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两汉时期武威郡县治所略述

发布时间:2019-05-14      
  北大李零先生《我们的中国》第三编《大地文章》最后一章节是《雍州日记》,记述2014年8月21日至9月5日参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牛津大学组织的中英联合丝绸之路考察团,考察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化地理情况。雍州,最早记载于《尚书•禹贡》,是古九州之一,辖境大致为今天的甘肃、宁夏和陕西(不包括陕南山区)。
 
  李零先生是一位行走在大地上的学者。他在《雍州日记》中写道:“黄河以西,汉设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称河西四郡。敦煌、酒泉二郡相当于今酒泉市(包括嘉峪关市),张掖郡相当于今张掖、金昌二市,武威郡相当于今武威市。”比照今天的行政区划,两汉时期的武威郡的范围不仅限于今天的武威市,还包括金昌市的永昌县和白银市的景泰、靖远、会宁县。《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均记载了武威郡所领的数10个县,现根据史料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把两汉时期武威郡所辖县的基本情况略述如下。
 
  一、西汉时期的武威郡
 
  武威设郡的时间,是学术界的悬案之一。目前,综合分析各类史料可以判定,武威设郡时间应是宣帝地节三年,即公元67年。《汉书·地理志》是依据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材料而编写,记载武威郡领10县。
 
  姑臧县:因境内有姑臧山而得名。治所初在今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三盘磨村,后于东汉桓帝延熹初年搬至今武威城区。《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姑臧县城是匈奴修筑的盖藏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南北七里,东南三里,地有龙形,亦名卧龙城。”姑臧南山,有名雪山,即今凉州区南营附近山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谷水,即今石羊河。在古代,县城和百姓生活居住选址大都在河谷两岸。《大清一统志》载:“姑臧故城,今武威县治,汉置,为武威郡治。”姑臧城在历代均有增修,是凉州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继而在两晋十六国和隋唐时期成为“河西模范城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张掖县:因“断匈奴之右臂,自张其掖”而得名。治所在今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堡子村附近,初为张掖郡郡治,后置武威郡,遂属武威郡所辖。史学界称为“小张掖”。《大清一统志》载:“张掖废县,在武威县南,汉置,属武威郡。”建国后的考古发掘在境内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文物。特别是2006年4月27日,张义镇河湾村出土大型青铜鍑,专家考证为战国至西汉初,游牧于这一带的部落贵族使用的器物。
 
  武威县:意为彰显大汉武功军威而名之。治所在今武威市民勤县大滩镇境内。西北师大李并成先生考证其治所在今民勤县城北略东40公里,即今泉山镇西北10公里西沙窝中的连城遗址(见《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设县时间史书中记载有二:一为元鼎六年(前111年),一为太初四年(前101年)。《汉书》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命霍去病出陇西击败匈奴。秋,浑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降。元鼎六年,置武威、宣威二县。”《水经注》载:“武威县在姑臧城北百三十里,马城河径其城东。汉太初四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降,置武威县,武威郡治。”可以确定的是,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的时间是元狩二年(前121年)秋,所以《水经注》记载太初四年置武威县是错误的,但记载设置武威县的主要目的是安置浑邪王的部众。《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武威,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野泽。”《大清一统志》载:“武威故城,在镇番县北,汉置县,属武威郡。”《凉州府志备考•古迹》“武威故城”条,引述《乾隆府厅州县志》:“武威故城在镇番县北”。
 
  休屠县:因本为匈奴休屠王都城而得名。治所在今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三岔堡。《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水经注》卷四十载:“泽水又东北流径马城东。”自注“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泽水,即都野泽。《大清一统志》载:“休屠故称,在武威县北。《汉书》: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陇西,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太初三年,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可见,休屠王被杀后不久,为了巩固河西,汉武帝便利用休屠王城设置休屠县,以拱卫酒泉郡。《凉州府志备考•古迹》“休屠城”条,引述《元和郡县图志》:“休屠城,在姑臧县北六十里,汉休屠县也。”四坝镇三岔堡现有城郭遗迹,从城池轮廓看,呈长方形,东西长度约五六百米,南北长度约一公里。又说治所在今民勤县蔡旗镇蔡旗堡村附近,疑为休屠王驻牧或驻军之地。
 
  揟次县:治所在今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境内。《大清一统志》载:“揟次故城,在古浪县北,汉置,属武威郡。”《凉州府志备考•古迹》“揟次故城”条,引述《乾隆府厅州县志》:“汉揟次故县城,在古浪县北。”境内西起三官庙,东至旱石河,南起大沟口,北至二墩子方圆15平方公里内,有朵家梁遗址、大墩子遗址、三管遗址、过槽沟遗址和青石湾子汉墓群、落落墩汉墓群等,在上世纪70年底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灰陶、布币、五铢、黑陶、铁剑、铜驽机等。
 
