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有关西夏王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视野不断扩大、成果层出不穷中,又探索挖掘了不少新内容,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论述文章。但有的领域还是一片“处女地”,如西夏时的酿酒业,特别是西凉府(今武威)的酿酒业,尚未被“开垦”。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西夏的经济落后衰退,酿酒业处于萧条落后状态。西凉府地处西部边缘地区,更谈不上酿酒业的发展。其实不然,西夏时,西凉府的酿酒业不但不衰退落后,而且比其它任何地区都发达,并且还有其独特之处,有的酒被作为国酒进贡朝廷或出售他国,他国又向第三国进贡。有的酒就是由西凉府的劳动人民首先创造酿制的,还有的酒只有西凉府有,别的地方尚无生产。
一、历史上武威的酿酒业
早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居住在武威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种植业和酿酒技术。从磨嘴子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瓮中所藏的农作物籽种,可以看出那时主要种植的是糜谷等谷类作物,酿酒的原料也离不开谷类。这里出土的酒具很丰富,有彩陶盆、罐、瓮、壶、耳杯、豆等,证明了酒已进入了人类生活中。
4500-3000年前时的马厂、齐家文化时期,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酿酒技术也不断提高。1995年,在武威丰乐乡出土了一件马厂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小酒杯(李忠文先生收藏),它的体量很小,口径3.5厘米,高2.8厘米,底径2.5厘米,与现在酒杯大小相仿。小酒杯的发现,说明当时酒中所含的酒精度已增高,烈性酒已出现,所用酒杯小巧。
秦汉之际,生活在河西的戎、羌、氐、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已能熟练地掌握小曲制酒技术,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西汉初,匈奴休屠王驻牧于武威,带来 了奶酒的酿制技术。匈奴人修筑了姑臧城(即盖臧城),设王都于城北60里的三岔城。 他们有发达的牧业,以部落、家庭为主生产奶酒,后来又由武威传入内地。
武威生产葡萄酒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葡萄酒原产于地中海东岸的小亚、中亚地区。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取得胜利后,采葡萄种归,武威从此开始种植葡萄。也有学者认为:早在秦代,葡萄种植业及酿酒技术已随月氏人东迁而传入武威。到张骞打通西域,西部葡萄酒正式传入中原之时,武威葡萄酒酿制技术已相当成熟,葡萄的种植业也很发达,已经培育出了适应武威自然条件生长的紫葡萄。这种葡萄枝繁叶茂,茎长、果多,晶莹圆润,色鲜味美,汁多蔌甜,是酿制葡萄酒的上好原料。
到东汉时,武威的葡萄酒酿制业相当发达,能生产高质量的葡萄酒,被视为宫中珍品,每年有大量的凉州酒进入宫中。《三辅决录》记载着一个故事:汉灵帝时,扶风人孟佗,仅用一斛凉州美酒,赂贿握有重权的宦官张让,就换到了凉州刺史(亦称凉州牧)的官位, 被传为千古笑柄。唐朝大诗人刘禹锡作诗讽云:“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说的正是这件事。由此也恰恰说明了凉州葡萄酒之珍贵。
三国魏时,凉州的葡萄酒代表魏国的国酒。为此,魏文帝曹丕专为凉州葡萄酒写了《凉州葡萄诏》,对凉州葡萄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酒文化的历史中,写下了空前的一 笔。诏曰:“旦设葡萄解酒,宿酲(音呈、喝醉了神志不清)掩露而食,甘而不䬼(音渊,厌也),酸而不脆(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音娟,燥急也)。又酿以为酒,甘于曲蘖(音镍,酿酒的曲子),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这也是我国汉朝除孟佗事件以外,有关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最早的记载。尤其皇帝下葡萄诏,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
