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故事 | 皇娘娘台尹夫人
发布时间:2021-03-17
在今天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迹——皇娘娘台。皇娘娘台在东汉时被称为窦融台,明朝改称刘林台。那么为什么老百姓都称它为皇娘娘台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关于尹夫人的动人故事。
东汉初年,大将军窦融驻守河西,曾令军民用土夯筑了一座高大的点将台,用以训练兵马。窦融离开武威后,当地人民便将这座点将台称为窦融台。东晋十六国时期,窦融台又被称为尹夫人台。这个尹夫人是谁?为什么要把这座古台称“尹夫人台”?这还得从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的几个割据政权说起。尹夫人是当时建都敦煌的西凉国王李暠之妻、西凉昭武皇后,她曾经在此台上居住过17年,自此后人称此台为皇娘娘台。尹夫人祖籍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尹文之女,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容貌秀丽,才思敏捷,足智多谋。起初嫁给陕西泾阳仕宦马元正,马元正病故后,又改嫁给李暠。在李暠创建西凉大业的过程中,她出谋划策,成为李暠的得力助手。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立尹氏为王后,共同参与朝政,故当时谚语云:“李尹王敦煌。”意思是说西凉是“李尹政权”,时人尊称她为尹夫人。
在李暠创建政权、经营西凉的过程中,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措施,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儒重农富国强兵的国策。她建议李暠广开言路,设立县学、州学和医学,广招学生。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一时间西凉境内聚集了大批文人名流,敦煌一时成为中国西陲边疆传播汉文化和儒学思想的中心,为汉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抗击北凉,李暠还采纳了尹夫人的建议,向东迁都酒泉。
417年,李暠病故,他的儿子李歆即位,尹夫人被尊为皇太后。可惜的是,李歆为人骄横自专,不修内政,却大修宫室,严刑峻法,逐渐丧失了民心。尹夫人多次劝说,李歆都不听。420年,北凉沮渠蒙逊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攻打西凉。尹夫人极力劝阻李歆不要出兵,李歆不听。最后李歆兵败被杀,沮渠蒙逊随之占领酒泉,西凉灭亡。
西凉灭亡后,58岁的尹夫人和家人被俘至武威。由于尹夫人的女儿西凉公主嫁给了沮渠蒙逊的儿子,其身份特殊,沮渠蒙逊还是对她以礼相待。召见尹夫人后,沮渠蒙逊在武威窦融台上为她修建了房子,供其居住,实质上是将尹夫人软禁于窦融台。尹夫人从此便“无心恋明月,任他王侯与霸业”,开始一心皈依佛教,终日诵经念佛,不问尘事。这一住,就是17个春秋。也是从那时起,窦融台就被称为尹夫人台。由于尹夫人此前为西凉昭武皇后,民间也将此台俗称为“皇娘娘台”。
433年,沮渠蒙逊死后,沮渠牧犍继承了北凉王位。由于北凉控制丝绸古道,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为了安抚北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将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键为妻。迫于形势,沮渠牧犍只好废黜尹夫人的女儿西凉公主,下诏将西凉公主和尹夫人从武威迁到酒泉。就这样,年已75岁的尹夫人走下窦融台,与女儿离开武威,长途跋涉,移居酒泉。
到酒泉不久,郁郁寡欢的西凉公主去世,尹夫人又暗中投奔伊吾(今哈密),和先前逃亡到那里的孙子李宝会合。由于年老体弱,再加上长途跋涉,到伊吾后尹夫人一病不起,不久后病逝,就此走完了她辉煌且凄惨的七十五载人生。
尹夫人虽然离去了,但古台还在,让无数后人凭吊和观瞻。大唐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李渊认为得到天下既是周密谋划、英勇血战的结果,也得益于先祖的庇佑,于是便追念先祖,感恩祭祀。由于西凉王李暠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渊又是李暠的七世孙,李渊在追念祖先的过程中,对李暠之妻尹夫人也格外尊崇。由于尹夫人信佛,便下诏在尹夫人曾经居住过的武威尹夫人台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寺院,起名为尹台寺,以示对尹夫人的怀念。
尹台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这其中就有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天宝十载(751年)三月,岑参于梨树花开时节游览尹台寺,作了《登凉州尹台寺》一诗: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这首诗描绘了武威尹夫人台及尹台寺当年的情景。
明朝时,由于战备需要,尹夫人台又成为防守凉州、抗击残元势力的堡垒。凉州百户刘林率领部下占据尹夫人台,身先士卒,与敌激战,后战死于尹夫人台。刘林牺牲后,凉州百姓敬仰他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于是把尹夫人台改称为刘林台,以示纪念。
1927年武威大地震后,台上建筑全部被毁,皇娘娘台也变得残缺不全。20世纪50年代在平田整地等生产建设过程中,残垣断壁的土台被拆毁,夷为平地。1985年,甘肃皇台曲酒厂在皇娘娘台遗址南边建厂,后来在厂内重新修建了尹台寺。从某种程度说,这也算是历史的一种承续吧。(贾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