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长廊 > 文学驿站 >

驼铃远去·胡人半解弹琵琶

发布时间:2024-06-24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占据了河西地区,汉武帝为解除边境的威胁,先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又派霍去病攻打匈奴,终于将其赶出了河西。随后,一条贯穿东西,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诞生了。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凉州成了这条商路上的重要城市。盛唐时期,凉州一度成为仅次于扬州和洛阳的经济中心,波斯、粟特、昭武等九姓商旅囤居于此,其中以商胡数量最为众多。因而,凉州不但是隔绝羌胡、守护长安的屏障,更成为多元文化交流汇聚之地。

(乌鞘岭古长城  刘忠摄)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诗人岑参出塞奔赴北庭,任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而早在天宝八载至天宝十载(749—751),他就曾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僚。此番二次出塞,途径凉州,在凉州节度使幕府中夜饮会友,写下了《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全诗如下: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

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

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

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的诗向来以“语调奇峻”著称。此诗共十二句,诗人在前六句采用顶针的写法,由月出城头引出凉州,由凉州引出琵琶,语调不断上扬,制造出一种节奏感,吟诵之时,这种感觉更为强烈,令该诗显得特别有气势。结合诗句来看,诗人首先以月光照亮凉州城这一意象,将笔锋对准入夜后的凉州,紧接着一句“凉州七里十万家”,显示出当时的凉州人口众多,繁华无比。而“胡人半解弹琵琶”,又体现了这里胡汉杂居,胡人能歌善舞,大多会弹琵琶的特点。且看,在皎洁月光的笼罩下,凉州城灯火辉煌,不时回响着琵琶的乐曲声,令人感受到祥和安宁气氛的同时,更体会到非凡的盛唐气象和异域情调。这几句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寥寥二十八字,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样貌。

下一句接续前句的“琵琶”,承上启下,由城中此起彼伏的琵琶声转到诗人所在的夜宴琵琶声。仿佛电影镜头般,从远景推到近景,带领读者快速领略了凉州的风采。然而,此时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不但令诗句节奏由快转慢,更在语意上发生了转折。凉州虽极尽繁华,却到底是西北边塞地区。于岑参来说,凉州终不是家乡,那满城繁华终究不属于自己。一曲琵琶夹杂着呼啸而过的风声,顿时令人想到茫茫戈壁与大漠,仿佛加重了身处异乡的孤寂与落寞。这种感受,虽只是一瞬,但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在极尽喧哗热闹之时,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感到孤独和伤感,似乎那些热闹都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然而,凉州毕竟是故地,岑参有很多故友在这里,比如高适、严武等人。想到和朋友们三五载未见,难得聚在一起,人生匆匆,这样的机会或许屈指可数,诗人的情绪便发生了转变。因此,他说“人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种及时行乐的态度,不但十分豁达,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境。此时正值大唐盛世,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即将前往北庭赴任的岑参,也感到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时代。于是,面对眼前的老友,岑参想说:让凉州馆的花门楼为我们作证,我们都要努力干出一番事业。

(武威南城广场  刘忠摄)

历史学家严耕望曾说:“唐人行旅所经之能详考者,莫过于玄奘与岑参。”在这首诗中,我们已然能看出端倪,诗人对于凉州城的描写,从“七里十万家”到“弹琵琶”,从“花门楼”到“斗酒相逢”,完全就是一首凉州的风物志。岑参两次出塞,前后共六年,留下八十多首边塞诗歌,其中有多首关于河西、关于凉州的诗作。于岑参而言,凉州是故地,是承载他友情与乡愁的地方,更是他得以寄托自己诗心之所地。同样是边塞诗,王昌龄是借景寓情,他则是以写景取胜;王昌龄是写意,他则是写实;王昌龄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他则是将景色描写得极尽细致,利用诗歌形式和语调上的特色,从视觉、听觉、感受等全方位地展现着边塞的风土人情,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强大、昌盛的唐朝。

(本文来源:《古诗词中的凉州》)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