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屠,读如朽储(xiuzhu),是汉武威郡所辖十县之一,以匈奴属王休屠命名的,也是汉初驻牧于河西走廊武威郡地匈奴族的通称。考《史记)、《汉书》称“休屠”,《后汉书》称“休屠各”,魏、晋称屠各”。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赶走月氏,占有河西走廊,老上单于派昆邪王理西,休屠王理东。《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威县,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潴野泽”休屠王占据了祁连山潴野泽的石羊河流域天然绿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国力强盛,在石羊河畔建城池修王宫,将匈奴祭天金人,从陕西淳化县甘泉山搬到休屠城。《汉书·匈奴传》:“明年春(元狩二年),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孟康注:“匈奴祭天处,本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击夺其地,后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像也。”汉逐匈奴后,以休屠王城置休屠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凉州卫休屠城”条:“在卫东北,汉县,属武威郡。因故休屠王城以名。”这就是汉置休屠县名的来历。
休屠县出现于汉开河西置武威郡以后,是为了统治匈奴降汉后留居故地的休屠王部众而设立的。《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休屠王被杀后,其太子金日磾年14岁,与母阏氏、弟伦没入汉,日磾在黄门养马,被武帝赏识,拜为马监,迁侍中,附马都尉,光禄大夫,并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赐姓金”。母阏氏教子有法度,病故后,武帝下诏将其像画在甘泉宫,题名:“休屠王阏氏。”日磾“七世内侍’,已经汉化。自此,匈奴之休屠王统已不复存在,但其部众仍在故地脱离匈奴统治,归附汉朝,以五属国处之。据《汉书·霍去病传》:“乃分处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颜师古注:“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又据《通鉴》胡三省注五郡,谓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也。故塞,秦之先与匈奴所关之塞。”陇西郡之塞外,主要指休屠王故地之武威郡,休屠王之降众因其故俗,当主要在此,并存其休屠国号而属汉朝。武威郡及武威、宣威县的设置和名称来历含义,也是为了统治世居这里的休屠王的降众。《汉书·地理志》:“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都尉,是汉朝统治属国匈奴降众的驻军首长,与后来的窦融出任张掖属国都尉同。这种军事建制,是汉武帝为通西域,隔绝南羌匈奴,对武威郡北部降服的休屠王部采取的军事管制。《史记》:“太初三年(前106年)伐大宛,置居延、休屠屯兵以卫酒泉。”这是为了防备休屠人袭击伐大宛的后方基地酒泉郡。
后汉休屠县仍属武威郡,晋县省入姑减。但从后汉到魏晋,武威北部仍为休屠部族的根据地,由于人口发展,逐渐汉化,被视为保边塞的一支重要力量。《后汉书·任延传》:“拜武威太守,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休屠、黄石,屯居要害,其有警急,进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东晋十六国前、后、南、北凉建都姑臧,在反抗后凉、南凉的暴政中,休屠人与汉人共同起义,患难与共。公元397年,后凉天王吕光连年征战,人不堪役。“时谷价踊贵,斗直五百,人相食,死者大半。”后凉散骑常侍,太常郭“夜烧洪范门,二苑之众皆响应。”凉人张捷、宋生等“招集戎夏三千人,反于休屠城。”公元407年,南凉王秃发檀兵败于夏主赫连勃勃及北凉王沮渠蒙逊,他惧怕东西夹击,“徙三百里内百姓入姑减,国中骇怨。屠各成七儿因百姓之扰也,率其众三百人叛檀于北城。事败,七儿奔晏然,殿中骑将白路等追斩之。”屠各成七儿及三百人,就是被迫迁入姑臧的休屠县(莽曰晏然)汉化了的休屠人。
汉置休屠县何在,据《元和郡县志》:“休屠故城在姑臧县北六十里,汉休屠县也。”这里正是武威市四坝乡三岔村,地处五涧谷水汇合处石羊河西岸,武威一民勤绿洲中心,水草丰美,草原辽阔西联永昌,东接河套,北抵民勤,南达凉州的通道,至今有“鸡叫三县明”之称。旧有古城遗址,有内城外城两个城。据《武威县志·古遗址》:“三岔堡城位于武威四坝乡三岔中学所在地,仅存城基痕迹,城呈长方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400米,残高3米,出土有金耳环,钱币、汉代瓦当等。据专家研究为西汉初匈奴休屠王筑休屠城。”周围之下双寨,半截墩滩至双城堡,皆布有汉墓群。休屠王在这里修王宫建城堡,深得交通、水利、畜牧生产之便,堪称为统治匈奴休屠诸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从三岔堡西行16里是双城堡,这里是休屠王掌管匈奴畜牧业的马城。马,在汉代是匈奴主要的战争和交通工具。休屠王城是离不开战马的,因此设了马城。《水经注》:“姑臧城西有马城,东城即汉休屠故县。”以休屠城为中心的这块美丽富饶的草原,从西汉至魏晋一直是休屠与汉族团结和睦“夷汉杂处”的耕牧之地,有“凉州之畜天下饶”之称。清乾隆西宁道杨应琚,对姑臧至休屠的景物,抒发在《凉州怀古》一诗中“休屠城古狄台新,小雨朦朦浥塞尘。神鸟至今留废县,灵池作伴继前人。水从潴野千渠润,柳旁莲山几树春。二十二门犹在否,贤于内郡吏民亲”。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