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西夏文化 >

西夏时武威的陶瓷制造业

发布时间:2023-03-31      

 西夏时武威的陶瓷制造业非常发达。在距武威市城南25公里的古城乡上古城,包括现在的上古、八五、上河三村,是当时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古城瓷窑)。创于何时,史无记载。从塔儿湾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灰陶可知,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制作陶器了。1987年,上古村出土了一件瓷残碑碎块,上刻永隆元年(680年)字迹,永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说明在唐代永隆年间这里已开始了制瓷业。

 宋代,武威由西夏统治。这个时期是中国陶瓷业的创新、发展、繁荣时期,和它邻近的国家辽、金制瓷业也十分发达。在这些国家的影响下,西夏王朝也建立和发展了西凉府(今武威)上古城为基地的制瓷业。

 上古城即今日凉州区古城乡上古村。古代上古城建有两座城,一为窑城,一为云城。杂木(杂玛)一干渠贯穿东西,河之南为窑城,河之北为云城。窑城又分上窑城与下窑城,专门烧造瓷器,一直延续至今。云城是商业贸易城,主要进行商业贸易与瓷器批发销售。相传古城最发达时期建有瓷窑48座,每日烧窑的烟雾滚滚上升,集于城镇高空,烟像云朵一样笼罩于整个城镇上空,故名之为云城。

 20世纪70年代,属上古城地区的塔儿湾庄第一次发现了一件白釉褐花牡丹纹瓷瓮,瓮腹下部无釉处墨书西夏文草书,意为第五号瓷瓮。说明那时已有专门机构管理瓷器生产,并派有文化的人按器物大小分类编号经营。70年代陆续出土了许多盘、碗、杯、瓮、罐、扁壶等瓷器。有些专家认为是元代的,也有专家说是西夏的,众说不一。1984年,武威地区组织了文物普查队,经普查论证,认定塔儿湾出土的是西夏瓷器。

 1992年秋,当地群众在塔儿湾修建村校,修整地平时又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残破瓷器与死人骨架。所以,瓷器都是人为打击而碎,人骨架均无头,有的仰卧,有的侧卧,有的倒立,横七竖八躺于地下。房屋却被大火烧毁,梁柱、檩椽木炭深埋地层1米以下,崖头剖面清晰可辩。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在此发生过一次大的战争烧杀,死者头都被胜利者割去邀功请赏,器物被打砸一空,最后一把火烧而尽之,真是彻底的抄家灭族啊!

 我们经过清理,出土的瓷器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前所未有。特别是一些黑釉剔花瓮、罐,体积之大,质量之好,国内罕见。其中,有一件黑釉瓷瓮腹下无釉处墨书有“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字样。光定是西夏第八代皇帝神宗嵬名遵琐的年号(公元1211—1223年),嵬名唐赐姓为李,史书写为李遵琐。通过这一最新发现,说明塔儿湾出土的瓷器均为西夏瓷器。

 上古城瓷窑规模大、分布广,近几年笔者进行了多次考查,从东到西长达十华里的地方都有西夏瓷窑遗物散布,在田头地埂、道路渠溪、山坡崖头都有西夏瓷片、瓦砾和一些窑具遗留。群众堵坝,修渠壘地埂,无处不用遗弃的西夏瓷器残片及窑中支垫,一些渠沟中随手一捧都是西夏时不同器皿的碎片。70年代,平田整地前,八五黄家庄、地头西夏残瓷堆集如山。人称瓦渣榾堆,在平田整地中被垫于深沟。有些地方成堆成片深埋地下达四五米厚,还有的地方叠压厚度在十米以上。从上古村(黄家庄、杂木寺兰家庄)到上河塔儿湾二沟口约十多华里的地方都有西夏瓷窑遗物。据当地村民说:甘沟山上有一座瓷窑被山上流下的雨水冲塌半边,露 出一窑黑釉瓷碗,每年上山种地秋收时,他们就取出窑中碗,用衣襟抹抹,吃饭喝水,吃完一扔了事。说明西夏瓷窑在这一带分布很广,不但在平地、沿山一带有,而且在高山岭头也有。上古村村民就住在窑城瓷片堆上,他们在建房、挖窖、修渠时,常有大量瓷片出土,有的人家宅屋十米以下都是瓦渣片。

