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长廊 > 文学驿站 >

驼铃远去·紫骆载锦凉州西

发布时间:2024-06-25      

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元代诗人、文学家马祖常出使河西。

这是诗人第一次来到河西。河西走廊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让诗人流连忘返。他在公务之余,写下了不少诗歌,其中也描写了河西地区繁荣的商贸活动。如《河西歌效长吉体》一诗,对河西一带的风土人情、民俗风物进行了勾勒,形象而生动。诗云:

贺兰山下河西地,

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

却召瞿昙作夫婿。

紫驼载锦凉州西,

换得黄金铸马蹄。

沙羊冰脂蜜脾白,

个中饮酒声澌澌。

“紫驼载锦凉州西,换得黄金铸马蹄”两句,描写了河西地区繁荣的商贸活动。大意是,驼队载着美酒一路经过凉州向西而去,换回来的是黄金铸成的马蹄形的金币。

(冰沟河景区 刘忠摄)

那么,元代凉州的商业贸易情况究竟如何呢?元朝时期,统治者注重商贸,设立驿站,包括凉州乃至河西在内的丝绸之路贸易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河西地区物产丰富,除了粮食、畜牧产品之外,还有大黄、锁阳、甘草等药材以及食盐、硇砂、硝石等矿藏品。河西地区产盐,其产品价廉物美,畅销各地。

忽必烈继位后,选择以“务实”兴国,鼓励通商、减轻商税、保护商道安全、维护商贾资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包括凉州乃至河西在内的丝路贸易发展的内因。尤其是驿站制度的设立与推广,成为保护对外贸易的手段,对东西方之间、中原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凉州成为当时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地区性商业中心之一。

元朝时期,河西地区与内地商业贸易往来频繁,既有官方贸易,也有官民贸易与民间贸易。元朝时期的河西走廊,汉族、蒙古族、畏兀儿、吐蕃等民族在这里开展频繁的活动和贸易。这种贸易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以固定的形式进行,被称为“民族互市”。凉州是当时的河西政治经济中心,各族人民在凉州交流交往频繁,加深贸易往来。

“紫驼载锦凉州西,换得黄金铸马蹄”正是当时凉州商贸情况的真实写照。

(乌鞘岭长城 刘忠摄)

那么,马祖常究竟是何许人也?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他少年时候就喜欢读书求学,后来在蜀中名儒张摐门下学习。他不拘泥于书本,常提出不少质疑,很受老师器重。延祐二年(1315年),朝廷刚恢复科举,他就在乡、会两次考试时皆中第一。廷试为第二,“于是声震京师,出则群人争先睹焉”。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后授御史中丞官。元仁宗时,由于他“荐贤拔滞,知无不言”,多次因弹劾、举荐获罪,累遭贬黜,愤而辞官归乡。后来奸臣去世,马祖常又到朝廷任职,自元英宗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马祖常崇尚儒学,曾出资赞助光州郡守修孔子庙,又于淮南构筑别业,命名为“石田山房”,以耕读相标榜,教授《孝经》《论语》等。并建言:“国族及诸部既诵习圣贤之书,当敬事诸母,以敦厚人伦。”

马祖常广游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状况多有了解,留下了许多诗歌,存世有《石田文集》十五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总目》称祖常诗文“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诗多为送人赠答之作,山水诗脱于江湖派,对仗工整,隐约有田园之志。

至元四年(1338年),马祖常去世,享年六十。但他描述凉州商贸的诗词,流传至今,一直为人称颂。

(本文来源:《古诗词中的凉州》)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