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高适与武威

发布时间:2023-08-23      

近期,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地影院热映,获得广泛好评和讨论。影片重新唤起了大家对久违的盛唐诗人及其代表诗作的记忆,成功将人们的思绪带入气韵昂扬、刚健豪迈的大唐时代。电影以高适视角展开,呈现了李白、杜甫等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的人生命运沉浮。

《旧唐书·高适传》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纵览高适一生,颇具励志色彩。他早年生活穷困,仕途屡遭挫折,半百之年才被授予微末小官。五十二岁“高龄”时出塞陇右河西,进入名将哥舒翰幕府,迎来人生转折,从此仕途畅达,青云直上。当时河西节度使治所正在今天的武威,可以说武威乃高适福地。

一、“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高适,字达夫。“适”、“达”二字,皆有去往、抵达之意,昭示了高适一生“务功名,尚节义”,最终拜将封侯的命运。

年轻时的高适有点狂傲。他在《别韦参军》中写道:“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豪情万丈而又不谙世事。他“耻预常科”,渴望通过拜谒权贵,展示才学,从而获得引荐,一飞冲天。但残酷现实很快浇灭年轻人满腔热血。拜谒无果的高适,失意而归,客居在河南商丘一带,开始长达约三十年的蛰伏生活。

在漫长的三十年间,耕读,出塞,交友,宦游,组成了高适主要的生活内容。期间虽几经努力,但仕途终无大的起色。直到五十二岁,高适才碰到了人生中最好的机会。经哥舒翰判官田梁丘引荐,高适第三次出塞,来到河西投奔哥舒翰。《旧唐书·高适传》记载:“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久经生活历练的高适颇受赏识与器重。之后,哥舒翰入朝奏事,还特意带着高适,“盛称之于上前”,极力向玄宗推荐,获得皇帝关注。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很快沦陷。玄宗冤杀名将封常青、高仙芝,调哥舒翰镇守潼关。高适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守潼关。次年6月,哥舒翰战败被俘,潼关失守,一代名将晚节不保。

高适在混乱中一路西奔,赶上玄宗,上《 陈潼关败亡形势疏》,深得玄宗赞许。后随玄宗至成都,升任谏议大夫。当年11月,永王李璘造反,肃宗召高适商量平叛事宜。“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旧唐书·高适传》),以平李璘之乱。高适凭借多年积累的学识和对时局敏锐正确的分析判断,完全赢得玄宗、肃宗的肯定与信任。在此之后,他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封渤海县侯。永泰二年(765年),高适去世,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二、“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高适现存诗二百四十余首,有《高常侍集》传世。出塞河西三年,共作诗二十余首。其中有写西北边塞自然风光的,有写真实战争场景的,也有写在武威城与幕府文士宴饮游乐的。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诗人生活意趣与思想情感,也可以获取一些此时期武威及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物信息。现略举几例如下。

《入昌松东界山行》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昌松,即今天的古浪,此诗也是为数不多的古代大诗人描写古浪的诗作。高适初入西北,翻山越岭,直奔凉州。进入昌松地界,即今天的安远、黑松驿、古浪峡一带,道路犹如鸟道,变得及其难行,马儿在忽高忽低、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无法放开驰骋,只能深一脚浅一脚摸索向前。眼看艰难翻过了一道长坡,更加险峻的山峰峡谷又赫然出现在眼前。山谷中水流湍急,拍打着石岸,两岸山崖上布满黑松,肃穆苍凉,丝丝寒气袭来,令人困意全无。稍作休整,继续打起精神赶路,凉州就在眼前,使命还未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此诗画面感十足,有很强代入感,结尾气势昂扬,表现了高适一贯的果敢斗志和一往无前的雄心。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此诗是高适出塞西北,描写战争与个人志向的代表之作。诗中呈现了激烈壮阔的战争场面:千军万马,万鼓齐鸣,红旗飞扬,气势如虹。阳光照在刀剑上,寒光闪闪,战斗一直持续到夜晚,将士们借着星辰月光仍奋力厮杀。等到战斗结束,天也快亮了。勇士万死不辞,功成名就,血与火中得来的功名,是何等的辉煌和豪壮!那些皓首穷经的白面书生,终其一生,也体会不到这种凯旋受封的荣光。高适的朋友,同为边塞诗人的岑参也曾在诗中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尚武与豪迈不羁的时代精神。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高适入幕河西,生活中也不总是金戈铁马。每当边境安宁,军中无事时,他也会和幕中同僚好友相约游玩宴饮。此诗记录了他陪同朝廷派来凉州视察军情民生的窦侍御泛舟灵云池的情景。灵云池是当时凉州城权贵雅士聚会游玩的一处胜地,池水楼台,景色怡人。此时正值白露节气,秋高气爽,天朗气清,池水广阔清澈,夕阳西下,余晖染红了水面,亭台楼榭间有西域歌舞助兴,目之所及,皆是边塞独有的秋色美景。主客不分高低,把酒言欢,尽享这难得的愉悦时刻。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今天的武威城中,已难觅灵云池踪影,我们只能通过诗歌和有关史籍,遥想当年此池的优美精致。

三、“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高适与武威颇有缘分,他曾在此驻足生活三年,在这里,他开启了人生最后十年仕途的辉煌。如今提起高适,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还是一位诗人,会随口吟出他那首送别名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深入了解其生平过往,读一读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首先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年轻时就拥有:“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的济世救民思想。他也是一位豪情万丈,百折不挠的战士,三次出塞,亲历战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努力过,惆怅过,悲愤过,徘徊过,但唯独没有放弃过。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学不了自由洒脱的天才李白,但我们可以学一学理性务实的高适,踏实做事,勤勉耕耘,不为世俗的成功,只为心中的理想。

作者简介

张海山,甘肃古浪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