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这座横亘于河西走廊的古老城池,作为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这里曾是烽烟与交融并存的边塞重镇,亦是驼铃与马蹄交织的丝路咽喉。祁连山的雪水自天际奔涌而下,在戈壁与绿洲间蜿蜒,滋养出“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传奇。
而诗歌的产生与发展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凉州诗歌的生长也离不开这片广袤的土地。数千年来,大量描写凉州的诗歌亦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这西北寒凉之地、卫士戍边之所,能将豪迈、哀愁、思念、旷达都融于己身的,“酒”便理所当然成了此处文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意象。从东汉贡酒到唐宋诗篇,从戍边将士的豪饮到南迁文人的遥望,凉州的酒,早已超越了杯盏间的酣畅,成为一部镌刻着边塞魂魄、山河遗恨与文化乡愁的史诗。
汉唐风华
凉州与酒的渊源,始于一颗颗晶莹的葡萄。东汉时期,凉州葡萄已作为贡品名动天下。曹丕在《凉州葡萄诏》中极尽赞赏:“甘而不饴,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这二十字,道尽了凉州葡萄的风味,也让西北佳酿从此与中原雅宴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时的凉州酒,是帝王案前的珍馐,亦是丝路商队囊中的至宝。驼队载着酒瓮穿越戈壁,酒香击透黄沙,一路飘向京城的朱门绣户。
唐代,凉州酒香随边塞烽烟一起升腾至巅峰。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以“斗酒相逢须醉倒”勾勒出幕府将士的豪情与盛世凉州的辉煌:弯月高悬城头,琵琶声碎夜色,七城十万家的凉州,胡汉杂处,酒旗斜矗。边关之中,王翰的一曲《凉州词》,盏中荡漾着生死场上的豁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酒色潋滟,琵琶声碎,催征的号角与赴死的决绝在杯中交织。醉卧沙场的将士,以杯中物消解“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酒不再是宴饮的陪衬,而成了将士与命运对饮的媒介。
唐朝的凉州酒,亦藏着对繁华易逝的隐忧。刘禹锡在《葡萄歌》中慨叹:“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斗酒换州牧的狂言,纵是对美酒的极高赞赏,却也难说是否暗含对功名如露的讽喻;而当战火真的撕裂盛世的伪装,元微之轻吟一曲《西凉伎》,恍然间看到繁盛时的凉州城——“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酒肆朱楼林立,胡姬当垆劝饮,胡腾舞者“筋骨柔”,狮子跃动“毛彩竖”,酒在此刻,成了王朝边疆的狂欢,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投射。但当盛世落幕、凉州陷落,再好的诗人也只能透过杯中的倒影,追思昔日的繁华、愤懑如今无可奈何的衰败。
宋人遥望
酒杯摇晃,辗转至宋,自“西凉府”之名从舆图上悄然隐去,凉州成了宋人心中一道永不结痂的伤口。胡宿诗中“一从天宝陷凉州,路绝阳关数百秋”的悲鸣,道尽宋人对故土的怅惘。
也许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无奈玩笑,宋人虽失凉州,却在诗中重构了一个诗意的边塞。诗人借酒遥思故土,也借酒梦回盛世。陆游在《感旧绝句》中自嘲:“葡萄一斗元无价,换得凉州也是闲。”——纵然斗酒价值连城,又岂能赎回沦陷的河山?刘敞以“汉时曾用酒一斛,便能用得凉州牧”讽喻官场乱象,又以“今看凉州若天外”道尽家国旧憾;辛弃疾的《赋葡萄》,则将这种遗恨推向高潮。诗中,友人葡萄架下“累累小摘便堆盘”的丰收景象,更衬出词人“喜君不酿凉州酒”的悲慨。一句“来救衰翁舌本乾”,字面是戏谑老迈,内里却藏着“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愤。酒,成了主战派壮志难酬的见证:南宋小朝廷的偏安一隅,让酒再不能激起沙场上战士的豪情,只能沦落为临安宴席上的风雅点缀,浇灌词人胸中块垒。酒中的凉州,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化符号,承载着宋人对汉唐雄风的追慕与对现实颓势的无奈。
明清余韵
明代的凉州因军事防御与屯田政策被重新赋予边疆要塞的使命,成为明王朝经略西北的“咽喉锁钥”。张恒的《凉州词》中,“垆头酒熟葡萄香”与“马足春风苜蓿长”并置,酒香与战马的嘶鸣交织,仍可窥见凉州昔日的胜景。然而,随着军事重心西移至甘州(今张掖),凉州的行政与经济地位逐渐式微,昔日的繁华市集“市日四合”凋零为戍卒屯田的军管重镇。万历以降,蒙古诸部屡犯河西,凉州频遭劫掠。此时的凉州酒,成为文人与戍卒凭吊山河的文化祭品:酒盏中倒映的,是汉唐雄风的残影,亦是明末边塞的苍凉挽歌。
行至清朝,文人谪戍西行,凉州酒成了孤旅中的知己。林则徐在贬谪途中写下“金碗葡萄漾曲车”,葡萄美酒映照着玉门关的杨柳,边塞的苦寒压不垮诗人的孤傲;张澍的“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更显旷达——酒,从功业的附庸变为超脱的媒介,而那句广为传唱的“琵琶且拢弹新曲,高调依然在五凉”,则恣意地展示着诗人对家乡的深切爱意。
今日的凉州,驼铃不闻,烽燧倾颓,但祁连山的雪水仍年复一年地滋养着葡萄藤蔓。那些曾被汉唐将士痛饮、被宋人遥祭、被明清流寓者独酌的酒,早已渗入中华文化的肌理。杯为砚,酒为笔,凉州的雄浑与温柔、辉煌与寂灭,都在诗词中酿得荡气回肠。当我们捧读“葡萄美酒夜光杯”,依然能触碰到千年前的月光。凉州之酒,终究酿成了中国文学最醇厚的一壶。
来源:武威日报
作者简介:何莹,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