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墓表
墓表,古代立在墓前,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据《碑版广例》卷九记载:“墓表与神道碑异名同物,故墓表之有名者亦多”。“墓表”应当与“墓志”有别。墓表者,是立在坟墓前或者后面的墓碑;而“墓志”则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1926年洛阳北郊高家岭村曾出土仅雕有“晋故虎牙将军王君表”9字的小石刻一方,则知墓表之原始亦滥觞于中原。1975年3月在武威县城北75公里的金沙公社赵家磨大队社员平田整地时发现的前秦建元十二年(378年)墓表,是我国现知自铭墓表石刻中,年代最早,极为罕见的纪年文物。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石刻墓表,上圆下方,高37厘米,宽26.6厘米,厚5厘米,下承以长方形覆莲座,莲花纹饰为浅浮雕,二重尖角莲瓣,座高9厘米,长40厘米,宽18.2厘米。碑额竖篆书“墓表”二字,碑文隶书,全文如下:凉故中郎、中督护、公国中尉、晋昌太守、安定郡乌氏县梁舒,字叔仁。夫人故三府录事、掌军中候、京兆宋延女,名华,字成子。以建元十二年一月卅日,葬于城西十七里杨墓东百步,深五丈。表文内容寥寥72字,具有重要的历史及考古研究价值。
一、墓主梁舒安定郡乌氏(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人,安定乌氏梁姓历史上长期在武威及河西一带为官,在武威拥有相当的势力。东汉时的安定乌氏梁统,在中原动乱中与窦融及河西诸郡守起来保境安民,窦融为河西大将军,梁统为武威太守。梁统是一个“为政严猛,威行邻郡”的好官,在他任武威太守时,使整个河西及武威一带相对安定,经济发达。前秦中书令梁熙,是随秦军进入河西走廊。苻坚灭前凉后,以他为凉州刺史,坐镇姑臧(今武威)。梁熙虽是一位儒士,但颇有才干,史称他治凉十年,行清俭之政,“河右安之”。十六国之后的安定乌氏人梁睿,周武帝时为凉、安两州总管,俱有意政。此墓表所载墓主人梁舒,他不仅在晋昌任太守,还在前凉朝中担任中朗、中督护、国中尉的联官。其夫人宋子成为三府录事、掌军中候、京兆宋延的女儿。梁舒与夫人均葬于此地。这墓表的发现可补史书记载的不足,即梁舒在晋昌及前凉国中任职历史。
二、对确定姑臧城和“杨墓”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据墓表所载前秦梁舒墓与姑臧的地理位置,即“葬于城西十七里”,同今天武威城与墓葬所出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因此,今天的武威城是在前秦时姑臧城的位置上扩建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姑臧城到今天的武威城,其城址一直就设在这里。这为研究武威城的变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墓志记载,梁舒墓西“百步”尚有一座当时很有名气而且规模很大的“杨墓”,不然梁舒墓不会以此作为重要标志,即“葬于城西十七里杨墓东百步”。那么,这个名气很大的“杨墓”是谁呢?武威籍学者,西北师大教授李鼎文先生认为:“碑中所谓(杨墓),盖即张骏时任西胡校尉,沙州刺史杨宣之墓。”关于杨宣,《十六国春秋·前凉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元十一年(334年),“使将杨宣率众越流沙,伐龟兹、鄯善,宣以其部将张植为前锋……于是两城并降。”大将杨宣前往西域一事,杨宣为何职,没有详细记载。敦煌发现的《沙州图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其中有两处这样记载:1、“录,刺史杨宣移向上流,造五石斗门,堰水溉。”2、“北地下,每年破坏,凉时刺史杨宣家粟万斛。”这里称杨宣为刺史,则应为州一级长官。又据《五凉大事年表》载,前凉张骏建兴三十三年(345年)置河州,以张瑾为河州刺史,以杨宣为沙州刺史。墓表中所称的“杨墓”,应该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墓。因此,李先生认为“杨墓”为沙州刺史杨宣之墓,是有历史依据和一定道理的。墓表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前秦建元梁舒墓表,是一件罕见的纪年文物,它是迄今为止自铭墓表石刻中,年代最早的墓表石刻。也是研究古代职官、书法艺术、丧葬仪式等方面难得的实物资料,墓表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