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廷栋及其书写在河西走廊的三块石碑

发布时间:2023-05-12      

 在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敦煌,有三块石碑,都是清末官员廷栋书写。这三块珍贵的石碑,为我们研究清末河西走廊历史、敦煌文物流失保护的历史提供了重要金石资料。

 一、三块文物碑刻

 武威“晋筑灵均台”碑:在武威市海藏寺内灵均古台上立有一块石碑。碑文“晋筑灵均台”,题款“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之古台”,落款为“安肃兵备使者摄甘凉道事廷栋立”。石碑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廷栋书写,书法规整遒劲,很有功力。

 酒泉“西汉酒泉胜迹”碑:在酒泉市酒泉公园内也有一块廷栋书写的石碑。碑文“西汉酒泉胜迹”,题款“圣清宣统辛亥三月”,落款是“安肃兵备使者廷栋立”。石碑立于宣统辛亥年,即宣统三年(1911)。

 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碑1910年,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元箓(也作王圆箓)修建了一座集存残破佛像的泥塔,名为“千相塔(千像塔)”,塔前立有《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碑,碑文为廷栋所撰并书。“千相塔(千像塔)”于1951年拆除,石碑现藏敦煌研究院。

 碑阳面碑额为“永垂不朽”,碑文为《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落款为“安肃观察使者兼嘉峪关监督渤海廷栋撰并书;世袭骑都尉皖北李长龄监修;道人王元箓建;大清宣统二年(1910)岁在庚戌冬十月丁亥吉日辛卯立石;书记员于桂林、安应岱、刘肇基监造;南阳王占魁刊字。”碑阴面碑额为篆字“昭视后贤”,碑文为廷栋撰写的两首诗《敦煌千佛山咏怀两律》,落款为“遂安居士廷栋稿;男岳琇、(岳)珍勒石。”

 二、廷栋其人 

 那么,这个廷栋是何许人呢?

 廷栋(1866-1918),号云浦,镶黄旗人。他于1885年由副贡中举,官直隶州州判,1904年补授锦州知府,后历任安肃兵备使者、甘凉道道台、安肃道道台。廷栋在河西为官多年,所以在武威、酒泉、敦煌的名胜古迹书写三块石碑就不足为奇了。

 廷栋工书法,也善诗。其诗作“弱水西流出边汉,绿杨阴里系渔船。此乡鱼米堪招隐,到处莺花淡俗缘。杯酒园蔬村客醉,山桃溪柳暮春烟。何时解组来湖上,料理琴樽结数橼。”描述了黑河岸边古甘州的秀美景象。

 三、廷栋与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渊源

 廷栋还与敦煌藏经洞文物颇有渊源。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17号窟藏经洞。王道士徒步50里路,找到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并没有重视。1902年,王道士又向新任县令汪宗翰报告,汪宗翰带人查看后只是下令:就地锁存,由王圆箓看管。

 汪宗翰拿了一些写卷和绢画送给了当时的甘肃学台叶昌炽,叶学台马上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立即建议甘肃省局转运省城保管,但陕甘总督以经费紧张为由,拖而未办。

 1906年11月,王道士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一箱经卷,赶着毛驴行程800多里,奔赴肃州(酒泉),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廷栋反而埋怨道士所送写本的书法还不如自己的。当时在嘉峪关税务司有一个比利时人,回国前去看望廷栋,廷栋以王道士所送的写经数卷相赠。

 1907年3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来到敦煌,在师爷蒋孝琬的陪同下见到了王道士。5月,斯坦因以四块马蹄银的代价,买下了六千卷写本和画卷,装了满满24箱运走。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王道士又卖了一部分经卷。

 1909年,伯希和向罗振玉等中国学者请教,展示了部分敦煌写本,令中国学界震惊。罗振玉立即建议清学部给陕甘总督毛庆蕃拍发电报,将洞中剩余文物悉数收购并解运北京。

 毛庆蕃令廷栋行事,廷栋行文肃州知州侯葆文,侯葆文行文敦煌县知县陈泽藩。陈泽藩接到命令后,便会同王道士清点藏经洞文物。1910年5月,装着剩余8000件经书的共18只箱子,捆绑在6辆马车上,开始东行。途中,不断发生官员乡绅哄抢盗窃、押运人员监守自盗事件。历经磨难,残存的敦煌文物终于运送至北京。

 作者简介

 赵大泰,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编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主持完成省社科院单列课题2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