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敦煌遗书》“凉州六姓”考(二) —石姓述略

发布时间:2018-12-20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在唐代,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炖煌(今敦煌市城西)、肃州(今酒泉)、凉州(今武威)、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凉州自古即为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商业十分发达,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因此,便成为善于经商的包括石国在内的昭武九姓云集地和进入中原的集结地。
  旧史记载:“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昭武九姓中的石国人即是“以国为姓”。在北朝初期以来不断由中亚回迁居武威,至唐朝时期而成为武威郡的大族。
  一 武威石姓源流
  清代武威名儒张澍著《姓氏寻源·卷四十三》记载:“石氏,《广韵》云:望出武威、勃海。
  考其武威石姓之由来,据山东泰安《徂徕石氏族谱》(1957版)载:......卫国(公元前1115-公元前209年)第一代国君康叔生康伯;康伯生孝伯;孝伯生嗣伯;嗣伯生疌伯。疌伯亦曰生建。建生靖伯;靖伯生贞伯;贞伯生顷伯,又曰顷侯;顷侯生仲夏;仲夏生挚。挚生何,食邑于石组乡,乡名石,故姓石也。何生碏;碏生骀仲;仲生祁子;祁子生稷;稷生买;买生惭。惭公避宁喜乱,流于秦之武威,生石子作蜀,字子明,天性明敏,慕孔子之道,奉先世谱牒,自武威携家来鲁,受业于孔子之门,列在七十二子。后为郈邑宰。因三家僭乱,辞叔孙辟,不就,去隐于徂徕山。鲁悼公十八年而卒,葬于徂徕山之阳,后称徂徕石氏者,良有以也。至于改称先贤石子,从祀曲阜文庙及天下文庙,与历代之追封,详于封典,兹不复书。
  由此可知,武威石姓得姓始祖乃石碏之六世孙石作蜀也。至于石作蜀之出生地是武威民勤石闽乡,还是甘谷县十里铺乡?今国内姓氏学界尚无定论。然敝人以为:石碏之父石何“食邑于石组乡,乡名石,故姓石也。”而石碏来孙“惭公避宁喜乱,流于秦之武威,生石子作蜀”,当不为虚言也。在此,我等不妨大胆设想一下:既然石何“食邑于石组乡,乡名石,故姓石也”;那么,惭公“流于秦之武威”,当在石作蜀出生之前,即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武威民勤自古迄今之所以盛兴儒家文化,恐与陇籍孔子三位高徒之一——石作蜀不无关系;且“石闽乡”之由来,亦莫非与“石组乡,乡名石”有关联?但愿此说不是戏言。俟诸来者详考。
  二 郡望 堂号
  郡望
  据《姓氏考略》云:石氏“望出武威、渤海。”近代许多言及姓氏的书籍谈到石氏的郡望,无一不说石氏望出武威郡、渤海郡、平原郡、上党郡、河南郡。而且无一不把武威郡列为石氏郡望的首位。
  武威郡:汉初为匈奴地,古称凉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河西始为汉朝所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武威郡。治姑臧,即今甘肃武威县。此后,武威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迅速发展,成为丝绸之路重镇。以后历为郡、州、府治。六朝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弃,大业三年(607年)重新设置武威郡。唐朝武德初年改为凉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仍改为凉州。唐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是唐十个节度使中兵力最强大的一个。凉州为陇山以西人口最多的州郡,凉州城为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商业十分发达,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因此,便成为善于经商的包括石国在内的昭武九姓云集地和进入中原的集结地。
  堂号
  武威堂:以望立堂。
  堂联选辑:
  八公同日源流远;万石名家传世久。
  (“八公同日”,指司马炎建晋后,爵封功臣,一天内竟封了八个“公”,其中有大司马石苞,石姓人对此引以为自豪)。
  三 古今石姓名人
  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人张玿美编纂《五凉全志》记载:石姓人物有6人。
  1、石永,直隶威县人,壬戌进士,嘉靖二十九年任。
  2、石策名,改名承恩。疆南宝应主薄,升两浙盐运知事,补长芦盐运知事,河南孟津知县。
  3、石镌铭。石槚,河南汝宁,进士,万历六年任。
  4、石韫壁,嘉靖癸卯岁贡。任山丹学训导(有后学胡琏撰《孝行碑记》。
  5、石仲秀,由行伍纪功。任直隶真定守备。
  6、石云倬,山东德州,武进士。历任福建提督。
    ......
  四 天下石姓人的寻根情结 
  据笔者考证:虽然“凉州石姓”,吾邑史书记载不多;但迁徙异地的古今凉州石姓人还是有着浓浓的“寻根”情结。不论生前修谱,还是死后立碑,他们都忘不了“我来自何方 我情归何处”。在谱碑上书明“武威郡”、“武威石氏”或“武威堂”字样。诸如:
  唐昭宗光化末年(900年前后)《大唐北京太原府朔州兴唐军石(善达)府君墓志》志文:“府君善达公。高皇本自凉州武威郡人也。”
  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发现的,迁葬时间为“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的《故君石氏墓志》,墓主人石艺,“武威郡”人,“因官历经代州五台”,“上祖龙封于此”,“守边有志,不求荣禄”。
  大中九年(855年)《唐故清河郡张府君夫人武威郡石氏墓志铭幷序》中的清河郡张府君的夫人为武威郡石氏。
  南京石学鸿《武威石氏蚺城族谱》云:“......本一即今尊为受姓一世祖碏公也。一世石氏始祖碏公,春秋时公元前751年卫大夫。见春秋鲁隐公三年左氏传。居武威郡,古匈奴地,汉置武威郡,清属凉州府;今甘肃武威县石闽乡。元郼(音yī)从得迁本土卫壁六度武威郡石闽乡,立为附都将军府。”
  (按):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十四卷,公元一八八六年光绪丙戍善纵堂重修。四本装一函,编号厥字,木活字版,宣纸印刷。每面纸高四十公分,宽二十三公分;版框高三十公分,宽十九公分;每行二十三字,每面九行,共七百面。是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
  安徽宿松《石氏九修宗谱·石氏渊源》亦谓:“宿松石氏,肇自轩辕,系周武王少弟康叔姬封后裔。鲁隐公四年,碏公受姓于武威石闽乡。”
  黄梅石姓民国十二年谱本载:“自康叔为卫孟侯,七传到屠元,居武威郡石闽乡,立附将军府。屠元生四子,长名昱昭,娶蒙古氏生二子,长本一,次昌一,即石碏,为卫大夫,称忠纯。因其居地,周平王赐姓石,姓石从此开始。约公元前七百余年。”
  都昌《石氏宗谱》说:“碏公生于武威石闽乡(今甘肃民勤东北),遂赐姓石氏。”
  江西乐平《武威石氏宗谱》载:鼻祖石碏公,生于周平王元年辛未,行本一,居石闽乡,仕卫庄公,赐姓石......
连云港石氏的堂号“武威堂”。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