唐代凉州葡萄酒影响更大,声名远播, 香飘国内外。当时,凉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西域与长安的桥头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凉州为河西都会, 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这也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当时凉州城里遍布酒楼馆舍,处处漾溢着美酒之香,到处是一派酒客饮酒作乐、酒楼轻歌曼舞的升平景 象。无论是唐代的皇宫贵戚、仕大夫阶层,还是城乡老百姓,酒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众多诗人写出了有关凉州美酒的诗篇,如王翰的《凉州词》、岑参的《戏问花门 酒家翁》、王维的《凉州郊外游》、白居易的《西凉伎》、李端的《胡腾儿》等诗篇中都提到了凉州美酒。从边疆战场到城市乡村,从官府宴会到犒赏三军,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 姓,从青年男女到七十老人,到处都是开怀畅饮的欢乐场面。这都说明凉州酒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如同琼浆玉液。能喝到这样的美酒真是很不客易,所以岑参写下了“人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精美诗句。反映了边疆重镇凉州社会繁荣的浓郁情调。安史之乱后,凉州被吐蕃占据,但酒仍是他们最好的生活饮料,酿酒业长盛不衰。
二、西夏时西凉府(今武威)是西夏名酒 的主要产地
1038年,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以党项羌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政权——大夏国。因地处西部,史称西夏。西凉府是西夏的第二大城市、辅郡。党项人是逐水草而牧的民族,酒是他们不可缺少的饮料,出归饮酒、国宴饮酒、军功赏赐饮酒,赏罚、婚宴、丧葬、复仇、盟誓、消乏、解闷都饮酒。《宋史•夏国传》有明确的记载:“元昊举兵,必率部长与猎,有 获则下马环坐而饮酒,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在战争中打了胜仗取得敌人首级者,赐酒一杯,酥酪数斤,把酒作为一种鼓舞士气的赏赐物品。可见,酒对西夏人来说 是多么的重要。
西夏人不但把酒作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品与精神鼓励的奖赏品,还在勾通部族之间的团结、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中通过酒来增进友谊,在发扬善武精神上同样起着其它物品难以取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西夏人对酿酒业非常重视。早在隋唐之前,党项族部落已开始“以求大麦与他界,酝以为酒”(《旧唐书》卷198《党项传》)。随着党项人的发展壮大,到李德明继位以后,一边与宋王朝实行休兵议和的政策,一边秘密对西凉府进行攻取准备。1004年5月,李德明联合诸军,攻占了西凉府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要务就是努力发展农业,鼓励弃牧从耕。元昊立国后,西凉府一直处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有耕无战,御食盈余,农牧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酿酒技术也有了长足的提高,并逐步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手工业。
为了更好地发展酿酒业,西夏成立了专门执掌酒的酿造、销售和征收的“酒务”机构——官酒局。局内编制有大监、小监、库监、出纳等工作人员。官酒局的成立,使酒的酿制、销售都由官府垄断经营,绝不允许私人酿造、销售,只允许小商小贩批整零售。官酒局一直延续到了元代。武威出土的酒瓶上就刻有“官酒局”三字,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由于酒的垄断经营,使西夏国所得盈利飞速发展,酒卖的越多,所得的酒利就越丰盈。酒卖的多少,还要看吃酒的多少。为了鼓励人们多饮酒,有关饮酒的法律制订的相当宽容,甚至庇护酒醉犯事的人。如规定,若某人酒醉牵走他人牲畜或拿走他人的财物,酒醒后归还全部畜物者,可原谅其酒醉后的行为。若某人同窃贼们一起吃过酒,但过去从未参加过合谋行窃,盗窃者,获罪者仅限于那些真正行窃者等……。这种对饮酒者的庇护和宽容,目的就是为了多销酒,多盈利。
西凉府的酒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销往国外。当时在沿边地区广设榷场,越是临近西夏的边界,榷场就越多。在榷场交易中,除羊、马、盐、皮毛外,酒是重要交易的产品。为了吸引市场买主,西凉府的酒是必然交易之货。据《册府元龟》食货志记载:辽国向宋王朝进贡用的酒,就是凉州酒。说明那时西凉府的酒是作为国酒销往别国,他国又将其作 为国酒向第三国进贡。可见,西夏时西凉府的酒是地地道道代表国家的酒。
三、西夏时酒的品种
千古美酒说西夏,西夏美酒数凉州。西夏时,凉州不但酒的质量好,而且所生产的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白酒、葡萄酒、醪酒、奶酒、芦酒、黄酒等。
白酒,一般称为烧酒,它是用蒸馏工艺制取含酒精量较高的蒸馏酒,今天人们称之为白酒。烧酒的出现,是酿酒工艺史上的一次革命。据说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制取烧酒的初步工艺,但并非是醇度很高的白酒。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的谢生宝研究员经多年的苦心研究,认为中国最早的烧酒(白酒)是由西夏时的西凉府首先创制发明的。20世纪90年代,武威古城乡塔儿湾出土的大批西夏酿酒瓷器证明了此问题,其中瓷瓮大部分高65厘米左右,腹径40多厘米,盘口较大,口径18厘米,距底3厘米处开一流孔,有4-6系耳。酿酒专家说:“这些都是用于酿制烧酒的瓷瓮”。说明谢生宝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