  鸾鸟县:史书又作“神鸟”,如《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治所史书记载有二:一说在今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村附近。《大清一统志》载:“鸾鸟故城,在武威县南,汉置,属武威郡。”现新华镇境内不仅有磨嘴子汉墓群,还有仰韶文化马厂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汉代“仪礼简”、“王杖诏书令简”、“白马作”毛笔、木胎漆盘、彩绘木鸠杖等国宝级文物。从丰富的出土文物可以断定,此处在两汉时期是文化、经济都比较繁荣的一座县城。一说在今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西大河水库东北坝址西侧。《方舆纪要》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县有鸾鸟山因以名县。”乾隆《永昌县志》载:“鸾鸟城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汉武元鼎六年筑起地,依鸾鸟山故名,今上房寨子即遗址。”《五凉全志·永昌县志·古迹》“鸾鸟废县”条载“县西南,汉置。《寰宇记》:‘昌松县有鸾鸟城。前凉张轨时有五色鸟见于此,因筑成以美之。后魏改名神鸟,今废。’遗址即上房寨子,常有异鸟。”城址呈长方形,保存较好,城墙夯土板筑,残高4—6米,夯层厚0.15米,南墙正中开一门。上世纪60年代末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石臼、铁犁、铁钟(上刻有汉隶书字五行)、铜扣、灰陶罐残片和五铢钱币等。虽有出土文物,但疑为魏晋及后期大型军事堡寨。
 
  扑 县:治所在今武威市古浪县大靖镇境内。《大清一统志》载:“白山废县,在古浪县东,汉置朴 县,属武威郡。”大靖古城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十年(1599)在旧存东、北两面墙址的基础上进行了增修,开西、南、北三门,上起门楼3座,称之为里城;同时增筑外城1座,与里城连为一体,现仅存遗址。大靖河东岸的民权三角城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出土了不少精美的圜底红陶钵。
 
  媪围县:治所在今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大树梁。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水经注》卷二载:“(河水)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南。”河,即黄河。王国维《水经注校·河水篇》载:“(河水)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注曰:河水经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经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大清一统志》载:“媪围废县,在皋兰县东北,汉置县,属武威郡。后汉因之。晋省。”《甘肃通志稿》“红水县”条载“汉媪围县在县东”。乾隆四十二年,在其地设红水分县,1913年改升为红水县。媪围故城城垣早已颓废,但遗迹犹存,呈不规则,北跨山梁,南迤平滩。芦阳镇是景泰县城旧址,境内有吊沟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灰陶罐和五铢钱等。另有张家台古墓葬,为新石器时代半山文化遗存。
 
  苍松县:治所在武威市古浪县古浪镇小桥村。《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苍松,南山松陕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南山,指乌鞘岭。松陕水,即古浪河。《元和郡县图志》载:“昌松县,本汉苍松县,属武威郡。后凉置昌松郡,县属焉。隋开皇三年改昌松为永年县,后以重名,复为昌松。……苍松故城,在县东北十里。汉苍松县也。”《大清一统志》载:“昌松故城,在古浪县西,汉置苍松县,属武威郡。”民国《古浪县志》亦有同样的记载。 
 
  宣威县:意为宣示大汉军威而名之。治所在今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境内。李并成先生考证治所在今民勤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大坝镇文一古城(见《甘肃民勤境内汉长城发现记》)。置县时间为元鼎六年(前111年)。《水经注》卷四十载:“(泽水)又东北迳宣威县故城南。”《大清一统志》载:“宣威故城,在镇番县南,汉置县,属武威郡。”《凉州府志备考•古迹》“宣威故城”条 ,引述《乾隆府厅州县志》:“宣威故城,在镇番县南。”道光《镇番县志》载:“元鼎六年置武威、宣威二县,一在郡城北百三十里,一在郡城百八十里,隶武威郡。是为立县之始。”又载:“宣威故城在县南,汉置,属武威郡”。《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载:“宣威县在甘肃凉州府镇番县南。”薛百镇境内现有黄蒿井汉墓群和沙井子汉墓群,曾出土有灰陶罐、灰陶壶、绿釉陶钟、铜镜和五铢、大布黄千(新莽政权铸造)等钱币。另外还有沙山城遗址、柳湖墩遗址等。
 
