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为官从政者必备的操守,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追求。《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廉”即廉洁方正,不掩恶行,使行为端正、不生邪事,于是国可守而民可治。
数千年来,敬畏权力、崇廉尚廉的思想传承不绝,诞生了许多融合着廉洁因素的文物。在历史悠久的名城武威,也有诸多的文物展现着人们对廉洁的一贯崇尚与坚守。
豸比君子,辨奸祛邪
在武威出土过多件铜质或木质的“独角兽”,其中一件出土于磨嘴子汉墓的汉代彩绘木质独角兽,通体红黑彩绘,头部有长尖角,作向前冲刺状,形象生动,气势威猛。这“独角兽”正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獬豸。
彩绘木质独角兽
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官方微博
据说獬豸类似麒麟,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故有“獬豸触邪”的成语。因为勇猛公正,獬豸成了“清平公正”的象征;又因其能抵御邪佞,所以通常将其置于墓葬门口作为镇墓兽,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武威出土的这件木质獬豸,雕刻手法简洁,造型处理大气生动,将神兽的忠勇性格和无畏气概展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汉代木雕艺术中的精品。
以铜为镜,规矩自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古代日常用来梳妆、照容的镜子,被赋予了反省自观、以知得失的寓意,古人借镜子的洁净光明,表达洁身自好、反省自观的规矩与志向,“明镜高悬”象征着公正廉明,也寄托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武威市博物馆内藏有一件汉代四神规矩铜镜,青铜质,圆形。正面平整光滑;背面正中有一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双边方框,框内篆书十二地支铭,间隔十二个小乳钉。外区环绕一圈铭文带,为顺时针方向排列的铭文隶书,缘边宽平,两圈锯齿纹,中间一圈双线斜折纹。
四神规矩纹铜镜
图片来源:武威市博物馆官方网站
四神规矩镜广泛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其主要特征是在装饰花纹中间,有规则地分布着类似T、L、V字母状的花纹,此三种纹饰皆类似于木工用具的“规矩”,且排列规整严谨,故称之为“规矩纹”。武威的这件铜镜也具有相同的装饰,外饰四神纹样,秩序井然,美观大方。
“规”与“矩”都是做图的工具,“规”即专门用来画圆圈的圆规,“矩”则是一种标有刻度的折成直角的曲尺。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和“矩”后来便逐渐引申为规则、法度等含义。在镜面布设规矩纹,便是在提醒人们每日持镜时要检视自身,涵养规矩意识,不可忘记本心,放任自流。
观莲知廉,志高行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一篇名传千古的《爱莲说》,将“莲”这一植物与高洁君子、清廉正直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从此,“莲”便成了廉洁文化中永恒的象征符号。
青花莲池鸳鸯纹瓷碗
图片来源:武威市博物馆官方网站
出土于武威市凉州区窖藏的青花莲池鸳鸯纹瓷碗是一件元代的青花瓷器,其胎体洁白,内口绘卷草纹,内底绘莲池鸳鸯纹,外腹绘一周缠枝莲花,下腹绘莲瓣纹。青花色彩浓艳,莲花亭亭玉立,生动自然。
元代是青花瓷制作的兴盛期,元青花呈色浓艳深沉,清晰通透,“白地青花”的搭配清幽雅致,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手法。洁身自好的莲与素丽淡雅的青花融合为“青莲”,“青莲”与“清廉”,不仅同音,还有着同样的精神内核,正所谓“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廉润如玉,不染尘埃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蝉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意蕴:淡泊、高洁、坚贞、蜕变……它所寄寓的高洁品质、所昭示的生命价值历来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也折射出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
清白玉蝉
图片来源:“甘肃考古”官方微博
武威磨嘴子汉墓便出土有一件青白玉蝉,其玉质温润细腻,造型生动逼真,雕琢洗练娴熟,为典型的“汉八刀”技法,显示了汉代玉雕的高超技艺。
正所谓“玉蝉配高士”,玉蝉自商周起就作为佩饰,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这枚玉蝉,蝉头上穿有小孔,说明也曾做佩饰之用。晋代陆云《寒蝉赋并序》中论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历来文人咏蝉的作品,也多是借蝉的高洁隐喻对高尚人格的赞许。“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黍稷不享、饮露餐风的品性,使蝉成为了清风正气的代表。而玉,从远古时代起,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谦谦君子,比德于玉”,它被视为“仁、义、智、勇、洁”的象征,人们将各种美好的品质加诸其上。“玉”与“蝉”的结合,充分展现了古人对淡泊得失、廉正高洁品格的追求。
在武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声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当我们凝视它们、探寻它们时,仿佛能穿越时空,触碰到先贤们清廉自守、公正无私的灵魂。让我们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将廉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这些珍贵的精神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