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故事 | 张澍发现西夏碑
发布时间:2021-02-22
清代嘉庆年间,武威籍学者张澍在凉州城大云寺发现了一块被史学界称为“天下绝碑”的石碑——西夏碑。
张澍(1776—1847),字伯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四川、江西等地知县,并先后任教于兰州兰山书院、汉中汉南书院。他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著有《姓氏寻源》《姓氏辨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诸葛忠武侯文集》等。他发现西夏碑的大云寺,始名于唐武则天时。武则天信奉佛教,曾令两京及天下诸州俱建大云寺,凉州即把前凉张天锡所建的宏藏寺改建为大云寺。元末,大云寺毁于战火,明洪武时由日本沙门志满募化重建。每至傍晚,寺内传出清越的钟声,与周围景色构成一幅“大云晚钟”美景,为“凉州八景”之一。
这一年秋天,回到家乡的张澍约请同乡挚友郭楷何承先、张美如等到凉州城东北隅的大云寺游玩。张澍等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院深处。突然,张澍看到眼前有一座四面被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好端端的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张澍好奇地询问寺里的住持,住持悄声细语地说:“这是一座碑亭,里面有一块石碑,无人识得上面的字。传说,凡是打开这个封砖的人就会遭到风雹之灾。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座亭子半步。”出于好奇的天性和对古碑石刻的特殊偏好,张澍遂向住持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张澍还并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祸,全由自己承担,绝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再三恳请下,住持总算答应了。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了出来。这就是被史学界称为“天下绝碑”的西夏碑。
西夏碑的发现,令张澍激动不已,在其撰写的《书西夏天祐民安碑后》中写道:“此碑自余发之,乃始见于天壤,金石家又增一种奇书矣!”从此,张澍开始了对西夏历史的探索和研究。张澍原本计划编撰一部西夏史,可惜一日和朋友们去城北郊的松涛寺避暑,家人将其“六巨束”草稿误认为废纸烧毁。这给他以沉重打击,从此他不再编写西夏史。直到晚年编纂《凉州府志备考》时,作《西夏纪年》两卷附录于后。同时,还从姓氏的角度对西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写成《西夏姓氏录》,作为“姓氏五书”之一《辽金元三史姓氏录》的附录。
西夏碑的大部分篇幅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大意是:印度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奉安舍利,武威郡塔即其数也,自周至晋也有一千余载,中间兴废,经典莫记。前凉张轨修建宫殿,正修在此塔遗址之上。到张天锡时,宫中多现灵瑞,张天赐很诧异。有人告诉他:宫殿修在了阿育王造的故塔基上。张天赐遂舍宫置寺,复建其塔。传至西夏,古塔已倾斜,正要加以修缮,当夜风雨大作,周围的人听到斧凿声,第二天一看,宝塔已直立如初。寺塔也多次显灵,如西羌人攻凉州城时,夜里亦有雷电,在昏暗中,塔上出现神灯,光焰万丈,吓退了敌兵;北宋和西夏交战时,西夏王到寺内祈祷,每战必胜;1092年,凉州大地震,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惨重,寺塔严重倾斜,摇摇欲倒,西夏崇宗下令修缮,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修复之际,寺塔神奇地自行复位,直立起来。西夏朝野一时大惊,于是皇帝和太后下诏重修寺塔。工程竣工之后,刻石树碑,颂扬寺塔的灵瑞和西夏王朝的功德。(柴多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