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阮咸琵琶

发布时间:2018-09-03      

阮咸琵琶

  琵琶是古代的一种拨弦的民族乐器。它有四根弦,下部是瓜子形,上部为长柄。按它的类别,人们常称曲颈琵琶和阮咸琵琶几种。
  曲颈琵琶起源于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故又名“龟兹琵琶”。它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盛行于隋、唐五代时期,是唐代坐部伎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曲颈琵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1975年春在扬州市邗江县杨庙乡蔡庄发现了一座五代杨吴时期的墓,出土了两件保存完好的曲颈琵琶,一大一小。大的为实用器,身宽约26厘米,长约60厘米,有共鸣箱;小的为明器,身宽19厘米,长55厘米,无共鸣箱。它们的下部呈扁平半梨形,上部为曲颈,指板四孔,弦轴四根,为配有拨子弹奏的四弦曲颈琵琶,它的发现,实为研究我国古代乐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阮咸琵琶,也称月琴,是由秦时琵琶演变而成。阮咸就是魏晋竹林七贤中的阮咸,他是一位音乐家,精通音律,善弹琵琶,经常把乐器当作消烦解忧的工具。他曾把秦时流传下来的琵琶加以改制,而成为一种新型的乐器,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阮”,即阮咸。1980年7月,武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城南15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清理唐代吐谷浑王族的几座墓葬时,在大唐故武氏夫人墓中出土了一件乐器,就是阮咸琵琶的一种,因为它出自唐代墓葬中,所以应该称之为“唐代阮咸琵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阮咸琵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琵琶的墓葬为南北向单室砖券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因墓葬塌陷,经雨水冲击,大部分文物已残,这件乐器也因墓室填土的挤压和潮湿,出土时音箱已残损。琵琶为四弦,残长28.5厘米,其中柄头长14.3厘米,柄杆长122厘米;与音籍衔接处有榫,长2厘米。弦轴为螺施式,长7.2厘米,上弦的一头钻小孔,柄头开有轴槽。前面,四根弦轴全露,长6.5厘米,上宽0.6厘米,下宽1厘米;后面,露上面两弦轴,长3厘米,宽0.5厘米。琵琶用质量较高的硬木制作,做工精细,前后左右镶嵌骨制梅花,柄头两侧各镶嵌7朵,(大小相间,互相对称),前后大小各嵌15朵;柄杆前面嵌大的3朵,后嵌小的7朵,左右大小交错各嵌5朵。
  在墓主人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其墓主人死后“琴瑟怆断,馆舍悲凉,红闺其遂空,翠羽惨其无色”。不仅写出了当时墓主人死后的悲惨凄凉的情景,而且,这里的“琴瑟”是唐代的一种弦乐器,从这记载和随葬乐器可以推断:墓主人生前能歌善舞,擅长乐器,随葬的这件乐器当为墓主人生前所喜爱,所用过的。这样一位皇室的歌女能够同徙居西北边疆的吐谷浑王子结为夫妻,不仅反映了她在民族,团结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也显示了她在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出土的这件乐器无疑是研究我国古代唐与吐谷浑音乐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
  武威出土的唐代阮咸琵琶,是“则天大圣皇后侄孙女”武氏夫人墓中出土,与有关史书记载的唐代乐器相吻合,用精良的木质而制做的。它虽难见其全貌,但依然能反映出唐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和镶嵌工艺水平,因此,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阮咸琵琶的演变,特别是研究唐代中原与吐谷浑之间的乐器、音律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无疑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稀世之宝。琵琶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上一篇:牛角梳
下一篇:铜车马仪仗俑队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