葡萄酒,在西夏时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原料是西凉府种植的紫葡萄,汁多味甜, 醇香可口,是酿酒之上品原料。经当代科学化验,武威的气候土壤最适宜种植这种紫葡萄,这种葡萄据说可与法国的葡萄媲美,所以,凉州葡萄酒经久不衰。
醪酒,又名醪糟、甜胚子。《辞海》解释:醪酒者是汁渣混合的酒,引申为浊酒。殷周甲骨文中也有醪酒的记载。说明醪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武威酿制醪酒的历史也 很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汉唐时期,已有数千年的制醪酒历史,到(宋)西夏时期,武威酿制醪酒已很普遍。据当地民间相传: 西夏时,有一位将军带兵到漠北作战,打了胜仗归来,为了庆贺胜利,给全军将士每人赐醪酒一大碗。饮后,个个觉得神清心爽,全身舒适,久日的劳累之躯立时精神起来,一些积劳成疾的将士饮后立感上下通顺,啖化咳止,恢复了健康。后来人们才知道醪酒不但能解渴解乏,还有清肺化痰的作用。此后,战士每次出征回来,都要赐一碗庆功醪酒,鼓舞士气。这也可能是西夏国主李元昊所订立的对打仗有功者赐酒奖赏的传统制度吧。这虽是民间故事,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西夏时,武威人已把醪酒作为了药用保健的饮料,直到现在,武威的一些老百姓每到清明时节也常常要喝一碗醪酒。据说这一天喝了醪酒,一年四季身体健康,活通经络,不患肺气病。这天喝剩的醪酒还要拌在牲口草料中喂牲口,据说牲口吃了通肠壮口上膘快。西夏时做的醪酒,主要用黄米、麦仁(碾掉皮的麦颗、大麦、小麦)、玉麦子(油麦)为原料,有些乡村现在仍用这些粮食做醪酒。
奶酒,这种酒是少数民族的特产,由月氏和匈奴民族传入。西夏时,西凉府是半农半牧之地,畜牧业很发达,奶源丰富,牧区人民喜欢饮用奶酒。酿制奶酒成为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家庭产业。
芦酒,这是武威独创的酒种,唐代诗人杜甫在《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中写道:“黄羊绕不膻,芦酒多还醉”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凉州的黄羊肉(野生羊)香嫩可口, 而无擅气,芦酒味道醇香可口,但喝多了也会醉的。到西夏时,这种酒仍盛不衰,据说能润肺化痰治咳嗽。明初还有生产,可惜不知何故后来失传了。
黄酒,主要原料用黄米。酿制黄酒是将其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压滤而成。黄酒这个名字最早见于西夏文献,西夏辞书《文海》中就有明确记载:“酒者,黄酒也”。西凉府盛产黄米,西夏的黄酒很有可能酿造于西凉府。
四、酿酒业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酿酒是在粮食生产有剩余的情况下才可进行,酿酒业的发展与否,取决于农业的发展与否。西凉府发达的酿酒业,需要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的来源,主要靠本地供给,西凉府的条件完全满足酿酒需要。西凉府是西夏的“天府之国”,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沛,适用于发展农业生产。西夏国建立后,在四大水系原有的耕灌基础上,又修渠打坝,引祁连山雪水灌溉田地。特别是西夏福圣年间红崖干渠的开凿,使亥母洞及红崖灌区的大片农田有了丰富的水源。耕地也逐步扩大,人们可以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及葡萄,为酿酒业提供足够的原料。同时,酿酒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手工业的发展。酿酒所需的大批酿酒工具,如发酵瓮、过滤器、酒坛、酒罐以及酒瓶、酒杯等都需用窑烧制,产酒量越多,所用酒器就越多。那时,西凉府古城瓷窑的规模是很大的,这从近几年的考古发掘情况可以看出。现在的武威市凉州区古城乡一带,西夏时期的瓷窑林立,最多时达48座,占地约15平方华里。当时,在上古城一带建有两座城:一座叫窑城,一座叫云城。窑城位于杂木河之南,依山傍水,是管理窑务与烧制瓷器的瓷城;杂木河之北为云城,开东门,是商业贸易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省、地、市组织人员对古城瓷窑做了考古普查和清理发掘,发现从上古城到塔儿湾10多华里的区域内,都有瓷窑遗址遗存,到处都有露出地面的西夏瓷器残片堆积。有些地方叠压层达数十米之厚,上下窑城的叠压层最深最厚。出土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酿酒器具,主要有四系六系黑釉 剔花瓮、坛,黑釉瓮坛,白釉褐花瓮、罐、坛,流嘴壶、扁壶、玉壶春瓶、四系白釉天鹅瓮、尊、杯、碗、碟、盘等各种器具。这些酿酒器具的大量出土,充分说明了当时武威酿酒业的发达和兴盛情况。(孙寿龄)
——原载于《陇右文博》2010年第1期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