字,笔迹苍劲有力。城内元代遗存有正钦宫,东为碉楼墩,西为皇姑墩,北为月墩,南有府城隍庙。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城垣被当地群众逐步拆除,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时,在故城遗址所在地永昌镇居民住宅区发现仅存几米长的一段城墙,残高约5米,厚4米。现仅存《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及其遗址。2013年,高昌王和西宁王家族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巍祁连,见证岁月沧桑;大元故路,往事已成云烟。惟有一块残碑,在默默诉说着六百多年前高昌王的故事。(文/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