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特别指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这为我们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武威市依托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积淀与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锚定“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目标,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与消费场景一体化开发,强化产业协同、基础配套与品牌建设联动发展,文旅产业呈现快速升级态势。然而,对标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凉州文化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中仍面临研究深度不足、品牌辐射力较弱、资源转化效率偏低、新业态开发滞后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做深挖掘、阐释、应用“三篇文章”,提升凉州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对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一、强化挖掘研究,进一步提高凉州文化品牌影响力
凉州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汉唐气象、五凉风华、西夏遗韵等历史记忆,应从学术体系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活化非遗传承机制等方面强化挖掘研究。一是构建学术研究体系。以凉州文化学术研究为核心抓手,以凉州文化研究院为龙头,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构建“凉州文化学术研究共同体”,把丰厚的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简牍文化、凉州儒学等研究有机整合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凉州文化研究体系。从凉州文化的历史发展、内涵特质、特色内容等方面进行集成研究,以高质量、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高度提炼展示凉州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充分彰显凉州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编纂《凉州通史》等标志性著作,推进“凉州学”建设,努力把凉州学打造成继敦煌学之后的又一显学名片,培育成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两长一黄”(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保护利用工程,联合省内外考古院所开展多学科研究,建设集考古发掘、遗址展示、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基地,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同步推进天梯山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建立三维数据库,为学术研究与文旅开发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活化非遗传承机制。设立“凉州非遗保护中心”,对凉州贤孝、河西宝卷等非遗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策”保护计划,通过设立传承人工作室、开展师徒制培训、开发数字化档案库等方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联合文旅部门推出“非遗进景区”工程,将非遗展演融入雷台、文庙等景点,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体验的双向转化。让武威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拓展凉州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凉州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强化阐释弘扬,进一步提升凉州文化品牌吸引力
凉州文化的现代传播需突破传统模式,以“故事化、场景化、数字化”为核心,构建多层次传播体系。一是深挖文化IP内涵。坚持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相结合,聚力“今、古、人、事、物、书”,以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域地名、民间传说、轶闻趣事等为切入点,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深度挖掘雷台汉墓“马踏飞燕”传奇、天梯山石窟千年禅韵、凉州会盟民族交融史诗等核心IP,通过“学术解构-艺术重构-大众传播”三阶转化,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探索创新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河西宝卷、天祝土族格萨尔等非遗文化的阐释方式,创作形成一个个让人好奇、乐听、易记的小故事、宣传语,打造趣味凉州文化知识IP,并充分运用到导游讲解、非遗展演、文物参观、文化交流等活动中,让凉州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向普通大众,进一步提升凉州文化品牌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例如,以“马踏飞燕”为核心,开发“天马传奇”系列动画短片;围绕苏武牧羊、唐玄宗夜游西凉等传说,创作沉浸式剧本杀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对武威文化地标进行故事化重构。二是打造立体化传播场景。在博物馆、非遗馆等场所打造裸眼3D数字沙盘,运用VR、AR技术复原展示凉州古城、西夏市集等历史场景,使千年文明在数字时空中获得新生。依托城市主干道、公园等公共空间,植入“凉州故事驿站”“丝路驼铃”艺术装置,形成“一步一景”的文化长廊。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展陈语言,在文物说明牌植入二维码故事链接,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参与的活态工坊,让凉州文化突破展厅边界,在市井烟火中完成现代转译。三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生态。联合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推出“云端凉州”智慧文旅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线上云展览、云讲解。同步搭建“凉州文化论坛”常态化交流平台,积极融入敦煌文博会文化矩阵,构建多媒体传播体系,以年轻化语态实现文化破圈传播,让沉睡的文物说话、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积极展示、传播凉州文化,大流量、大声量讲好武威故事,传播武威声音,真正让凉州文化“火”起来,“走出去”,持续提升凉州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和大众吸引力。
三、强化转化应用,进一步增强凉州文化品牌内驱力
文旅融合需以文化为内核、体验为抓手,构建“文化+科技+消费”的创新生态。一是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创新文创旅游商品设计理念,聚焦年轻人、妇女、儿童等重点消费群体,创新运用马踏飞燕、天梯大佛、武威汉简等文化元素,研发推出一批具有凉州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花开长红的“爆款”产品,进一步提升“武威游礼”文创品牌的知名度。例如,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马踏飞燕IP为核心,将天梯大佛、武威汉简等符号转化为旅游要素。针对亲子与青年客群,研发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审美的系列文创爆款;推出“凉州美食地图”,整合三套车、面皮子等特色餐饮,打造“舌尖上的凉州”品牌。二是升级文旅业态体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彼此赋能,将凉州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故事等融入文化旅游的各个环节,打造既有“文化气”,又不失“烟火味”的文旅新场景。坚持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不断提升完善城市文旅功能,在高铁站、火车站、城市公园、主干街道、旅游路线等融入体现更多凉州文化元素,打造“街区漫步”“城市书屋”等城市历史文化微旅游产品;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非遗展示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打造凉州文化数字体验空间。建设文旅特色突出的凉州文化产业街区,打造故事性、互动性十足的文旅目的地,不断提升市民游客深度体验感。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为王”向“创意为王”转变,通过数实并举、文化赋能,在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夜间消费区等,积极推进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景观化,深度开发一批“文旅+文博、非遗、研学、演艺、科技”等新业态,以多层次、多形态的呈现方式,不断拓展游客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进一步激发武威蕴含的厚重文化韵味,增强游客人文感知度,真正将凉州文化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和特色文旅产品。例如,在汉唐天马城打造全息实景演艺《天马行》,以科技手段再现汉代边塞风情;依托文庙创建国学研学基地,开发“经典诵读”等体验课程。同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在历史街区布局非遗工坊集群,引入3D打印、数字雕刻等技术,让游客参与文创制作。三是优化全域旅游服务。在历史街区增设文化景观装置与休憩设施,构建“慢行游览系统”。建设“凉州文旅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客流、优化线路规划,提升服务效能。开通“凉州文化专线”,串联重点景区,形成“日游古迹、夜赏光影”的全时段体验闭环。
凉州文化是武威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立足学术研究、传播弘扬与产业转化三维发力,推动凉州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代消费符号,从学术成果升级为文旅融合引擎。通过系统性挖掘文化底蕴、创新性构建传播体系、前瞻性布局产业生态,助力武威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建设。
张国才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研究员
杨琴琴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张颐洋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