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间,社会动荡,居住在今凉州区新华镇南营村青嘴喇嘛湾一带的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上山挖窑洞躲藏避难。有个姓梁的人家,凑巧挖中了一座墓葬。他取火一看,见墓中金碧辉煌,壁画满墙,随葬器物很多,除有彩绘的木俑、马、牛、骆驼等大批木器外,还有不少铜器和金玉珠宝,可谓琳琅满目,这就是轰动考古学界的弘化公主墓。自此之后,弘化公主墓便屡遭偷盗,此为弘化公主墓被盗说法之一。
(彩绘骑马俑)
阎文儒在《河西考古杂记》中对弘化公主墓葬的发现也进行了记述:“乡人云:‘同治时土人于此掘矿,发现墓砖,遂启之。见内有壁画,作人物等状。’即武威县志所云:‘公主出行图’也。”1945年,阎文儒与夏鼐在青嘴喇嘛湾进行考古发掘同乡人沟通交流时,就有了掘矿而顺势挖到弘化公主墓的这一说法。根据弘化公主墓葬地理位置及现状来看,墓葬在青嘴湾土丘陵之上,背靠高大的石山,南面墓门面朝大水河和冰沟河回流处的南营河。在距弘化公主墓葬下面百米处的岩石层下面,有古人挖煤的遗迹,可见掘矿是根本挖不到墓的。“同治时土人于此掘矿,发现墓砖,遂启之”这一说法客观依据不足。
1915年4月,弘化公主墓葬再次被当地民众打开,大量木器、陶俑、随葬品及墓志被掘墓者盗取,收藏起来,严密封锁。由于墓志上刻有“大唐弘化公主”的字样,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消息传开后,被当时的武威知县康敷镕得知。康敷镕,字陶然,四川南屯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学识渊博。得知此情况后,他认为凉州为西陲重镇,必有先朝石刻埋藏地下,吩嘱县商会会长贾坛寻访。贾坛酷爱金石,得知出土的是弘化公主墓志,立即乘车前往,寻得了弘化公主墓志,并将其载回放置在武威文庙保存。这次弘化公主墓被掘开后,当地百姓除掘取出墓志铭一方,还盗走了一部分珍贵的随葬品。武威文化名人李鼎超四处奔走,收集到了弘化公主墓葬中出土的唐三彩马、俑、白釉瓷壶等,后来将这些文物都捐献给了甘肃省博物馆。白釉瓷壶曾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中多次展出,并在出版的《甘肃省文物精品集》中收录。
(弘化公主墓出土男仕俑)
向达在《西征小记》中写道:1943年在西北考察,在武威文庙民众教育馆参观,看到“弘化公主墓出土马俑二具,亦在陈列室中,腿已断去,身尚完整,彩色如新”,“青海王墓出土二白磁樽,全体完好无缺,釉色甚佳”。使当时众多参观游客、文物爱好者、历史研究者,目睹这些唐代墓志铭、三彩马、白釉瓷壶等文物的文化艺术风采及价值,领略弘化公主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弘化公主墓志运回武威文庙之后,贾坛吩咐当地村民封闭了弘化公主墓的盗洞,加以保护。因此,这时候弘化公主墓葬的整体及壁画还保存完好,墓室内还保存相当一部分文物。
随后,在南营青嘴喇嘛湾又发现一座墓葬,出土墓志一方,志盖书“大唐故代乐王上柱国慕容明墓志之铭”。后被运到武威文庙收藏。
1927年的7.8级大地震,震中在黄羊河与杂木河之间的沈家窝铺至冬青顶一带。大地震使得安葬在凉州区新华镇青嘴喇嘛湾一带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遭到破坏,墓室被震塌多座。在严重灾情面前,国民政府无暇顾及墓葬的抢救性发掘保护,被震塌的墓葬先后遭到当地民众的私自挖掘。在挖掘的数座墓葬中有慕容忠墓,出土墓志铭一方,墓志由贾坛移置武威文庙保存。
另外,被盗的还有慕容宣彻的墓葬,出土墓志一方,后由贾坛移至武威文庙保存。弘化公主墓葬和其他墓葬的发现以及多块墓志在今凉州区新华镇喇嘛湾的出土,揭开了唐代吐谷浑王族之谜。此后,通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及专家学者研究,可以证实这里曾是唐代吐谷浑王族的先茔。
(本文节选自《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研究》一书)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