  二、东汉时期的武威郡
 
东汉初期,武威等河西地区为窦融所据。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河西各地归附东汉。《续汉书·郡国志》据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的材料而编写,记载武威郡共有14城。除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 、媪围、苍松、宣威等10县外,还领有西汉时属安定郡的鹯阴、祖厉和张掖郡的显美,同时新置了左骑。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三月,由于受羌人侵扰,朝廷将安定郡郡治内徙侨置于右扶风的美阳县,后来又对所领县进行调整,把鹯阴、祖厉两县划归武威郡,武威郡向东南进行了扩展。
 
  鹯阴县:因鹯阴河而名之。治所在今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境内。《汉书·地理志》作“鹑阴”。《大清一统志》载:“鹯阴故城,在靖远县西北,汉置鹑阴县,属安定郡。后汉曰鹯阴,属武威郡。章怀太子曰:‘故城在姑臧东南,因水为名。’《寰宇记》载:‘鹯,水名。其城俗名正阴城。’”今平川区水泉镇在靖远县西北,距黄河约4公里,水泉镇新墩有东西两座古城,当地人称东城为“缠州”,西城为“柳州”。东城,即鹯阴故城,于上世纪70年代年后平整为农田,东城墙今尚存两段,北城墙存一段,南城墙被削去大半截,城墙遗址尚能分辨清楚。
 
  租厉县:治所在今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大羊营村西。《汉书·地理志》作“祖厉”,因祖厉河而名之。《明统志》:“祖厉地在卫城西南一百三十里。”《大清一统志》载:“祖厉故城,在靖远县西南,汉置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晋省。”《凉州府志备考•古迹》“祖厉城”条,引述《寰宇记》:“祖厉城,一名马城,汉立祖厉县。”张澍按:“祖厉,音置赖,一作租厉,今平番县池,并兼有会宁县地。《方舆纪要》云:‘祖厉在靖远卫南百三十里,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道光《靖远县志》载:“汉分襄武置枝阳县,寻废枝阳县,置祖厉、鹯阴二县,属安定郡。东汉改属武威郡。”又载:“祖厉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汉置县,属安定郡。在南九十里,汉祖厉,唐乌兰县,即金将郭蝦䗫死节处。”现大羊营村西有大羊城营古城,东、北面城郭有残墙,护城河道遗迹尚存,城墙为板筑,西面仅存数米城门残墙。
 
  汉安帝时,又对张掖郡所属县进行调整,划出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疑在此时,即把靠近武威的显美县改属武威郡。
 
  显美县:治所在今金昌市永昌县水源镇胜利村、杜家寨村附近。《大清一统志》载:“显美故城,在永昌县东,汉置,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凉州府志备考•古迹》“显美城”和“显美故城”条,仅引述文献,而未考证,其实二者实为一城。在“显美城”条,张澍引《方舆纪要》“显美城在武威县西北,汉县,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后困废入姑臧县。”“显美故城”条,引《乾隆府厅州县志》“汉显美故城,在永昌县东。”《五凉全志·永昌县志·古迹》“显美故城”条载:“县东,汉置。……遗址在县东一百里许,俗名古城子。”水源镇现有乱墩子汉墓群,又称南北大滩汉墓群,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汉代釉陶器、漆器和五铢钱。该墓群附近有一座古城遗址,即为显美故城。古城遗址北4公里处,又有一座古城遗址,当地百姓称为沙城子、古城关,疑为军事堡寨。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说,沙城子古城为鸾鸟县治所,应该有误。
 
  左骑县:今地待考。《后汉书》自注“千人官”。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卷五载:“(武威)郡领十四城。左骑千人官盖别居一城,并姑臧等十三县数之,为十四城也。至张掖属国别领五城,以《志》考之,唯有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而不领县。以左骑、千人各一城,又别有千人官一城,与候官、司马官为五城。与武威左骑千人官为一城者互异。”此处,左骑、千人都是官名,以官名为地名代称。“千人官”不是“左骑”的注文,应疑为衍文。
 
  三、小结
 
  两汉时期,朝廷设置河西四郡及所属各县,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军事斗争的需要,防止匈奴入侵,隔绝胡羌而设置,如张掖县、武威县、媪围县、苍松县、宣威县等。二是为便于管理移民而设置,如姑臧县、揟次县、休屠县等。
 
  同时,两汉时期的政区调整也因上述原因而不断发生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周振鹤先生在《西汉政区地理》中指出,“地理志一般都仅代表某一时期(甚至某一绝对年代)的政区体制,并非该朝代一成不变的常制。”可见,两汉时期的武威郡疆域逐步扩大,不仅是今武威市所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还包括白银市的景泰县、靖远县、会宁县和金昌市的永昌县东南部。此时,天祝县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应属金城郡的令居县,其治所在今兰州市永登县西北。(文/柴多茂)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