 西夏时,上古城有如此多的瓷窑在烧制瓷器,那么它是如何销售的,销往何处?据当地老人讲,上古城的两座城分工很明确:窑城是专门烧制瓷器的,云城是专营商业贸易 的。云城开东门,一条街,街内有巷道,巷内有各种店铺、饭馆、小吃小喝、庙宇集市。凉州城里有的它都销售。有些店铺专门销售瓷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这里远方商客络 绎不绝来购瓷器。赶马车的、摇牛车的、骑毛驴的、跨走马的、拉骆驼的都夜进日出,满载瓷器而归。有黄渠的、古渠的、民勤的、永登的。总之,十乡九区的都有。大店小店人挤车涌,铁匠炉前挂掌牲口排队等候。小吃小喝坐无空位,繁华程度可以想象。西夏时其它州县瓷窑甚少,各个地区都来西凉府批发瓷器。除供河西地区外,额济纳旗的黑城和青海的西宁、乐都以及蒙古等地,都来西凉府拉运。

 古城瓷窑除生产日用生活器皿外,还生产大量的陶瓷建筑材料。如平板槽瓦、弧形小白瓦,脊饰、吻饰、吻兽,大型怪形脊兽等。有的和宁夏帝王陵出土的同一规格,同一类 型,这有可能是从西凉府运去的。

 下面介绍一下西夏瓷器的制作工序和制作技术

 一、瓷窑的形制及用料

 西夏窑的形制与辽金磁州窑和中原陕西一带窑的形制基本一致。上古城瓷窑代代传承,明清时期还保留着西夏时的风格,至今还保存着清代的一座窑,长5.8米,宽5.8 米,高6.5米。烟囱从后背墙底部通过,长4.8米,宽4.5米,高8米,窑门2米,宽1米,均用土坯砌成。窑墙壁厚90厘米,墙两侧烟道高80厘米,宽40厘米。火堂呈长方形,长4.0米,宽1.2米,深1.6米,斜坡式,灰道长10米,便于清灰时行走。古城瓷窑在西夏时已开始用煤烧窑。1992年,我们清理塔儿湾居民居住遗址时发现了煤及烧煤用的炉子。高岭土、冶炼金属的钳锅等。煤是本地所产,距窑口近者数百米,远者上千米。

 另一种烧窑原料是木柴。当地山上盛产树木,尤其在八九百年前的西夏时期,原始森林就在村寨左右。50年代在这里的沟渠边沿上还有原始大树。当今有些山坡百年树根犹存,烧窑用材,可以说取之不尽。

 制作瓷器用的是高岭土。本地山中出产,色白而耐高温。经有关部门化验是我省较好的耐火材料之一,可耐1200摄氏度的高温,近几年瓷窑倒闭,窑匠依靠卖耐火土赚点钱,远销省内外。

 二、坯体的制作

 根据古城瓷窑的出土文物看,坯体成形有四种方法:一是轮制法;二是模制法;三是泥条盘筑法;四是杆皮制坯法。

 (一)轮制法  通过手摇转轮盘拉出器物雏形。古代带动轮盘有几种动力,一是畜力;二是水力;三是人力,包括自身脚踏转轮。

 古城瓷窑的传家技术就是手摇转轮。其原理是由一人摇转摇杆,带动转盘传带,使工作转盘匀速运动,技工将瓷泥拉成雏形。其方法是:先做一凸柄地盘转轮,紧靠转轮设带轮,带轮略小于转轮。中间开孔,设转轴。转轮凸柄有孔,设垂直摇杆从孔中穿过。摇杆向上直通房顶梁檩,顶端装摇杆穿孔,摇杆从孔中通过,摇动摇杆,使转轮转动,带动工作轮盘,便可拉出各种形状的雏形。然后用刮刀削坯、定形、掏圈足,均在工作转轮上完成。有些较大、较高的器物可分二次、三次拉坯、粘接而成。如大盘口、高颈瓶先拉底体,然后再拉盘口部、尺寸大小相合为准,再用泥桨粘接而成。经修坯、晾晒干后入窑烧制。

