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武威历史概况

发布时间:2019-11-19      
  武威古称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上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西夏辅郡”等美誉。
  5000 多年前,武威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继兴。商周时期,武威一带为戎狄驻牧地,秦汉之际为月氏驻牧地。西汉前元六年(前 174 年),匈奴占领河西。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年),汉武帝改西北方的雍州为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名。
  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 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4 郡,隶属凉州。武威郡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元封五年(前 106 年),汉庭置凉州刺史部,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陇西、汉阳、武都、安定、北地、张掖等郡。
  东汉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王莽败亡。窦融被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占据武威,后归附刘秀。东汉末年,“凉州兵”成为影响朝政大局的重要力量。
  三国时,曹魏以武威为凉州治所,这是武威专称凉州之始。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之后,甘肃河西一带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即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史称“五凉”。除西凉建都酒泉外,其余四凉都曾建都于姑臧(今武威)。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大批武威士族、学者、工匠、僧侣被东迁洛阳,大大促进了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
  唐景云二年(711 年),朝廷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设治凉州(今武威)。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唐朝西方的吐蕃和北方突厥、回纥之间的联系,统辖河西走廊及今新疆东部。广德二年(764 年),武威被吐蕃占据。大中五年(851 年),张议潮占据河西,凉州重归唐朝。
  北宋天圣六年(1028 年),党项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凉州升格为西凉府,是党项政权的辅郡。宝元元年(1038 年)西夏建立后,西凉府一直是西夏的重要城市。
西夏乾定四年(1226 年),成吉思汗大军攻占西凉府,凉州为成吉思汗的孙子、西凉王阔端的宫帐。在这里,阔端与藏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举行了“凉州会谈”,青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
  明初,朝廷在武威置凉州卫、镇番卫(今民勤)、古浪所等军民合一政区,属陕西行都司管辖,又从内地迁徙大量人口至此屯戍,修筑长城、堡寨,以防范远遁北方的蒙古势力。
  清雍正二年(1724 年),清廷设立凉州府,又在武威筑满城,驻八旗兵丁,防守要害。
  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在古浪等处与国民党军阀部队血战,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949 年 9 月 16 日,武威解放。2001 年 5 月,地级武威市设立,武威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