 (二)模制法  用石膏做各种所需模具,刻好所用花纹字体,将瓷泥浆灌入,厚者多灌几次,薄者少灌几次,根据需要而定。灌好后在日光下爆晒蒸发。除去部分水分,脱离 模体后,取出,修削合缝线,晾晒干待烧。其特点是:花纹字迹一次成功,器物边壁均匀薄俏,大小一致。做扁壶人物家禽走兽用此法最佳。塔儿湾出土的瓷器上的人物动物就 是用此法制作的。

 (三)泥条盘筑法  做大型器物转盘轮难以成形,只能用泥条层层盘筑。其方法是: 先做好器底,再将瓷泥搓成条,然后根据设计形状一圈一圈的盘璧,边盘边用木榔头木板内外打拍平整,直到成形。若器体过于高大,可分段盘筑,二段、三段,待水份稍失,邦壁坚固后分段对接,接边中间夹一圈泥条,沾上泥浆,接好后拍打平整或修为堆塑纹饰。需要耳咀者可另行粘接。修坯、上釉晾晒干后入窑烧制,初做成不能爆晒。

 有的制瓷名家要做暗记,将动物、篆隶草书刻于木榔头或木板上,经砸拍便可留下印记,刻阴打出阳记,刻阳打出阴记。古城瓷窑出土的瓷器上就有梅花印记、圆点印记和九珍点印记等。

 (四)杆皮制坯法  将泥扞成泥皮,根据自己的设计创作方案经过裁、切、压、刺、粘接等工序制成,这种方法长短方圆扁等各种形状随手可得。此法多用于制茶壶。坯型制成后就是挂釉,将做好的瓷坯水分消失后,便可挂釉(亦叫施釉、上釉)。釉料是本地一种粘土。上釉时先将釉土化为糊状,器物大时,浇于内外,器物小时,可浸入釉浆内,并立即取出,若釉面不匀可补挂。挂釉时器物不能干透,否则,会起皮脱釉,严重者则泡坏泥胎。

 扁壶的制做法  扁壶的制作有三种方法:一是拉坯法。先用转轮拉好上下坯,然后粘合一起,再做口颈及足,粘接修坯成形,挂釉。需剔花者,画好纹饰,用铜、铁、竹、梯刀剔除釉子,烧造即成。铁刀剔刻有时会将铁分子留于瓷胎,经烧造反红,会留下铁红色痕迹。二是用模具制作法:将扁壶模做好后灌浆做出,薄厚自己掌握。还可将瓷泥按所需大小填于半个模中,用手将边缘挤压均匀,中空,薄厚合适时取出,再脱第二个,脱成后,两半相粘合,修坯即成。模制法的特点是薄厚均匀,耳、口、足花纹一次完成,制作快,效率高。三是杆皮制坯法。

 三、装饰技法

 武威西夏古城瓷窑装饰技法多种多样, 主要有白底画花、黑釉剔花、印花、椎刺纹、堆塑纹、点彩及开光刮釉等技法。

 (一)画花  一般在白底上画出黑褐等各种颜色的花,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雁、鹅、鸭等动物。其方法是:先将器物素胎上挂白釉,在釉表画上各种花卉及动物。如果胎 体灰黑者,先在胎面涂一层白色化装土,遮盖胎体深色,然后画上各种颜色的花卉、动物,上罩透明釉,入窑烧制,即成白釉花瓷。古城的高岭土烧制后胎色较白,直接在胎面上挂白釉画花即可。也有部分则用白色化装土上罩层透明釉做成,如白釉天鹅瓮就是用此法做成,色泽闪光透亮。

 (二)剔花技法  剔花瓷是西夏瓷的代表作,在瓷坯挂釉后,画好所设计的花纹图案,用刀刮削去不需要的地方,烧制出来后黑白分明,反差大,使釉色与胎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装饰性强,艺术效果独特。

 剔花瓷、瓷罐,腹部多设缠枝牡丹,有的腹部开光剔刻折枝牡丹,花蕊均为柱头状,这与中原地带宋窑有同一特点。肩部开光一圈,剔二方连续叶纹,主体突出,用刀洗练,都是瓷器中的精品,在中国制瓷史上留下了重彩一笔。

 (三)化装土剔刻法  在青灰色胎体上涂上白色化装土,阴干后剔出花纹,再施以透明釉,烧出后剔刻掉化装土的部分,呈现出浅青色,剩余花纹为白色,表白相间,给人 一种温文清秀典雅之感。古城瓷窑仅发现过几块残片,胎质反红,也有其独特之色。

 (四)点彩  多在白釉、浅色釉上用圆点点出各种图案,古城窑以梅花点、四星点、七星点、九珍点为主,九珍点最为常见,又称雨点纹,古城人叫九珍子。多点于盘、碗、碟底部与外边。其图形常常以三点为一排,每排点与另一排点空间相对应,每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三排点出后就是一个棱形四边形。

 (五)印花技术  重点用在模制上,先将花纹刻于模型,范出即成。

(六)隐形刻花  先在器胎上刻出所设计的花纹,然后用透明釉挂于上面,烧制成功后,釉下因光线照射,现出隐影花纹。武威出土的双鱼高足杯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给人一种清爽文静之感。

 四、四夏瓷器的烧制

 (一)装窑法  根据古城瓷窑的传统技术与出土文物的摞叠情况来看,西夏时装窑方法与现在基本相同,也是采用匣钵装烧,当地称笼子。匣钵有三种,大的口径40厘米左右,高约35厘米,主要装海碗;中等的口径在20厘米左右;小的口径在8厘米左右,无底,顶开小孔。匣钵装烧的优点是可以保护坯体,避免与明火接触,使坯体受热均匀,防止灰尘和杂物落到上面,影响光洁度。同时也是一种集装法,每一钵中可以叠摞许多,不易粘损,保证了数量和质量。

 (二)顶碗复烧法  用一个喇叭形支垫,盘碗的坯体施釉后,内底刮掉一圈釉,倒扣在支垫上,如此依次倒扣数十件,最后罩以桶状匣钵。顶碗复烧法支撑点都在圈足部位,是碗盘最厚重的地方,只要这一部位支撑住上面坯体的压力,保证烧窑的安全性,就可烧出比较精致的瓷器。另外复烧法坯体较轻薄,摞叠的器物也多于其它方法,还可以减少器物的变形和粘连。古城瓷窑曾出土过多件复烧支垫。

 (三)叠烧法  在坯体内底刮掉一层釉,将另一件外圈足刮釉或不上釉叠摞于上面, 依次摞叠,达到缸、盆高度时,倒扣缸、盆,不需匣钵就可烧出理想的瓷器。这样缸、盆底 不用刮釉,用支垫便可烧制。

 (四)小装大烧法  将小件器物叠摞于大缸、大盆中,上面再扣上同样口径的器物,为预防粘接,口部必须刮釉。这样即能多装,又使灰尘杂物落不上,保证了质量,增加了数量。

 (五)预烧  装窑后,首先要进行预热烘干,否则所烧器物内含水很多。高火烧时,含水多的器物内芯温度低于其表层,在高温中因冷热不匀,水分急剧外散而引起爆炸。所 以,在高温烧之前,必须先文火烘烧,等完全干透后,则逐步使温度升高到1200

 五、古城西夏瓷窑的产品种类

 近几年来,除古城瓷窑经省、地区在塔儿湾发掘、清理出了大批西夏瓷器外,在武威市境内的其它地方,也出土了许多珍贵的西夏瓷器。如:南营青咀喇嘛湾有一处窖藏出土了三十多件器皿。武威针织厂、原县招待所、建国街复兴巷、学习巷、文化广场、西郊林场、体校、响水河、韩佐五坝山、吴家井、祁连、永昌乡、张兴村及古浪县柳条河、西山堡寺洼等地都有大量瓷器出土。从上述地区出土的瓷器种类及色泽特点来看都属古城瓷窑的产品。

 总之,古城瓷窑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从颜色上分,大多数为白釉和黑釉两种。但通过窑变又产生了许多种色条,主要有绿釉、黄褐釉、红褐釉、酱紫釉、赤黑釉,还有少量的黄釉及在宋代才创新的名贵的茶叶沫釉和鱼肚白釉(天晴釉)。

 白色瓷器有:白釉天鹅瓮、白釉褐花牡丹瓮、白釉绿花牡丹瓮、白釉黑花牡丹罐、白釉高足碗、杯、碟、豆、盘、白釉棒垂瓶、酒瓶、尊、钵、玉壶春瓶、壶及白釉四系、六系瓮。

 黑、褐、绿釉瓷有:瓷瓶、单耳罐、又耳罐、扁壶、瓷壶、四系、六系瓷瓮、瓷挂钩、弦纹瓷瓶、瓷蒺藜、玉壶春瓶、酒瓶、大海碗、中、小海碗、坛、缸、盆、水龙头(首次发现)、流咀壶、花口尊、花口瓶、料、拔火罐、碗、盘、 碟、高足大、中、小海碗、高足碗、碟、盘、杯花口海碗、瓷灯等。

 黑褐绿、剔花牡丹瓷器有:四系、六系剔花牡丹瓮、剔花罐、剔花瓶、剔花坛、剔花扁壶、锤刺水波纹瓶。

 瓷建筑材料有:平板槽瓦、弧形小白瓦、吻兽、脊饰、怪形脊兽、塔刹、塔脊、筒瓦、宝瓶等。

 人与动物瓷有:小孩、猪、狗、羊。

 还有世界上最早的热兵器:瓷火蒺藜,为扁圆球形,直径18厘米,四周逆刺呈刺猥状,刺长2厘米,顶端开一小孔,孔径1厘米,可装火药与引火线。逆刺分上、中、下三层,上下各四个,中间8个,共计16个。里面为空心药室,可装小铜、铁块、火药,是当时杀伤敌军人马的有效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热兵器瓷炸弹。

 瓷窑具有:平垫板、支柱、托垫、圆柱垫、豆形垫。有的圆柱垫高25厘米,直径13厘米,匣钵等。

 六、西夏古城瓷窑的特点

 古城瓷窑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出土器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有些瓷器在国内乃至世界也是首次发现,特别珍贵的是出土了有记年的瓷器,对研究武威古城窑西夏瓷器提供了第一手实物标本,在中国瓷器研究史上是一重大贡献。

 古城瓷窑出土的四系、六系酿造瓮个体大,造型独特,国内首现。这种酿造瓮鼓腹、高颈、盘口、圆唇、颈微内收呈弧形,有浅罗纹,腹底有流孔,内挂满釉,圈足外撇,耳为宽带条楞状,专为悬吊而设。酿造瓮的发现,说明西夏时武威已开始酿造烈性白酒了。证明了敦煌研究院谢生宝先生的研究成果“武威在西夏时首先发明了白酒”的论述完全正确。

 生活用品以高足杯、海碗、扁壶、王壶春瓶及直腹棒垂瓶和碗、碟为主。颜色有黑、白、褐、赭石、茶叶沫和隐青色(鱼肚白)。茶叶沫和隐青色是宋时才创。说明西夏时古城窑也能烧出最精致的新产品,烧造技术已很发达。

 最能代表西夏瓷的花纹是剔花瓷。古城窑出土的比较多,有些特别精美。通过剔刻露出原胎体,现出设施花纹,使胎体白色与花纹黑釉色形成显明对照,颜色分明,反差强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代表西夏历史时期的时代产品。

 古城窑出土的碗不论白色、黑色都有它的突出特点。一般碗壁为直壁,外挂半釉,为圈足玉壁底和鸡心小底。足内由内向外挖, 低于碗底外壁。内底有些饰九珍彩点。海碗较多,有的体形大,碗沿做二垂沿;有的作佛八瓣,是典型的宋式造型,非常适用,又美观大方。

 高足碗、盘、杯、碟、豆多见,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特色,开创了高足器皿的发展和创新。扁壶在西夏时开始大量生产。它是党项族行军携带、马上驮运最理想的运水工具。扁壶有大有小,大者直径35厘米,小者直径8厘米。有印花、剔花、刻花。两侧壶脊有对称耳,腹上下为圈足,足为圆形或椭圆形,内外施釉。西夏始创,瓷釜内挂釉、外素面,锅 壁有二层沿。古城瓷窑烧制微泛铁红色,说明高岭土中含铁量较高。

 有些小油壶流咀下扁宽,上微圆,有明显的欧洲风格。有的玉壶春瓶、尊为花口,说明西夏人非常重视瓷器的口部艺术装饰,这些都是古城窑的重要特点。

古城瓷窑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了三泡台茶具。有托盘、茶碗、高足刮碗(盖碗)。说明“三泡台”茶具可能源于西夏民族,创于凉州。

 七、生产机构

 从古城瓷窑的出土文物看,西夏时瓷窑的生产机构已很建全,分工十分明确,工作井然有序,生产技术也很先进。    

 生产机构:虽西夏灭亡近千年的历史,但从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办法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在出土瓷器中可以看出与近代制瓷业有其共同之处。生产机构主要是:

 (一)探矿工  主要是将好的瓷土矿探出地面、供应制瓷。探矿的领班人,必须是一个经验丰富、身体强壮,能识别瓷土的好坏、矿脉的大小、深浅、脉络走向及挖的过深如 何留风道、以防断绝空气而丧生的技术人员。

 (二)粉碎工  瓷土挖出后有的松软,有的坚硬,由地面工人进行粉碎加工。当时主要靠人工砸碎后,用碾压、磨粉,然后用筛子、萝儿筛萝,粗者做缸、盆、瓮等粗瓷,细者做细瓷。

 (三)和泥工  瓷土筛箩后,根据所制器物大小粗细,分门别类和泥发酵,发酵时间越长,做出的器物越好。有的细料用水澄法,将粉碎沉淀坑中,沉淀数日,将上面细泥挖 出专做最高档的细瓷,沉淀渣泥还可做中等粗瓷。

 (四)拉坯匠  有两人组成,一人摇动转轮,转动工作轮盘;另一人将瓷泥拉成器物雏形、稍加晾晒,待失去部分水分,坯体坚固后,再进行修整、整形、挖足、做耳、粘接,完成坯体制作。

 (五)挂釉工  坏体制成后,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挂釉(也叫上釉)。釉子是用本地山土和成糊状泥浆,把做成的瓷胎浸入泥浆中, 挂上薄薄的一层泥浆,均匀为好,烧成后就是闪闪发亮的釉子。有些上半釉,有些上全釉,有些上内外釉。釉上好后,将肩部、圈足的釉刮去,以防入窑叠摞,烧造粘连损伤,大型器物将肩部刮去釉子。

 (六)配料师  专门配制彩色釉料。

 (七)绘画师  设计绘画各种颜色的花纹。

 (八)剔刻工  需剔刻花纹的器物上釉后,由画工画(划)好花样,再由刻工剔刻去不需要部分,烧出后釉胎分明。

 (九)晾晒工  将做好的泥胎进行翻转晾晒,待干透入窑。

 (十)烧窑工  将做好的瓷器按大小装窑,火候强烈处装大器物,火候弱处装小件。器物装满后,首先净手烧香敬窑神,然后点火烧窑。先燃文火进行烘干,两天干透后,再烧四五天逐步升高火温达1200。停火焖捂两三天后,打开窑门20厘米间方的孔,逐步散热,以防一次打开窑门冷空气突进炸裂瓷器,待温度降低后,开窑门取出瓷器。

 (十一)捡险组  古城瓷窑出土的不少瓷器上用毛笔墨书报废原因、编号、记年、某某人家瓮、某某人等,说明西夏时古城瓷窑管理制度严格,瓷器出窑后,就有专人检查验收。根据器物大小编号,把炸烂损伤的、不合格的产品当场提出,批写清楚(用西夏文)“此发孝酿造瓮、有伤、口邪(斜)、底歪、报废品”等。还有的用西夏文草书写上“第五”的编号。说明西夏人特别重视保证质量,严格地检查验收合格后,才可放入市场销售。

 (十二)销售组  古城瓷窑出土的不少器皿上写有订货人的姓名,如前面提到的黑釉瓷瓮上写有:“郭狗狗家瓮”,“芦五”、“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说明那时瓷器兴旺畅销,销售额高,不少人到厂家订货,销售者将他们的姓名一一记清,写于他们所订购的瓷器上,卖者、买者一目了然。

 西夏时古城瓷窑甚多,规模空前,货物还是供不应求,说明它供应地方之广,需求者之多。从而证明当时的西凉府确确实实是西夏手工业生产的中心。(孙寿龄

——原载于《陇右文博》2008年第1期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